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皮囊?
皮囊,顧名思義,就是在人體表面,構成個人形象的那具皮肉。
但是,人是深層次的動物,儘管人的靈魂只有一個,但皮囊卻因為靈魂而產生了千變萬化的變化。
所以說,每個人至少具有兩副皮囊:一副是每個人父母給的那副皮肉,另一副便是每個人的慾望和追求。
而蔡崇達的《皮囊》中,卻有著這樣一句話:
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汙濁給拖住。
在我看來,這句話絕對算得上是整本書中最尖銳的話,它深深震撼著我,同時也被3.8萬人銘記,併成為很多人生活的指路明燈。可是,這句話到底該怎麼理解?
我想,或許我們可以從書中找到答案:
《皮囊》乍一聽名字,還以為是什麼雞湯文,其實不是,更不屬於治癒系,它所描述的是撕開自己那副皮囊,看看那個傷心的、醜陋的自己。
比如《皮囊》中的開篇人物——一家子中最年長的99歲老太太,阿太。她沒有文化,是個神婆,卻教給作者具有啟示力量的生活態度: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在阿太的思想意識裡,皮囊是個包袱,甚至有點累贅的感覺。她的狠,無論是對自己的肉體,還是對孩子們的成長教育,她對待肉體的時表現出來的心如石頭,都真切地呈現著她獨有的價值觀。
而隨著蔡崇達的一天天長大方才慢慢體悟出:我們的生命本來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渾濁給拖住。
蔡崇達本著對故鄉親人的情感,用一種客觀、細緻、冷靜的方式,講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間的故事。當那些血淋淋的過往與苦痛隨著文字流淌而出的時候,它刺痛的不僅僅是作者自己的心,還有那些在其中某些地方看見自己縮影的人,那些能在情感上產生共鳴的記憶人群:
皮囊之下,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努力地活著,都是在嘗試尋找與自己、與這個世界和平相處的方式。
直到這我才明白那句話的含義,似乎講的正是靈魂的本質:
生命中那些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本來就是慾壑難填的,而我們的人生,卻也因為捨不得才會被羈絆。靈魂本來就是輕盈的,但是我們卻需要一具"皮囊",我們捨不得擺脫這幅皮囊,原本輕盈的靈魂,便有了踏實感。
但我理解得準確嗎?或者說足夠透徹嗎?我不知道,或許再過個五年十年,又會有不一樣的想法了。
《皮囊》像是一盞明燈,不僅僅照亮了生活,也是照亮了過去。
《皮囊》中講到,其實過什麼樣的生活並不那麼重要,靈魂的清澈和心靈的滿足才是最重要的,就像這本書的推薦語裡說的那樣,"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著一顆心的羈旅。心醒著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
因此,韓寒說:他會把這本書帶上旅途,在每個靜謐陌生的夜晚慢慢看。
白巖松說:這本書從不寫遙遠的世界與遠方的別人,而是在自省中退回到內心。
劉德華說:看這本書總有啟發,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盞明燈。
這是一本值得靜下心來讀的好書,很多作者都是在用筆寫故事,傳遞一些自以為深刻的思考,而蔡崇達則是將自己的回憶撕開,毫不掩飾善與惡,一面刺痛自己,一面寫出這些文字,我想絕大多數作者都沒有這樣的勇氣。
《皮囊》這個書名的意義所在,我們都是戴著皮囊在世間忙碌的靈魂,這副皮囊的用處就是來經歷各種風吹雨打,所以我們的靈魂才始終有地方可以安放。
當你因為太過迷茫,太過偏執,以至於曲解了夢想和責任,不如先學會生活。
天色尚早,盡情折騰。
全書39元精裝版,對於很多普通人來說是一頓午飯的支出,卻可以點亮你的人生!
如果您也想品讀這本書,可以點擊下方購買正版:
閱讀更多 稗官野讀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