祭祀習俗:涵養獨特的民間戲劇文化

□ 郭存亭


三教堂位於寨上村的正東,始建於清乾隆初 (1735—1795), 通過義捐的形式重修於清乾隆三十八年 (1773) 四月二十四日,在西牆的碑碣有公德記載。三教堂佔地480平方米,坐東向西。一進院落,建有正殿、廂房、戲樓、拱門。在南牆中間有一個天地尊神臺。

祭祀習俗:涵養獨特的民間戲劇文化

上黨戲劇文化傳承至今

三教堂是寨上村現在遺存的唯一古廟,在村裡俗稱觀音堂,儘管年久失修,還曾經做過多年的學校,但其遺存的建築,仍可以看出當時的建築結構可謂別具匠心。依它的建築結構,人們又稱三教堂為“兩看堂”。所謂“兩看”就是對稱的建築結構。在早以前村裡掌管村務的“老社頭”,還要組織迎神賽社,每逢初一、十五都要到三教堂祭祀,祈求全村風調雨順,平平安安。久遠的三教堂迎神賽社祭祀習俗,也逐漸使寨上村涵養著獨特的民間戲劇文化。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初期,晉東南各地成立好多上黨梆子劇團。一些農村青年由於受到薰陶與感染,也紛紛參加,他們利用冬閒時節拜師學藝,一為傳承戲劇文化,二為豐富農村百姓生活,三為補貼家庭生計。就這樣,寨上村民間小劇團在迎神賽社祭祀習俗的基礎上誕生了。1947 年 10 月初,在本村村民李當午、王合全、陳群旺等人的提議下要組織一個小劇團。三十餘青壯年紛紛加入組成小劇團,他們自籌資金置辦行頭、幕布、樂器等用品,又從長子縣和潞安府的關村等地請來師傅授藝。經過近兩年多苦心磨鍊,寒來暑去,邊排邊演,排練出《三關排宴》、《穆桂英掛帥》、《雁門關》、《乾坤帶》、《甘律寺》、《東門會》、《奪阿斗》、《秦香蓮》、《紅樂山》、《忠保國》、《回龍轉》等三十多部優秀劇目,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人才,被選送潞城縣劇團。

祭祀習俗:涵養獨特的民間戲劇文化

上黨梆子 喜聞樂見

寨上小劇團經常利用周邊地區古廟會、集市及農閒季節,或重大喜慶節日,串鄉入村巡迴演出;也經常與兄弟小劇團競賽,獲得廣大觀眾好評。在壺關縣辛村古廟會上曾經和縣級劇團打競賽贏得第一名。從此,演出場次不斷增多,即豐富了廣大群眾文化生活,也補貼了劇團生計(因當時演出是以米麵計酬的)。寨上小劇團在周邊縣區小有名氣後,特深受廣大群眾好評。“文革” 期間,優秀歷史劇目受到衝擊,但村裡的文化生活從未間斷,大家利用農閒趕排了新編現代戲《紅心朝陽》、《一杆槍》、《山村供銷員》及革命樣板戲《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白毛女》等,先後在長治、潞城、黎城、平順、襄垣、屯留等縣區鄉村巡迴演出120餘場,深受廣大群眾好評。特別是編排的上黨梆子《紅心朝陽》《山村供銷員》兩部戲,在參加當時潞城縣春節文藝匯演中,分別奪得一等獎、優秀獎。

祭祀習俗:涵養獨特的民間戲劇文化

上黨梆子

光陰似箭,流年記憶。當年的他們大部分都已過世,但他們傳承上黨戲劇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的精神永遠銘記人們的心中。總之,在全國各地積極開發打造特色小鎮的浪潮下,千年古堡窯洞寨上村,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也定位了自己的發展思路。近年來,寨上村憑藉秀美的自然風光、厚重的漢羌文化、豐富的賽社文化、獨特的窯洞文化、淳樸的鄉情民風,大打文化旅遊牌,致力於潞城第一窯洞民俗體驗園,開展了窯洞體驗、鄉風民俗等活動,吸引了眾多旅遊休閒人士來此休閒觀光度假。我們相信,未來的寨上古村落,將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大力發展傳統村落的文化旅遊,來促進古村落更加煥發新的生機。到那時,千年古堡窯洞寨上村,將是上黨特色小鎮推出的一張傳統古村落的金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