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了《心理罪》的他,今天有話說!

在中國刑事警察學院圖書館文學類書籍的借閱統計排行上,《心理罪》系列小說總是位居前列,該書的作者——中國刑事警察學院法律教研部劉鵬副教授也因為“

雷米”這一身份,在學生心裡多了幾分神秘感。在讀書日來臨之際,中國刑事警察學院警微工作室邀請劉鵬老師為同學們朗讀作品,分享創作感悟,解讀《城市之光》的“心理罪”密碼。

Q

《城市之光》作為“心理罪”系列小說的最後一部作品,與前作相比,這部作品在創作思路上有什麼不同?

A

《城市之光》更多體現了我對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思考。在寫作的過程中,伴隨著知識和閱歷的積累,我的視角也越放越大,從最初探究一個人的內心,到思考一類人、一個群體,再到著眼一個社會,故事中正與邪、光明與黑暗的較量也變得越來越複雜。在《城市之光》這部小說中,讀者已經能夠看到方木從人對人、點對點的抗爭,轉變為與一個群體、一種社會現實的抗爭,這其實是來自於我自身視角的轉變。

Q

您認為什麼是城市之光?

A

法律與秩序。也可以說是,人們對法律與秩序的信仰。

寫了《心理罪》的他,今天有話說!

Q

《城市之光》探討法律的視角是什麼?

A

關於法律我們有一些傳統觀念,比如混淆法律問題和道德問題,比如法不責眾等等。還有一種常見的,便是“大俠情節”。人們會期待城市中有位大俠式的人物,能夠懲惡揚善、替天行道。所以《城市之光》是在挑戰人們習慣性的倫理思維,這其實更有助於讓大家一起思考法律的意義。

Q

《城市之光》傳達了您對法律和秩序的哪些思考?

A

我希望在這部《城市之光》中能夠向大家傳達出對法律與秩序的嚮往。《城市之光》的一些故事情節乍一看會讓人懷疑法律的尊嚴,但當你掩卷深思就會發現這部作品所表達的內涵是向法律致敬的。法律不是盡善盡美的,但如果沒有了法律,天下就會大亂。以維護人們的權益作為出發點的良法,我們要先履行再完善,這是社會能否有序運轉的前提。如果沒有法律和秩序的約束,人的惡就沒有了牢籠,這是難以想象的。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進來的地方。法律的不完美,正是我們加快腳步的方向。

寫了《心理罪》的他,今天有話說!

Q

如何理解“犯罪小說”的人物塑造?

A

犯罪小說本身題材比較沉重,整體風格不可能寫成陽光喜劇,主人公又不能有超能力,畫風難免陰鬱,所以讓人物富有立體感很重要。寫作時要設置有層次的人物背景,人物睿智勇敢,但也有自己的弱點,有光輝也有脆弱,當然要體現出主人公的成長變化,因為讀者也在成長。

Q

“心理罪”系列小說中方木這個角色有您的自我投射嗎?

A

從某個角度來說,書中的每個角色都是我,我懂得他們,才能寫好他們。但最重要的,是投射了我對於警察職業的熱愛。《心理罪》五本書一百多萬字當中,我最喜歡的臺詞就是四個字——《暗河》中被停職的警察偶然發現被囚禁的小孩時說的“小海,救人。”其實救人就是貫穿在警察職業生涯中的一個關鍵詞,這個詞好像融進了職業的血液中。生活中人們遇到困難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撥打110報警,因為人們相信警察會來幫助你,而且他是一定會來救你的,這其實就是對警察這個職業最好的寫照。普通人救助他人一次就會被奉為英雄,而警察的日常工作就是維護治安救助他人,將不平凡的舉動視為平常,這才是警察的最可敬之處吧。

寫了《心理罪》的他,今天有話說!

依次為電影《心理罪》《城市之光》和網絡劇《心理罪》中的方木

Q

您希望學生從您的作品中讀到什麼?

A

上課和寫作是我的兩個表達渠道。我認為,寫作是我作為教師影響學生的另一種方式。一次,我在圖書館看見有學生在看《心理罪》,我突然意識到我的作品不僅僅是被社會大眾閱讀,更會被我的學生讀到,我想我必須在書中反映出一些正面的東西。我希望他們在課堂上聽到我講課的核心,和他課後看我寫的小說所體會到的價值觀是一致的。比如我認為,身為一個法律人就應該信仰法律;身為一名執法者,更應該將法律作為唯一的至高無上的信條,這在《城市之光》中也同樣能感受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