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鋒系董事長張振新突然病逝 站錯跑道留下超700億債務

作者|劉培

2019年10月5日,一則中國先鋒金融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先鋒集團)的訃告消息震驚輿論,又一位董事長被曝出海外病逝!這是去年7月海航集團前董事長王健意外法國死亡之後,第二位在歐洲突然去世的大型金控集團董事長。

訃告稱,倫敦時間2019年9月18日,先鋒集團創始人張振新,因多臟器衰竭、酒精依賴、急性胰腺炎經搶救無效,在英國倫敦切爾西和威斯敏斯特醫院去世,享年48週歲。

先鋒集團沒有公佈更多的細節。和當時的海航集團相似的是,張振新背後的先鋒集團及其多家公司正面臨巨大的債務問題和資金困境,旗下龐大的金融版圖,覆蓋銀行、證券、第三方支付、保險、財富管理、網貸、融資租賃、拍賣、典當、貨幣兌換、基金等全牌照,並擁有網約車、影視、酒莊、比特幣礦機、香港餐廳、會所、航空等龐雜產業,旗下資產高達3000億。先鋒系旗下還有3家A股上市公司、3家港股上市公司、1家美股上市公司。

張振新的去世,讓數十萬的投資人陷入焦慮:董事長謝世後的數百億債務誰來償還?期間,甚至不乏張振新“假死”以逃債的說法在投資人口耳中徑相傳播。

覆盤先鋒系的財富版圖背後,網易清流工作室發現,結交華融系和江西資本大佬,是張振新先鋒系資產版圖極速擴張的原因之一。而通過資產收購,接連站錯產業跑道——現金貸、網貸和區塊鏈業務,則成為先鋒系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而根據媒體報道,先鋒系龐大的債務規模可能超過700億元。

資本造富與華融系、戴昱敏關係密切

張振新1971年3月出生於內蒙古通遼市,其事業升圖堪稱輝煌。畢業東北財經大學, 23歲身居上海萬國證券大連營業部總經理。29歲,張振新創立大連網信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即先鋒集團的前身),3年後又在大連成立聯合創業融資擔保集團有限公司,43歲即擁有4家上市公司。

然而長期以來,張振新不為市場所知,極為低調。真正讓市場開始關注這位資本新秀的時候,張振新已經手握除證券、基金、信託之外的全金融牌照,開始在資本市場嶄露頭角。

其高光時刻是,2013年-2018年,控制多家上市公司,並將前期的多家金融資產逐一賣給上市公司,通過“左手倒右手”的方式,套現數十億資金。此外還利用資本市場向各大機構投資者募集資金。

然而談其資本市場發起之路,離不開江西資本大佬戴昱敏。正是在該人主導的國企改制重組下,張振新拿下中字開頭的融資租賃公司,在融資租賃業務上進行了原始資本積累。

2009年,國有企業中國計算機租賃有限公司改制重組,張振新的先鋒系公司作為民營企業,接盤了中國計算機租賃有限公司,而當時負責改制重組的正是戴昱敏。

2010年,先鋒系將中國計算機租賃有限公司更名為“中國融資租賃有限公司”(下稱中國融資租賃),並遷址大連。此後戴昱敏在張振新的多家先鋒系公司有擔任要職。

中國融資租賃工商信息顯示,戴昱敏長期擔任中國融資租賃的董事。中國融資租賃的第二大股東中經控股有限公司(下稱“中經控股”)為先鋒系旗下公司,而先鋒系的官方介紹欄中,戴昱敏在中經控股長期擔任董事長及集團主席。戴昱敏還在中國融資租賃的控股子公司匯京融資租賃有限公司擔任副董事長。

此後兩年,先鋒金融還和戴昱敏控制的中國木材(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了盈華融資租賃公司。該公司先後試圖注入到先鋒系的兩家上市公司體系內,包括中國信貸(08207.HK,後更名為中新控股)、和鍵橋通訊(002316.SZ,後更名為亞聯發展)

2014年5月20日,中國信貸(8207.HK)公告稱將收購盈華融資租賃有限公司(下稱盈華融資)52.86%股權。中新控股公告稱,公司與賣方簽訂不具約束力諒解備忘錄,交易代價不超過1.6億元。

