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5歲:決定你人生格局的十年

從25-35歲這十年,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一場高考之後最大的一個人生轉折點,這個坎能否邁過去,基本奠定了未來職場的格局是成是敗。

本人畢業至今一直在高校任教二十多年,一二三本的學生都教過。教過的學生,萬人是有的,印象深刻的,至少幾百人。畢業後斷續交往的,也有很多。截止目前,最早畢業的那批學生中,有成績斐然的,有默默無聞的,有成為家庭主婦的,有打工謀生的。

當時他們在學校的時候,差別並不大,為什麼離校後,就天壤之別了呢?除了家庭因素+社會關係以外,還有什麼重大變量?

第一個學生A

98級的211畢業生,如今成為家庭主婦。

這個學生是98年入學的211高校學生,因為99年才大學擴招,98年入學的學生,智商角度仍是同齡人中的精英。

記得第一次見到A,我眼前一亮,分明看到了李清照筆下的婉約江南女子。她當時成績在我帶的12個學生中屬中上等。家庭出身江南普通農家。

畢業的時候,早就不包分配了,大家都是自謀職業。她不知道是戀家還是什麼原因回到家鄉,在縣城找了份文員兼出納的工作。從起點來看,很正常。包括現在的文史經管類專業大學生,畢業後的第一份自謀職業,基本脫不了這個崗位框架。

混了貌似3年,到了婚嫁年齡,縣城擇偶範圍狹小就去了省城,開始了各種漂。

省城換過幾份工作,待遇估計也不會多好。至於期間她是否考過研、考過公、考過教師, 我估計應該有,但結果不理想。

幾年後結了婚,婚後就專職做了太太,專業估計是全丟了。據另外一個女同學回憶,每次去她家,她都是在家看電視,做家務,當然那時孩子小,估計也是沒辦法。後來孩子進幼兒園了,她依然是除了接送外,無所事事,挺享受這種生活的。就這樣,時間一天一天不知不覺地溜走了。

等到有一天,老公突然對她說,孩子讀小學了,你該找份工作了,現在的物價、學費、房貸,都需要錢。也許是在家呆習慣了,她很不情願再入職場,而老公一直催促她承擔家庭責任。就這樣一直冷戰。

據說,她其實也私下應聘過幾個職位,但都沒有成功,原因:

1. 年齡與職稱(或資歷)不匹配。

該同學現在將近40歲,在公司,40歲基本是中層或高層管理人員,而她一無職稱,二是職業經歷簡單,沒有從事過管理層職位;若從最底層開始,年齡又明顯超越了對方的心理界限。

2. 與新生代相比,學歷不佔優勢。

現在的省會一級就業市場,稍微高端一些的職位,研究生是標配,而她依舊是那個本科學歷。

3. 專業知識老化,對新的知識體系,缺乏持續的跟蹤。

就這樣,一直到現在,就在家做飯整理家務了,全家日子也緊巴巴的。我知道這些信息後,內心真的很難受:15年時間,你到底是怎麼規劃的?

通過分析,我挖掘了這個同學的病根:

1. 沒有趁年輕提升學歷

2002年大學畢業後,若工作不順利,迅速在三年或五年之內考取研究生,30歲之前還有翻身的機會。當初能考211的,智商不會低,考研應該也是最佳出路了。

2. 沒有及時改變職業(專業)

說實話,這個同學雖然是211畢業,但專業是那種假大空的管理類專業。學得好不如干的好,她當時若能及時轉向,向相近的技術含量高的專業轉移,還是有出路的,但她選擇了安逸。

