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維修社會化不可避免嗎?

通過加強設備管理,提升生產製造裝備的生產效能,並減少維修費用,曾經是不少工業企業的重點選擇,20多年來持續風行至今的TPM全員生產維修,是最亮眼的典型。從這個角度,說我們工廠不重視設備工作,其實是不公正的。

但由於種種原因,比如整體環境、企業管理水平、企業基礎條件、人才問題等等,最終發現從設備管理與維修方面降本增效不但成效不大,反而造成了更大負擔。原因很多,簡單歸納如下:

(1)國家開始重視節能和環保了,開始重視員工權益保護了,用工成本、能源消耗成本、設備運行成本不但未見降低,反而大幅上升了。

(2)現代工業生產方式越來越自動化、智能化、長流程一步到位生產製造,一條線下來,進去的是礦石,出來的就是鋼板;進去的是鋼板型鋼,出來的是開著就走的汽車。設備越來越先進:功能越來越集成,高速高壓高溫於一體,需要的管理與維修人才、備品備件、維修裝備與工器具也越來越高級、越來越專業、越來越多,養不起維修人員,買不起維修裝備工器具,一半甚至更多的維修幹不了,這種狀況在很多企業已成了正常現象。

既然工廠內部很難管好,而且成本又高,乾脆找能幹好的來幹就是。於是,外協外委外包需求應運而生,提供集成式服務的專業維修隊伍大批湧現出來了。

這種情況下,工廠維修幹什麼呢?點巡檢、緊急維修處理、設備狀況整體管控、維修費用管理、維檢修計劃制定、設備改造升級工作、備件採購與設備購置等。說白了,幹活的是社會化協作公司,管錢管事的,還是工廠內部的設備人。也就是家裡人和外面維修公司的區別。

於是,全新的以社會化維修為主要特徵的工業維修生態圈形成了。

工業維修社會化不可避免嗎?

聲明:資料由本媒體號從網絡收集整理而成,所有資料版權歸原公司、機構所有。資料僅供學習參考,切勿用於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告知我們刪除,非常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