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蜀漢敗亡在“匡扶漢室”上?(文末有投票)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淚”,三國時期是一個英雄崛起,人才輩出的時代。最為津津樂道的不僅是那膾炙人口、蕩氣迴腸的英雄故事,其背後的成敗得失也供後人評說。今天,我們帶大家一起去聊聊三國那些事兒。

三國中蜀漢敗亡在“匡扶漢室”上?(文末有投票)

蜀漢政權作為一個割據政權,始建於公元221年,滅亡於公元263年,存在時間為42年,相比於曹魏政權的52年與孫吳政權的56年,其存在時間最短。蜀漢創始人劉備本是皇親國戚,從起兵起,就以“匡扶漢室”作為奮鬥目標,在漢末時期,確實在政治上佔據了一定的高度。但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蜀漢政權的迅速衰落,恰好與“匡扶漢室”密不可分。

【一】“匡扶漢室”已失去政治優勢。

在漢末時期,天下大亂,諸侯四起,但是漢王朝雖風雨飄搖,但仍然存在。無數“有識之士”仍然心存中興漢室的願望。當時的劉備,將“匡扶漢室”作為自己的政治資本,不僅表明了自己的正義地位,更是有利於招募人才與軍隊。這一點,無論是曹操,還是其他諸侯,都懂得漢王朝的正統地位暫時存在,冒天下之大不韙必將群起攻之,這一點,袁術親身體會,現身說法。

但是,隨著曹丕代漢自立,漢王朝已不復存在。由於“禪讓”這一把戲的實施,讓人認為曹魏政權是下一個國家正統。此時的政治天平已經傾向於曹魏。此時,“匡扶漢室”猶如過時的口號,已經不能激起人們的鬥爭激情。無數的人才更願意去身處王氣所在的中原曹魏,而不願屈身於西南邊隅的蜀漢。同時,隨著魏蜀吳的相繼建立,天下三分的局勢已然形成,這時候,已經不是漢室能不能重建的問題,而是三家誰能最終統一中國的問題。如此形勢之下,再談匡扶,已無優勢。

三國中蜀漢敗亡在“匡扶漢室”上?(文末有投票)

【二】“匡扶漢室”使蜀漢的國家政策出現問題。

要明白這個問題,必須先弄清楚實力對比:

三國中蜀漢敗亡在“匡扶漢室”上?(文末有投票)

1.領土上,魏國佔據北方幽冀青並徐兗豫司雍涼等十州,地域遼闊,吳國佔據南方揚州、荊州廣州與交州,其中揚州與荊州和魏國共有,蜀國只佔據西南益州,況且益州多蠻荒之地,能養活人的集中在成都平原。

2.人口上,滅亡時,魏國66萬戶,共計443萬人,吳國52.3萬戶,共計230萬人,而蜀國28萬戶,共計94萬人。在古代,人口就是財富,人越多,能夠組建的軍隊越多,生產的糧食也越多,戰爭潛力更大。

但是,蜀國的94萬人口中,士兵10.2萬,官吏4萬,也就是6個多勞動力養一個官吏或者士兵,壓力巨大。

3.軍隊上,魏國堅持中央集權,私人武裝改為中央直屬,所以戰時能夠調動的軍隊更多,同時實行軍屯制,積極組建屬於國家機器的軍隊;吳國更像日本戰國時期的幕府或者中世紀的城堡主,自己有軍隊,但地方豪強和地方氏族也掌握軍隊,地方勢力過於強大,尾大不掉,軍隊較為分散;而蜀國則情況更糟,劉備並不像曹操與孫權那樣出身豪族,更是益州的“外來客”,在當地的影響小,缺少地方豪族的支持,同時,由於劉備多流浪,軍隊組成很雜,類似於“外地人”的軍隊,缺乏守土作戰的基礎,所以戰鬥力較為低下。

4.人才上,在《三國演義》中彷彿蜀漢人才輩出,但其實,曹魏政權在人才方面佔據絕對優勢,甚至出現人才過剩的情況,而反觀劉氏集團,開國的大臣與將領相繼離世後,蜀國人才青黃不接,一大批官位上是庸人當政。

三國中蜀漢敗亡在“匡扶漢室”上?(文末有投票)

曹魏重騎兵虎豹騎是北方先進軍事工藝的縮影

通過一系列不完全的實力對比,我們可以看到,蜀漢的實力弱小,和曹魏相比,類似於今天中國和澳大利亞的差距。但是,蜀漢政權卻採取了與其實力不相配的國家政策——積極的對外作戰與對魏國的全面敵視政策。

弱國面對強國還主動去挑事,無疑是自尋死路。但是,蜀國卻一如既往的貫徹這一路線,以諸葛亮的雄才大略不可能不知道,但是這確實綜合博弈之後最好的辦法。

(1)實力的差距不允許蜀國打持久戰。魏強蜀弱是基本態勢,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蜀國的人才和人口流失將更為嚴重,戰爭越延後,對蜀國越不利。

(2)如果魏國騰出手來進攻蜀國,蜀國將難以抵擋魏國的鐵騎,與其將戰火燒在自己家裡,不如燒在魏國境內,這叫以攻代守。

(3)對魏國的軍事打擊,每次都可以擄回人口,充實本國勞動力。

(4)蜀國高層並不是鐵板一塊,上下齊心,以劉備、諸葛亮為首的荊州外來派與李嚴為首的益州本地派鬥爭嚴重(李嚴是益州本地豪強,威望極高,執掌兵權,能文能武,主要在東邊對抗吳國),一旦和平,兩方的矛盾必然尖銳激化。所以,諸葛亮積極對外作戰也是暫時轉移國內政治矛盾,團結國內力量的無奈之舉。

以上只是部分原因,積極的對外作戰在短期內取得了正面效果,但是卻造成了蜀漢國力衰微,人口凋零,經濟停滯,農業破壞,實力大不如前。蜀漢傾全國之力伐魏,曹魏只需以關中之力就足可抵禦。諸葛亮雖取得了一些戰鬥上的勝利,但在戰略上,卻難以施展。因此,在姜維伐魏失敗後,曹魏集結重兵攻打蜀國,蜀國難以招架,招致亡國。

蜀漢後期該不該對曹魏連年用兵? (單選)
0人
0%
應該
0人
0%
不應該
<button>投票/<button>

在蜀國成立之初就奠定了其難以“匡扶漢室”的命運,地緣環境與綜合實力的巨大差距讓諸葛亮也無力迴天。“匡扶漢室”已化為泡影,維持三分割據的局面或許是諸葛亮能夠做到的最好的結果了。

成也蕭何敗蕭何,蜀漢以“匡扶漢室”起家,又以“匡扶漢室”結局,其背後的成敗得失只容後人評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