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管理人才是一門學問,股權激勵就是這門學問的竅門

如果說管理人才是一門學問,股權激勵就是這門學問的竅門


如果說管理人才是一門學問,股權激勵就是這門學問的竅門


“人才不是華為的核心競爭力,對人才進行有效管理的能力,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任正非

如果說管理人才是一門學問,股權激勵就是這門學問的竅門

任正非這段經典的話,也正是華為最核心的人才理念,獲取成功的秘籍。

很多企業主、領導層應該都經歷過這樣的情況,公司有很多有潛力,很聰明的員工,但大部分都只是應付工作,沒有人願意真正為企業賣命。

到底該如何激發員工的主觀能動性,管理好人才,讓員工努力工作呢?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企業跟員工的關係本質,那就是合夥關係。可能有很多人會認為,企業跟員工應該是僱傭關係。員工拿小錢老闆才是真正的賺大錢,怎麼會成為合夥關係呢?

其實真正的僱傭關係,在本質上就是一種合夥關係。


在金融市場中有種分級基金叫機叫做“優先劣後”。打個比方,就是我出100萬,你出300萬,我們倆共同建立一個基金。如果虧錢的時候,先虧我這100萬,不虧你的300萬,等到這我的100萬都虧完了,我們就關閉基金,然後把這300萬退還給你。是不是聽起來非常好?但他也是有前提條件的。那就是如果遇到盈利的情況,你只能從從中收取少部分的收益,超過一定數額的收益呢,就全部歸我。也就是說你不需要承擔很多風險,但你的收益也是封頂的,而我承擔的風險較大,我所獲得的收益自然也就更加豐厚。這很顯然,就是一種合夥關係。

而僱傭關係,相當於員工與老闆成立了一支“優先劣後”的分級基金,大家一起幹活,如果虧了肯定是虧老闆的錢。員工不需要賣房賣車來還公司債務,甚至老闆虧錢的時候,可能還要給員工發工資。但如果老闆賺錢了,那跟員工也沒太大的關係,收益是老闆的。因為員工沒有承擔風險,員工還是拿固定的工資。本質上來說,員工優先,老闆劣後,所以僱傭關係從本質上來說也是一種優先劣後的合作關係。


如果說管理人才是一門學問,股權激勵就是這門學問的竅門


說的再明白一點,其實本質上也這不是員工與企業老闆的關係,而是資本與人才的關係。當然這種關係,也會因為貢獻的大小和風險的大小有不同利益分配的形式。工資是老闆用固定的價格把員工的時間買走的代價,當然責任越大的員工,工資也就越高。但是固定工資不需要承擔風險,老闆一次性就把員工給買斷了,公司虧錢也要發工資,不然員工就可以告老闆。

當然,很多公司老闆為了更好的激發員工的主觀能動性,採取一些科學的管理機制,比如獎勵機制。而像華為、阿里這些成功的大公司,他們採用的是股權激勵,他們在發展的過程中,每個時期都有相應的股權激勵方法,去鼓勵員工更加努力的工作。

股權的本質是利益分成,也是真正基於利益合作關係的最高形式。大家一起承擔風險,當然也共享收益。如果公司賺錢了,有員工的一部分,也有老闆的一部分。所以員工自然會更加努力的工作。

如果說管理人才是一門學問,股權激勵就是這門學問的竅門。


如果說管理人才是一門學問,股權激勵就是這門學問的竅門


分配好股權,可以助力企業吸引人才、資本與資源,共同做大蛋糕,成就的是“創業故事與中國合夥人”。分不好股權,做不大蛋糕,釀成的可能就是“創業事故與中國

對創業公司而言,股權設計特別重要。剛成立的創業團隊該如何設計股權結構、股權退出機制等,一直都是創業者最為頭痛的問題。

糟糕的股權結構,可能會直接導致創業團隊的分裂和創業項目的失敗。那麼創業公司到底應該如何進行股權設計呢?


如果說管理人才是一門學問,股權激勵就是這門學問的竅門


華一世紀作為企業管理培訓行業的標杆,始終以客戶為中心,在深入分析未來市場的發展及趨勢後,我們為不同的公司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都設計了相應的股權落地課程,為企業的成長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價值保障。

想要吸引和留住管理人才、營銷人才、技術人才、讓員工發自內心的忠誠於公司,那麼就需要在企業內部導入一套股權激勵機制。基於未來發展規劃好股權佈局、股權分配、合夥人管理,就必須做好股權佈局之後才能做股權融資,資源整合,實現企業裂變。

華一世紀一直認為,管理者並不是簡單的權力代名詞,更不是天才的專屬,每個人身上都有“管理者”的屬性。管理是一門需要學問,而管理的至高境界就是通過學習,讓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