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號聲響起,你可知道它的過去?

前幾篇文章給大家分享了關於一些西方管絃樂器發展變遷的故事,提到管樂器當然少不了小號了,本次就跟大家介紹一下小號,這件管樂團裡不可或缺的銅管樂器。小號是銅管類吹奏樂器,其音色極為強烈,清亮且高亢,有著極強的表現力,一直是銅管樂器家族中的高音樂器。小號既可以演奏嘹亮的號角聲,也可以表演優美且輕柔的旋律,輔助以弱音器更可以增添神秘色彩。

早在久遠的石器時代,人便擁有了"小號"這種樂器,它的前身是海螺殼。大約在公元前7000年,原始人發現海螺殼在風聲的作用下可以發出"嗚嗚"的聲音,後來就把海螺作為傳訊工具。再往後隨著時代慢慢發展,出現了獸角、象牙等材質製作的號角。

當小號聲響起,你可知道它的過去?

海螺號

由於這些材料所限制,製作出的號角多數只能發出一個聲音,再加上原材料不是那麼容易獲得,因此人們選擇用木質或者竹子來製作號角。據說聲學的發聲原理是樂器管體越長,就可以發出更多聲音,所以用竹竿和木料更方便製作樂器管體較長的樂器,這也是選擇用這類材料製作"小號"的原因。

隨著手工業的蓬勃發展,人們開始使用銅、銀等金屬材質來製作樂器。根據歷史記載,小號出現在公元前15世紀(公元前1400-1499年)的古埃及和日爾曼部落。在埃及法老圖坦塔蒙金字塔中發現了銀質號角,這樣看來小號已有將近四千年的歷史;而小號因為其高亢明亮的音色,一直為帝王服務,成為帝王權利的一部分,在音樂史上也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

當小號聲響起,你可知道它的過去?

早期的小號管體呈直線狀,與現代的小號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如埃及小號管身長將近一米,能夠吹出很多的泛音。不過因為管體太長,在攜帶方面造成不便,於是為了方便攜帶,號身呈現各種彎曲形態的樂器便應運而生。就聲學來論,管身彎曲對聲音並沒影響。以後隨著管身的長度增長,它的變換形式也就有更多種可能了。呈環圈形狀的小號,大約於公元前1600年出現的,呈"S"形的小號,在公元前1400年便出現了。

在小號的歷史上,它多被用於軍隊發號施令或宗教儀式使用。據說歐洲人都是在被古羅馬進攻的時候,得知小號這件樂器。他們曾用恐怖、可怕描述古羅馬軍用小號的聲音。為了讓小號為宗教服務,聖經將小號與天使的聲音聯繫到一起,所以在諸多宗教儀式中得以應用。

當小號聲響起,你可知道它的過去?

小號

文藝復興帶來了小號的進步,文化的變革使得小號發信號的作用弱化,而是為帝王服務,得以在宮廷演奏達官貴人、宮廷貴胄們喜歡的音樂,作為一件樂器流傳在西方上層社會。小號設計簡單,其造型長久不變,但是隨著時間的進步,由於構造上的不足,小號在17、18世紀初期低迷了一段時間。直到18世紀中期活塞和按鍵的增加給小號帶來了新的生命,使其在管絃樂作品中被頻繁使用。1827年德國出現了活塞式小號。直到19世紀末,才逐步形成現在這種帶有三個活塞,能演奏半音階的小號。

在活塞小號誕生並逐漸成熟之後,諸多作曲家如白遼士和華格納…等人接受這種音色宏亮華麗的樂器,而再度為它寫作譜曲。為了適應新的機械構造,新的練習方法和演奏概念也不斷地推陳出新。

這就跟我們的生活很相似,樂器需要不斷的改進升級以免被社會淘汰,人也是一樣需要不斷的學習知識補充自己,以免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

以上就是關於小號的一個發展歷程了,大家還有想知道的樂器歷史麼?可以在下方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