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 “來自星星的孩子” 點亮希望之燈

4月1日,愚人節。

4月2日,世界自閉症日。

僅一天之隔,卻由歡笑變成了沉默。


四月,歡聲笑語在各地上演,而很多人的世界裡卻依舊重複播放著一出“默劇”。太過喧鬧惹人煩,但是沒有聲音也能把人急壞了。


為 “來自星星的孩子” 點亮希望之燈


目前全球自閉症患者已超過6700萬人,平均每150個新生兒中就會有一個自閉症患者,而在中國,確診的自閉症患者人數超過160萬。


自閉症,又叫孤獨症,是一種精神疾病。

自閉症孩子在交往中不能像正常人那樣按照直覺的方式去理解別人的意圖,而多表現較為孤獨、不合群。


他們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似乎有著不同常人的思維,所以被稱為“來自星星的孩子”。


為 “來自星星的孩子” 點亮希望之燈


很早之前聽過這樣一個故事,說世界上有一條最孤獨的鯨魚Alice,發出的聲吶頻率是52赫茲,而正常的鯨魚是15至25赫茲,所以世界上沒有任何一隻別的鯨魚能夠聽懂它,甚至根本聽不到它的吶喊與呼喚,於是這隻鯨魚沒有同類,甚至沒有魚群相伴。它沒有可以親暱的對象,沒有可以聊天的對方。


但是它沒有放棄大海,經常從千里外的太平洋一路游到大西洋,然後又游到南極,再從南極尋找新的方向。


為 “來自星星的孩子” 點亮希望之燈


而每一位患有自閉症的孩子就像那條鯨魚,在他們的世界裡,有著另一個波段,另一種頻率,但他們卻從未放棄過表達自己。


2017年的時候,騰訊推出了一次公益活動為自閉症兒童一元購畫活動,你可以一元購買自閉症兒童的作品。


當時裡面有個叫“博丞”的自閉症兒童。

別人是畫畫,他是“塗畫”,從來不用調色板,一天能塗好幾大張,被戲稱為“高產畫家”。


他的作品中斑斕的色彩、大刀闊斧的筆觸都源於此,洋溢著生命的熱烈、飽滿和任性,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


博丞在4歲時被確診為自閉症,他的媽媽為了幫助他,學了大量醫學方面的知識,感統訓練、針灸療法、膳食療法……甚至只有香港、美國才有的生物排毒療法。整整3年,媽媽白天上班,晚上定時爬起來給博丞喂藥、打針,卻收效甚微。


“重新來一遍,我不會走醫療的路,它解決不了自閉症的核心問題,應該以教育為主。”除了讓他正常的上課外,他的母親還為讓他找到了一條紓解情緒的通道——繪畫。


為 “來自星星的孩子” 點亮希望之燈


2歲那年,艾里斯·格雷斯(Iris Grace)的父母發現,在艾里斯小小的世界裡似乎只有她自己,她甚至不會跟自己的父母交流、玩耍,後來她被確診為自閉症。


為了治療小艾里斯的自閉症,她的父母教她如何畫畫。如今小艾里斯的自閉症不僅得到了緩解,而且也因畫畫而小有名氣,她父母甚至為她建立一個個人畫作展示的網站。


如同艾里斯一樣,有一群自閉症孩子喜歡通過畫畫來表達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他們對某一種形狀的物體、色彩甚至線條感興趣,在他們的不同繪畫作品中,重複地使用這些元素。很難說哪幅畫更漂亮,只因他們各自看世界的角度不同。對於他們來說,繪畫亦是情緒的表達。


為 “來自星星的孩子” 點亮希望之燈


首先,喚起表現。

繪畫藝術治療初期,通過創設情境、進行語言鼓勵和視覺刺激,讓自閉症兒童開展“塗鴉繪畫”,以喚起他們對繪畫藝術的興趣。


其次,幫助改變。

這一階段的重點是激發自閉症兒童參與繪畫藝術的興趣和熱情,讓他們的行為逐步規範化,並糾正不良和過激行為。促進自閉症兒童表達內心情感。


最後,促進自閉症兒童認識自己與周圍環境的關係。

讓自閉症兒童繪畫,並在畫中表現人、樹木和房子;快速畫出自己對空氣、水、土壤等自然環境的感受;組織自閉症兒童進行拼貼或組裝練習。


為 “來自星星的孩子” 點亮希望之燈


有學者將其稱之為“繪畫藝術治療”,即通過繪畫,為自閉症兒童表達自我創造條件,不僅能加強兒童非語言表達訓練,還能加強他們的

交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訓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自閉症兒童的症狀。


自閉症人士的確存在著與普通人不同的感知覺和思維認知方式,這些不同的認知和思維方式就是患者出現各類症狀和困難的的心理基礎,但同時也有一些患者因此會表現出在某些心理範疇內的與眾不同但卻優秀的能力,例如繪畫、藝術、機械記憶、音樂、計算、數學、科學領域,加以發現和培養,同樣可以成才!


用手拿起畫筆,就算最後沒有成才,也至少讓他們在漆黑的世界裡找到了那些原本屬於他們的“星”光。


為 “來自星星的孩子” 點亮希望之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