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救世主》丁元英身上的三分靜氣,我認為應該這樣理解

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的電視劇《天道》,高度還原了小說中的故事情節,非常值得一看。在電視劇中,丁元英、韓楚風和五臺山一禪寺的智玄大師談經論道。智玄大師評價丁元英:三氣居中,三分靜氣,三分貴氣,三分殺氣,還有一份駐於心間,遊離於身外,痞氣!

《遙遠的救世主》丁元英身上的三分靜氣,我認為應該這樣理解

丁元英身上的三分靜氣,是指什麼?我想大家看這一段的時候,肯定也是一頭霧水,智玄大師通過一番交談就看清了丁元英身上的氣質,我們這樣的普通讀者,肯定還在雲裡霧裡呢,只是覺得大師的話有道理,但是卻左看右看,就是看不明白。至於書中哪些地方體現了這些氣質,也不是很清楚。而我個人認為要探討丁元英身上的靜氣,就不能不看丁元英在柏林熬的日子和在古城躲清靜的日子。在柏林是為了德國居留權,從而去納稅,工作,一直住在柏林熬日子。在古城是結束私募基金之後,資金被凍結,只能選擇一個生活成本低的地方,等待資金被解凍的日子。我想正是這樣的日子,熬出來的。但這並不是全部,我想更多的是因為他的學識,境界,使他只能在孤獨中沉默,一種被迫的靜。

《遙遠的救世主》丁元英身上的三分靜氣,我認為應該這樣理解

韓楚風給丁元英畫了一個圈,讓他在裡面好生待著,否則只要一出圈子就會被另一種聲音活埋。韓楚風太瞭解丁元英了,他的觀念,思維,邏輯都與世人的價值觀格格不入,貌似掌握著強勢文化屬性的丁元英,也只能用來掙幾個銅板,卻不能用來開啟民智和推動社會認識的進步,在無比強大的傳統面前,還是免不了一敗塗地。這樣的情形下,又怎麼能指望丁元英高調起來呢?所以韓楚風腦海裡想著尼采的一句話:更高級的哲人獨處著,這並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在他周圍找不到他的同類。

丁元英答道:“我原打算……不,是理想……等有錢了我就在柏林近郊買一套像你這樣的房子,做一間特別隔音的聽音室,上下左右沒有鄰居,沒人敲暖氣管抗議,能把音響開到聽力的極限,音質至真至純,能被《伏爾加河》、《新大陸》這種排山倒海的音樂淹沒,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在哪兒,那就行了。”丁元英說:“沒錢的時候就選擇既清靜又生活成本低的地方,有條件了就選擇更清靜點的地方。音樂和茶能夠能薰陶人,頂級音響發燒友丁元英,在音樂和茶中找到了他所期望的世界,所以窗外紛繁複雜的真實世界對他的吸引力也就沒那麼大了。

《遙遠的救世主》丁元英身上的三分靜氣,我認為應該這樣理解

縱觀全書,我們可以看清楚丁元英的所作所為,他並不執著於出人頭地,也不想在社會上博得大名,而他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與當時的社會格格不入。而在我看來,即便是當下的社會中,也是容不下丁元英的,更遑論當時的社會了。

書中的丁元英身上沒有太多的主角光環,相反,他就是個普通人,能夠隨遇而安,入鄉隨俗,是個放到人群中都找不出來的普通人。上至得道高僧,總裁大鱷,下至販夫走卒,只要他樂意,都能將他引為知己,這就是他的魅力。但是將他惹毛了的情形除外。

丁元英對中國傳統文化抱有很深的成見,這是基於他對傳統文化的深刻認識,反思之上的。基於同樣的理由,他本人的思想和行為也深深刻下了傳統文化的烙印,所以他說: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總有一種自卑感,老是格格不入,就想找個地兒一個人待著,沒有主義,也沒觀念衝突,相互之間誰都不妨礙。過去做不到,現在有了倆錢兒,有可能了。

《遙遠的救世主》丁元英身上的三分靜氣,我認為應該這樣理解

丁元英身上的靜氣,不是他自己想靜下來,而是在更大範圍內的一種妥協,反感而屈服著。他的聲音會刺痛傳統文化,會刺痛那些有識之士,會引起觀念衝突,而我們的傳統文化講究的是天人和諧,和諧之下,掩蓋了所有的矛盾和錯誤。我想起了《皇帝的新裝》中的那個小孩,在喊出了皇帝沒穿衣服這句話後,人們並沒有把他打死,而是發現了真相。但是如果這個事情發生在我們的國度,即使說出真相的是個孩子,也免不了悲慘的下場。這就是丁元英對傳統文化自卑的由來,也是丁元英不得不靜下來的根本原因,否則他一發聲,就會被另一種聲音活埋了,這不是韓楚風的危言聳聽,是真的,最殘酷的現實。

傳統文化對我們社會的影響根深蒂固,即使有那麼個別的智者,面對滾滾的洪流,如果不想被淹沒,也只能保持沉默!沉默!沉默!

本來沒想寫這麼多的,但是寫著寫著就“靜”不下來了,不吐不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