3. 沒有及時提升職稱

考證,這個大家都知道重要性,我就不說了。

4. 沒有充分利用時間

或者說,該努力的時候享樂了。我發現,大多數農村出身的孩子(此處無歧視),脫離了農村以後,相當一部分會有可以鬆口氣的思想,殊不知,城市的競爭,遠比農村殘酷和複雜。

這位女同學,在帶孩子的幾年時間裡,完全可以考證考學歷,趁機提升自己,為自己的將來準備砝碼。而她呢,卻是在家看電視,這個就只能怪自己了。

我有個研究生學生,就是邊讀研邊懷孕養孩子的,確實很累,但人家堅持下來了。

25-35歲:決定你人生格局的十年

第二個學生B

這是一個90年代末畢業於一家重點大學工科專業,目前在蘇南打工。這個人生更令人唏噓。

B從小學到大學都是尖子生,畢業去了當地一家大型國企生產機械設備。在當時算是高收入群體。

幾年後,突然有一天,這個同學說要找我聊聊。見面後他說,廠倒閉了。我吃了一驚。

2000年左右,正是國企改革的浪潮期。他說,企業被賣掉了,富餘人員都下崗了,他屬於技術人員,可以留用。但待遇降低了不少。

我明白他找我的意思了,這個同學屬於學習很有天分,但遇到抉擇的時候,很難找對方向的人。然後,他就說了一個數字。我有點不相信,這個待遇太差了!他說,是真的。老闆說了,能接受就做,接受不了,就自動辭職吧。就這麼殘酷!

於是,我幫他分析想對策,得出三條出路:

第一,你才26歲,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現在大學擴招,急需高校老師,你要是想考研,可以做老師。穩定,一生無憂,但是待遇不高。

第二,去沿海外企、私企待遇好,大膽走出去,收入翻幾番應該行。

第三,考公務員可以試試(那時公務員考試遠沒有現在難)半年後,春節在老家遇到了他,還是老樣子。

三條路都有阻礙,於是他選擇了按兵不動。

我聽後,也沒說什麼,因為誰也不知道將來會怎麼樣,生活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

我呢,邊上班邊讀博,畢業後毫不猶豫跳槽到了深圳。去年聚會,時隔十多年再次相見,很明顯,他現在很不如意。後來工廠倒閉了,他就到了一個私企打工,傳統的機械行業,待遇可想而知。

他說,當時應該考研,現在有點後悔。

現在想想,2002年的時候,他26歲,當時的出路我們可以設想一下:

第一條路:考研。當時確實比較難考,但高考那麼難都成功了,考研就真的沒一點信心麼?其實他是怕吃苦,高考那次壓力太大了,誰都不願意再經歷一次,畢竟當時有一份可以餬口的工作。

若當時3年內考研成功,畢業時雖然32歲了,但找份體制內的體面工作應該不算難吧?

第二條路:去沿海外企私企。他害怕失去幹部身份。

第三條路:考公。當時的競爭不算激烈,他又有211重點大學的底子,考幾年上岸的幾率還是很大的。就算他笨的不得了,現在再不濟也是個正科級幹部吧?若能考入省級部門,早就是副處職務或待遇了。

現在總結的話,就這位同學的人生之路有以下幾個值得深思的地方:

1. 抱殘守缺,不能及時轉變發展路徑。

2000年左右國企改革,大量地方國企重組,抓大放小,人生之路被改變的人不計其數。作為大學畢業生,應該及時轉換思路,尋找新的發展路徑。

2. 年輕人的通病,不知道居安思危。

20多歲該努力的時候你退卻,該奮鬥的時候你躲起來,以後有你受罪的時候。

3. 缺乏終身學習、持續奮鬥精神。

高考是很難,考研也很難,但並不是說,你過了這個坎就一勞永逸了。世上沒有一勞永逸的事情,人活著就是不停地努力,要有持續學習的精神。

當然,B以當年學霸的資質淪落到今天,也不能全怪他。我之所以比他強,在於及時躲進了體制,而近20年來,體制內外的身份差異是造成個體際遇巨大差異的原因之一。所以並不是我聰明,而是我運氣好,選擇對了路而已。

選擇永遠比努力更重要。就像你在房價起飛前買房,躺著就把錢賺了;你要是選擇A股,再努力也是賠錢!!

當然,我的這個同學自身問題也不少,大家見仁見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