張振新隨後將多家先鋒系企業成功注入上市公司,而盈華融資租賃的交易不了了之。這筆注入上市公司交易在先鋒系2015年控制的另一家上市公司鍵橋通訊(002316.SZ)的公告裡被再次發起。

公告稱,2015年10月,鍵橋通訊擬向張振新及張振新舊將劉輝等控制的公司拋出10億元定增項目,收購中國融資租賃和中國木材持有的盈華融資租賃有限公司74.64%股權,並對其進行增資。此後交易亦被終止。

目前,盈華融資註冊資本2.73億元,戴昱敏控制的中國木材(集團)公司持股37.1%,被視作先鋒系的中經控股和中國融資租賃,合計持有46.7%,而戴昱敏在後兩個公司均擔任董事。

儘管戴昱敏和先鋒系共同持股的盈華融資未能成功注入上市公司,戴昱敏進入先鋒系的第二家港股公司——弘達金融(01822.HK)長期董事名單中,並一直擔任總裁職務。

在港股上市公司版圖中,先鋒系還和戴昱敏的江西同鄉賴小民的華融系多有淵源。

2018年10月18日,華融系掌門賴小民被雙開後,前香港證券交易所獨立非執行董事、獨立股評人David Webb於個人網站發文,列出不能持有的26只與華融或民生繫有關聯的股票。其中先鋒系的三家港股公司包括弘達金融、中新控股以及2017年控股的平安證券(00231.HK)均被點名。

公開可以查到的信息顯示,2016年6月,中新控股非公開發行10億港元可換股債券,其中華融海外公司Eternity Sky Investments Limited認購5億港元債券,目前已經到期,中新控股應該贖回可換股的本金和利息;中新控股和中國華融國際還有更遠大的目標,2016年在新加坡成立東南亞區域辦公室,併發起成立100億亞洲金融科技併購母基金。中新控股,於當年10月,在黑龍江發起成立中新(黑龍江)互聯網小額貸款公司,中國華融國際旗下的上海華融通遠持股12%;2017年8月,先鋒系旗下的弘達金控曾向華融發行了2億元可換股債券,目前尚未到期。

據媒體報道,華融對“先鋒系”投資超20億左右。

急速擴張下的業績承壓

結交華融系,是張振新先鋒系資產版圖極速擴張的原因之一。而通過資產收購,接連站錯產業跑道——現金貸、網貸和區塊鏈業務,則成為先鋒系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先鋒系入主中新控股後,曾經收購掌眾金融,並與建銀國際共同投資美國遊戲發行公司Firefly Games,在英國金融市場取得跨境支付牌照,控股越南Amigo Technologies、新加坡人壽,收購平安證券以及購買礦機、比特幣等。至此,中新控股旗下通過收購已經擁有小額貸款、保險、汽車金融服務、區塊鏈、P2P、第三方支付、在線投資和傳統貸款及融資服務等。

網易清流工作室發現,大量收購需要鉅額資金,中新控股主要資金來源一部分為配售股份,最多的來自計息貸款,其中公司發行可轉股債券以及債券高達17億元人民幣。根據2018年中新控股披露數據,2018年12月31日,計息貸款高達32.8億元,其中銀行借貸15.5億元,剩餘為發行債券。

其中10餘億可換股債券均在2019年到期。而華融在2016年6月購買的中新控股的5億可換股債券,在2019年5月到期時,中新控股的股價已有初期的3.1港元/股下降至0.05元/股,股價幾乎跌至0。

外界尚不知,中新控股是否按照協議約定為華融贖回本金和利息。中新控股公告披露,當時和華融一同認購可換股債券的債權人對債務進行延期1年,利率由原來的7%調整為8%。

而債務承壓下,中新控股頻繁收購的資產並未能帶來預期的業績增長。2018年中新控股首次出現虧損,金額高達8.6億元。

其中虧損最大一筆來自2016年10月,斥資8億元對LEYU Limited(Leyu)48%股權的收購,後者旗下有全資子公司北京掌眾軟件科技有限公司及其附屬公司掌眾金融(下統稱“掌眾金融”),主要經營在線消費金融業務,即現金貸,前期推出“閃電借款”,後推出掌e貸和掌buy優選商城業務。

