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現在不為自己感到自豪,我希望你能有勇氣重新開始

最近收到了很多大一新生的私信,剛上大學的他們有很多的困惑和不適應。

其中欣欣的困惑典型且普遍,很多人表示:“我也這樣。”

如果你現在不為自己感到自豪,我希望你能有勇氣重新開始

對很多人來說,上大學是他們從未成年到成年的轉折點。

大學期間也是人格塑造很重要的一個時期,這段時間的經歷有助於我們形成完整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很多人在大學期間都會面對人際關係的問題,其實在他們初高中時期就會和老師同學有摩擦,但是因為初高中環境比較簡單,重心又在學習上,人際關係的問題就不明顯。

等到了大學,學習重心分散了,接觸到的人都是個性十足的青年,態度和需求又更自我了,就開始感到苦惱和不知所措。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你在大學遇到的事情,從你6歲開始就已經註定了?

如果你現在不為自己感到自豪,我希望你能有勇氣重新開始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指出,我們如何與別人相處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他們。

我們如果認為某人在含蓄的侮辱我們,或者在內心深處不喜歡我們,就會防著他們;相反,我們如果認為他們是友善的,或者覺得與自己合得來,就會把他們當朋友。

對於我們如何看待他人,別人對我們的看法,以及我們隊別人行為的預期,都基於我們過去的關係,尤其是童年早期關係的積累。

簡而言之,我們現在的思想和行為都是由於童年時期受到的教養方式決定的,你的原生家庭為你的人生編寫了劇本。

如果你現在不為自己感到自豪,我希望你能有勇氣重新開始

根據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的“依戀理論”,奧利弗·詹姆斯將它分為四種模式:迴避型、纏人型、混亂型和安全型。我在和欣欣深入聊天之後,發現她是典型的迴避型依戀者。

奧利弗·詹姆斯就是《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的作者,他是一位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作家、記者、電視紀錄片製作人和主持人,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立足時間維度將人生的前 6 年拆解成 3 部分,圍繞是非觀、關係模式和自我界限三個主題講解童年經歷、原生家庭培養對人一生的影響。

案例豐富多元,既包括伊麗莎白二世、查爾斯王子、邁克爾·傑克遜、小布什等眾所周知的名人的故事,也結合了患者的治療過程,還涉及對罪犯、精神疾病患者的採訪和對其原生家庭的追溯。

作者將多年研究成果整合成本書,將人生最早的 6 年拆解開,為我們分別展示了一個人因何變得嚴厲或和善、冷淡或黏人、病態或健康。

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可以解讀自己的童年經歷,認清真實的自己,探索出一套更健康的模式以處理原生家庭問題。

如果你現在不為自己感到自豪,我希望你能有勇氣重新開始

接下來我將對應欣欣的問題,從三種不同的教養方式、四種不同的依戀類型和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三個方面和大家分享一下這本書。

如果你現在不為自己感到自豪,我希望你能有勇氣重新開始

3-6歲的教養方式會決定孩子的良心。

教養方式分為三種:

①懲罰型教養方式

懲罰型教養方式具有一個核心觀念:必須管住孩子的任性。

在這樣的父母看來,即便是新生兒也是任性的——把新生兒的哭鬧理解為故意無視家長的權威。

新生兒的哭鬧被視為對大人的冒犯,如果不進行嚴厲壓制,就不利於孩子的性格形成。

父母必須儘早教會孩子對父母絕對服從,最好是在孩子還不懂事時。

他們認為父母必須使用最嚴格的方法來控制孩子,包括體罰孩子。

這種觀念非常普遍,這種教養方式會讓孩子的個性被壓制,本能沒有表達的空間,也會導致孩子害怕權威。

孩子可能有強迫傾向,也可能有其他神經症的症狀,如歇斯底里、恐懼症和驚恐發作,還有可能會認為自己“很胖”、“很笨”、“很懶”,而實際上他們並非如此。

這種教養方式很可能培養出懦弱不自信的孩子。

②強制型教養方式

所有的家庭在管教孩子時都有“強制過程”,主要表現為發牢騷、嘲笑戲弄、反對、大吼、羞辱、提出消極要求、不遵守要求和動手打人等行為。

單個來看,這些不愉快的事件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強制性家庭中,父母用懲罰來表達憤怒,而不是把懲罰當做改變孩子行為的手段。

他們對孩子的懲罰很隨意,也很容易偏執,毫無根據地認為孩子有惡意的動機。

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受到的懲罰多達2/3不是由於孩子犯錯導致的,孩子並不知道自己受到懲罰的原因。

這種混亂的教養方式會讓孩子長大以後成為一個偏執、暴力、會攻擊陌生人的成年人。

因為他們在長大之後也會以為自己會像小時候一樣無緣無故地被別人羞辱或毆打,這就是為什麼在街頭打人之前,他們最常問的一個問題就是:“你看什麼看?”

