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現象的原因及對策分析

“慢就業”是基於當今大學生就業難社會背景下衍生的一種新型就業現象。是指部分高校畢業生畢業後既不打算立即就業也不打算繼續深造,而是選擇暫時遊學、兼職或者創業考察等方式,慢慢考慮和規劃自己的人生之路的現象。據調查顯示,72.9%的受訪者周圍存在“慢就業”的大學生。這種現象在90後尤其是95後新生代就業群體中越來越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就業結構性供需矛盾。因此,如何有效緩解因高校畢業生“慢就業”所帶來的人才供求結構失衡,對我市保持就業局勢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現象的原因及對策分析


一、“慢就業”現象出現的原因

(一)就業壓力逐年增加。受近年高校不斷擴招影響,繼2013年“最難就業季”後,每年都成為了“更難就業季”。據教育部統計,2019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834萬人,較2018年增加14萬人,再創歷年新高,加上往屆待業畢業生和留學歸國人員,有近九百萬人競爭參與到有限工作崗位的競爭,就業形勢的嚴峻,致使部分畢業生不得已推遲就業時間,無奈地成為“慢就業”人群。

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現象的原因及對策分析

(二)專業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高校對專業人才的培養數量和培養模式保持著強大的歷史慣性,高校中的一些專業設置還是多年前根據當時的社會需要而設置,如今早已不能適應社會對人才的培養需要,急需調整方向。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企業對勞動者學歷、素質、技能的要求明顯提高,普通高等院校教學模式大都是理論講授式教學,在相應的實訓教學能力及教學資源利用上存在欠缺,部分學生學習具體的課程後甚至是臨近畢業開始找工作時,才意識到自身能力與市場的需求錯位,出現畢業即失業的現象。

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現象的原因及對策分析

(三)職業指導和職業規劃教育不到位。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群體畢業後面對種種壓力,大多存在不清楚自己想幹什麼的心理。這從側面反映出,高校對於給予學生職業指導和職業發展規劃上存在一定缺失,很多高校的培訓目的只停留在完成培訓任務,跟企業及社會培訓機構合作少,整合社會資源的能力不強。同時,部分高校畢業生畢業時對自身期望值過高,不願意從事一線的工作,在就業過程中挑三揀四、保持觀望,逐漸淪為“慢就業”人員。

(四)傳統就業觀的束縛與“互聯網+”的緩衝。一方面,傳統的“鐵飯碗”無疑成為了廣大畢業生爭先追求的目標,大部分畢業生執著於通過考試進入機關單位,一次沒考上,就繼續在家備考,這部分群體順理成章成了“慢就業”人群。另一方面,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廣泛應用,無所不在的大數據驅動了無限商機,微商、代購、自媒體蜂擁而起。在此背景下,吸引了眾多兼職、遊玩的“慢就業”人群。據調查顯示,通過微商、代購、自媒體等多元化方式緩衝就業的“慢就業”學生不在少數。

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現象的原因及對策分析

二、對於“慢就業”現象產生問題的建議

(一)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政府各相關職能部門應健全和優化現有的就業保障機制,扶持小微企業和服務業發展,擴大內需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另外,政府在大力發展社會各行業“互聯網+”同時,還應加強對畢業生正確就業觀念的引導。打破人們傳統就業觀念,在全社會營造積極健康的新型就業觀念和氛圍。

(二)積極開展就業指導。高校應充分發揮職業生涯規劃以及就業指導課程作用,強化就業教育過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提高學生“我想要幹什麼、我能幹什麼”的自我認知能力。發揮輔導員隊伍的作用,成立就業心理幫扶機構及相關設施,為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惑提供幫助或宣洩渠道,讓他們擁有積極良好的心態。

(三)優化高校課程設置。建議高校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上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科學合理地做好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注重加強對大學生專業知識、就業技能和創業能力的培養,促使高校畢業生畢業後的能力素質能夠滿足社會需求。

(四)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一是高校就業部門應該主動出擊,及時瞭解當前社會就業的形勢,抓住辦學特色的同時加強學校就業市場的建設,積極到企業密集群區和各大人才市場,主動介紹與推薦本校畢業生就業,邀請各類企業到校進行招聘活動。二是引導鼓勵大學生創業,把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課程納入高校必修課,允許大學生用創業成果申請相應專業學位論文答辯。三是高校就業部門做好學生的推薦工作和後期的畢業生跟蹤調查工作,充分利用現校友等資源,拓寬畢業生的就業渠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