掌眾金融的業績下滑,成為2018年中新控股業績收入大幅下滑的重要原因。年報披露,2018年,中新控股收入25.5億元,同比下降近乎一半。下降的原因是在線投資及科技驅動貸款服務收入因網上消費信貸平臺——掌眾金融交易量下降而減少,抵消了區塊鏈服務的收入增長。


先鋒系董事長張振新突然病逝 站錯跑道留下超700億債務


在線投資及科技驅動貸款服務,2017年為中新控股貢獻將近7成的收入,高達33億元。2018年,收入大幅下滑,僅貢獻9.6億元,貢獻比1/3左右。而該項服務最主要的收入來自掌眾金融。

中新控股豪賭的區塊鏈板塊亦是業績虧損的重要原因。

中新控股副主席及CEO彭耀傑在2019年3月稱,由於市況嚴重惡化,區塊鏈投資出現重大減值和新的香港財務報告準則,本集團今年股東應占虧損8.6億人民幣。

2018年區塊鏈服務收入4.2億元,主要來自本集團工業級數據中心的區塊鏈交易審核服務。同時,這一年由於區塊鏈行情大幅下滑,對區塊鏈資產計提減值損失十餘億元。

而中新控股收購的新加坡保險公司業績表現平庸,後被賣掉,收購的平安證券2018年業績亦虧損。

界面新聞報道,先鋒集團CEO張利群反思,“從2018年下半年我們就出現了資金緊張,也發現過去攤子鋪得過大,涉足了過多不熟悉的領域,交了很多學費。”

先鋒系旗下超過700億待償債務

和中新控股發展幾乎前後腳,先鋒集團旗下另一重要資產為網信集團開始佈局。網信平臺於2013年7月上線,作為金融科技開放平臺,此後部分業務被拆分注入中新控股,P2P業務撥出為網信普惠,2019年1月赴美上市。

網信集團旗下主要是P2P平臺,也是先鋒系暴雷的最大平臺。2019年7月4日凌晨網信集團前執行董事盛佳確認網信普惠將良性退出P2P網貸業務的截圖被曝出。同日,網信官微推送消息,稱網貸平臺的資金端出現小規模逾期,平臺方正積極進行催收回款,並公佈了延期提款、平穩壓縮規模等策略。

7月22日張振新在致內部員工的信中,首次承認公司出現危機。

張振新稱,實體經濟的下行使得資產端的資產質量出現了嚴重下滑,抵押品價值縮水,處置難度增大;同時遭遇了一些惡意逃廢債的企業和個人。“儘管我們一直在用自有資金來維持流動性並保持剛性兌付,也還是迎來了不可迴避的逾期時刻。”

網信普惠官方網站顯示,截止於2019年07月31日,借貸餘額(待償金額)高達58億元。

先鋒系旗下另一網貸平臺—金融工場,8月7日公告稱,工場平臺在正常運營了7年之後,由於大環境原因,出現了逾期情況。而根據工場微金官網披露的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6月30日,借貸餘額14.55億。

先鋒系券商網信證券自身出現兌付問題。2018年營業收入為—32億元,主要是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為負27.8億元。網信證券在2019年3月被曝出產品逾期,還陷入7億元的銀行債務待償還。2018年一份民事裁定書顯示,網信證券因為與虞城縣農村信用合作社聯社的債務糾紛,被凍結近1.9億元資產。廈門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亦向法院申請凍結網信證券名下5.2億元資產。

這只是先鋒系龐大債務規模的冰山一角。據今年8月《21世紀經濟報道》援引一份內部材料稱,截至今年6月末,先鋒系借貸餘額約700億元。主要包括三塊:一是網信平臺,主要是金交所產品,借貸餘額約450億元;二是網信普惠等P2P平臺,借貸餘額近60億元;三是先鋒系私募基金,約200億元。

而上述媒體報道的700億元債務,並未包含先鋒系旗下上司公司中新控股未到期貸款30多億等,先鋒系待償金額可能遠超過700億元。網絡亦有相關傳言,先鋒系待償金額高達750億。

劉培是清流工作室高級作者,常駐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