在大多是情況下,被問者並沒有在看什麼。但由於他們的偏執,他們會無緣無故的攻擊別人,正如他們小時候遭受虐待時,施虐者把虐待說成是懲罰。

③權威型教養方式

權威性的父母既關愛孩子,又對孩子有要求,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及時糾正破壞性的行為。

另一方面,他們又關注孩子的需求,培養孩子的個性和自信。

父母創造條件,讓孩子接受鍛鍊,讚揚孩子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但有趣的是,他們不誇孩子聰明,因為誇孩子聰明可能是有害的,讓孩子感到自己總是沒有把潛力發揮出來,或者使孩子有一種不切實際的優越感。)

父母只是偶爾和孩子動怒,當孩子不聽話使,父母如果想要強調某個關鍵問題的重要性,可能會對孩子嚴厲一點。

他們會在兩個小孩發生矛盾的時候,給小一點的孩子指出某種行為的直接後果,比如“如果你繼續推他,他就會摔倒。”

給大一點的孩子解釋行為的動機,比如“不要對他吼叫,他只是想幫忙”,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會給孩子講更復雜的道理。

這種教養方式可以幫助孩子進行自我控制。做了錯事之後,孩子會感到內疚,因為孩子知道做錯了事會讓父母傷心,孩子也會因做了符合父母願望的事而感到驕傲。

最終,道德內化,孩子會自覺遵守道德。

0-3歲時的關係模式會決定我們的依戀模式。

依戀模式分為四種:

①迴避型依戀模式

在嬰兒時期如果我們受到了控制性或侵擾性的照顧,父母對我們的需求是嚴厲、冷漠、自說自話的。

我們就會發展成迴避型依戀者:在人際關係中,由於預期自己會被別人拒絕,所以會搶先一步——在被拒絕之前,先拒絕別人。

既不依賴別人,也不希望被別人依賴。欣欣的想法就是迴避型依戀者的外在表現。

②纏人型依戀模式

在嬰兒時期如果我們的父母雖然抱著我們但是她這麼做時沒有溫情。

雖然看著我們但是我們與她說話時從不回應。

雖然說是愛我們的但是陪伴我們的時間卻非常少。

這樣不一致的行為就會讓我們疑惑。

長大以後我們就會成為纏人型依戀:害怕被拋棄,特別黏人,容易精神緊張,也容易情緒失控。

③混亂型依戀模式

如果我們在嬰兒時期遭受了嚴重的虐待或忽視。

長大後就會形成混亂型依戀模式:渴望親密關係,又難以信任或依賴他人,患精神疾病和犯罪的幾率大於其他三種依戀模式者。

④安全型依戀模式

如果我們在嬰兒時期有一個敏感的母親她又積極地回應我們的需求,讓我們感受到溫暖和愛。

我們就會形成安全型依戀模式:我們可以愛別人,也可以接受被人愛,在人際關係中有安全感。

如果你現在不為自己感到自豪,我希望你能有勇氣重新開始

他們毀了你,

你的媽媽和爸爸。

他們可能不是有意的,

但他們做了……

他們用自己的毛病塞滿你,

再加點兒別的,

特意為你。

但是,

他們自己也被毀了,

被他們的父母,

戴老式帽子穿老式衣服的傻瓜。

那些傻瓜一半時間多情或難對付,

另一半時間吵個你死我活。

—菲利普 · 拉金 《這就是詩》

你可以對照一下你是哪種依戀模式。

除了第四種其他三種依戀模式都是不安全的,

那麼我們怎麼擺脫原生家庭給我帶來的負面影響呢?

奧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提出改變發生主要通過內省。

它是自我認識的特殊形式。

內省的方法有很多,但自我表達是貫穿所有方法的主線。

我們可以和一個親近且有同理心的朋友敞開心扉,也可以求助專業的心理醫生,通過回憶童年遭遇傾訴自己的感受實現內省。

承認別人的錯誤很簡單,而承認自己的錯誤卻總是很難。

雖然我們的父母傷害了我們,但是他們也被他們的父母傷害了。

我們內省是為了認識自己,接受自己,改變自己。

如果僅僅只是責怪和抱怨父母是沒有意義的。

我最建議的方法是通過欣賞藝術和創造藝術實現內省。

欣賞藝術方面,比如,閱讀小說、聽歌劇、聽音樂、看電影等,讓我們感到有趣之餘,還能獲得安慰和更大的覺知,激發我們的內省能力。

創造藝術方面,我們可以通過寫作、繪畫、表演等,將內心的衝突昇華為具有社會價值的活動。人一旦有價值感,自尊水平就會提高,從而慢慢走出過去的陰影。

如果你現在不為自己感到自豪,我希望你能有勇氣重新開始

你可以繼續像個演員一樣,在你的人生中無休止地重複扮演同一個角色。

你的原生家庭在很早以前就寫好這個劇本了。

你也可以選擇,成為你自己劇本的作者。

但是,在你開始寫作之前,你需要多瞭解一個事實。

那就是,你的命運並沒有被編碼到你的基因裡。

如果你現在不為自己感到自豪,我希望你能有勇氣重新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