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0+企業轉型生產口罩,是商機還是危機?

新冠肺炎疫情讓口罩瞬間成了供不應求的防疫必需品,全球疫情的蔓延形勢不容樂觀,也讓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用品的需求與日俱增。

據中國證券報調研獲悉,在全面復工初期,國內口罩日需求量將達到5億隻左右。而按當時產能,日均生產約7600萬隻,供需矛盾顯得十分突出。

而受疫情的嚴重影響,鞋服等非生活必需品訂單呈斷崖式下滑。對此,為解決市場口罩急缺的局勢,各大企業都紛紛轉型加入生產口罩的行列。

自2月底起,各廠商都努力擴產,盡力滿足國內口罩巨大的需求量。而在此之前這些廠商是做皮鞋、服裝、家紡的企業。

據信息時報不完全統計,以生產內衣聞名的三槍集團、製鞋企業玩覓、生產紙尿褲的爹地寶貝等3萬家企業紛紛轉產口罩、防護服。上汽通用五菱聯合一家為企業提供車用隔音棉的供應商廣西德福特,對廠房改造轉行生產口罩。近日,有相關消息稱,國內手機廠商OPPO和VIVO也開始“跨界”生產口罩。

30000+企業轉型生產口罩,是商機還是危機?

而口罩暫時面臨急缺,但在未來疫情結束後,需求量將明顯下滑,購置的機器設備將閒置,折算下來生產成本高也是轉型企業面臨的一大難題。針對企業的顧慮,政府也大力扶持出臺幫扶政策,為轉型企業排憂解難。

為提高口罩等醫療防疫緊缺物資的生產效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藥品監督管理局、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等管理部門,在2月份以來已經出臺了超過6項幫扶政策。

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曾發佈《關於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期間對醫用口罩等防控急需用器械實施特殊管理的通知》,鼓勵各地市場監管部門協助企業準備申請材料,開通綠色通道,幫助相關符合質量標準的企業實現轉產,擴大產能。

對供應緊缺的口罩防護服等物資納入應急審批,採取無紙化網上即時受理、先審批後審核、指定專人全程跟進等方式及時保障應急所需。

在此時期,也讓面臨員工薪資、辦公租賃、庫存等巨大壓力的企業得到有效緩解。

但是,口罩出口並非一片坦途。

30000+企業轉型生產口罩,是商機還是危機?

隨著海外各國防控升級,退單潮卻也隨之而來。截至4月10號,全球至少67個國家宣佈進入緊急狀態,多國陸續關閉海陸邊境口岸,貨運航班、靠港裝卸貨審批趨嚴,這對於國內大量的外貿企業、特別是鞋服箱包等品類來說經營壓力驟增。轉型生產口罩也成了外貿企業“自救”的方式。

而跨境電商平臺對於防疫產品銷售也有嚴格的要求,也出臺了相應規則。有企業因違反平臺規定上架相關防疫產品而被罰。對於外貿企業,生產出口口罩等防疫物品也面臨這幾個問題:

第一,產業鏈長,生產要求高。

生產一次性醫用口罩的企業必須辦理三個證書,分別是生產許可證,醫療器械註冊證和食藥監局頒發的許可證。

對於半路轉型生產的企業來說,遠遠不止辦證件那麼簡單,一個看起來簡單的口罩卻有不少門面,查資料,學習基礎的口罩知識也成了入門必備功課。

如福建泉州一家做服裝的老闆老丁一直自主品牌,市場不景氣,服裝行業庫存量大,此前受國外疫情也沒有訂單,便開始著手轉型生產口罩。

從廠房的改造到機器和原材料的供應,為了解決這些難題也花費了老丁時間、人力和物力。

第二,出口口罩實施嚴格管控措施。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如果國內企業想出口口罩,需提交提單、箱單、發票、辦理進出口經營權,還要同第三方檢測認證服務機構合作,由其將企業產品送檢查、準備申報材料,將申報材料遞交到認證機構,只有通過認證後才可在海外國家出售。其中最受歡迎的當屬歐盟的CE認證與美國的FDA認證。

根據相關部門規定,自4月1日起,出口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醫用口罩、醫用防護服、呼吸機、紅外線體溫計的企業向海關報關時,需提供書面或電子聲明,承諾出口產品已取得我國醫療器械產品註冊證書,符合進口國(地區)的質量標準要求。

近日,海關再次發佈公告,4月10日起,將對口罩等11類(醫療物資)商品編碼項下實施出口檢驗。口罩等防疫物品進出口監管更加嚴格。

30000+企業轉型生產口罩,是商機還是危機?

業內人士分析,海關此舉也是為了規範目前國內物資頻頻出現質量問題的亂象。

若口罩過商檢時被查出質量問題或沒有相關證書將會被剋扣海關。而國外戒嚴、封城等因素也加大了出口的難度。

第三,口罩運輸成本增加。

據跨境研究所發佈,從3月30日起,所有往返澳大利亞的國際航班全部會被禁止。與此同時,澳大利亞將禁止從外國港口出發的郵輪進入澳大利亞,為期30天。

受海外疫情影響,各國都發布不同的物流政策。實行全境封鎖,取消鐵路運營和航空客運等政策也讓外貿企業難上加難。實施一系列的防控措施,這也讓國際運輸成本不斷提高。

國外對口罩防疫物資需求量大,運輸時間長,口罩被退回,徵用或扣押在海關等問題也成了外貿人所擔憂的,由於各國進口口罩的要求都不相同,企業在出口時應當先了解進口國的要求,以免出現口罩被徵用或者扣海關的情況。

從客觀上看,企業轉型生產口罩是轉“危”為機,但未必利於企業長期發展,等疫情過去也有可能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在當前的市場格局下,各企業應對市場認真調研,從經營角度出發慎重做決策。

資料來源:南方日報,新民晚報,優雅生活家

聲明:資料由本媒體號從網絡收集整理而成,所有資料版權歸原公司、機構所有。資料僅供學習參考,切勿用於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告知我們刪除,非常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