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覆滅

  • 閹黨專權
  • 明朝的覆滅

    明熹宗

    明熹宗早期大量啟用東林黨人,加劇東林黨爭,明熹宗因此對朝政失去耐心,魏忠賢趁機干預政治,拉攏齊楚浙黨,號為閹黨。1622年,山東爆發徐鴻儒領導的白蓮教起義。另外,各地民變、兵變、抗租鬥爭頻繁爆發。 1624年後,閹黨把握朝政,魏忠賢擅權跋扈,爪牙遍佈全國,並大肆打擊東林黨人,借“梃擊案、 紅丸案、 移宮案 ”為由,唆使其黨羽偽造《東林黨點將錄》上報朝廷, 1625年明熹宗下詔,燒燬全國書院。大量東林黨人入獄,甚至處死,天啟年間的朝政混亂導致內憂外患加劇。

    1626年,北京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廠火藥庫發生王恭廠大爆炸,造成2萬多人死傷。當時東北方的後金逐步佔領遼東地區。1626年,努爾哈赤率軍攻打寧遠,明軍在袁崇煥的指揮下憑藉堅城固守抗敵,最終擊敗後金軍,並擊傷努爾哈赤,史稱“寧遠大捷”。不久後,努爾哈赤去世,其子皇太極即位。

    • 崇禎治亂

    1627年,明熹宗不慎落水病重,不久駕崩。信王朱由檢繼位,即明思宗,年號崇禎。 崇禎即位後,銳意剷除閹黨改革朝政。剷除魏忠賢勢力,處死奉聖夫人客氏。閹黨其它分子也被貶黜或處死。然而崇禎用人多疑、剛愎自用、舉棋不定導致局勢愈加糜爛。

    明朝的覆滅

    明思宗朱由檢

    1629年,皇太極改採繞道長城攻打北京,袁崇煥緊急回軍與皇太極對峙於北京廣渠門, 史稱己巳之變。因清朝施反間計,導致袁崇煥被崇禎帝所殺。皇太極於1636年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清,並五次經長城入侵明朝北直隸、山東等地區,史稱清兵南略。當時北直隸連年災荒疫疾,民不聊生。 遼西局勢亦日益惡化,清軍多次與明軍作戰,最後於1640年佔領錦州等地,明軍主力洪承疇等人降清,明朝勢力退縮至山海關。

    明中期之後時常發生農民起事,崇禎時期朝政混亂與官員貪汙腐化;與後金的戰爭帶來大量遼餉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奪;以及因為小冰期氣候變冷,農業減產帶來全國性饑荒, 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負擔。1627年,陝西澄城饑民暴動,拉開明末民變的序幕,隨後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事,最後發展成雄踞陝西、河南的李自成與先後佔領湖廣、四川的張獻忠 。1644年李自成建國大順,三月,李自成率軍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最後攻克北京。崇禎在煤山自縊, 明朝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