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儷教育孩子刷牙獲高贊:優秀的父母,是不講道理的

孫儷教育孩子刷牙獲高贊:優秀的父母,是不講道理的

週末坐地鐵,看到了一幕:車廂裡,兩個小孩在打鬧,時不時磕碰到周圍人。

媽媽見狀,立刻喝止他們:“不許鬧了,這是公共場合,不能打擾到別人。”然而,兩娃並沒有聽,活潑依舊,弄得有些乘客不滿。

這下媽媽有些氣憤了,說:“你們誰先坐在地上就要捱打了。”兩娃還是沒聽,該打打,該鬧鬧,弟弟不小心被推到了地上。

於是媽媽發話:“把手伸出來!規則早已經說過了。”重複了幾遍,弟弟才慢慢把手伸出來,怯怯地看著母親。

估計是車上人太多,這位媽媽打不下手,只是警告了他,下不為例。不過很快,兩娃又鬧起來了,周圍都是他們的屁股印。

媽媽很頭疼,完全沒有辦法。

孫儷教育孩子刷牙獲高贊:優秀的父母,是不講道理的


當然,生活中你遇到的可遠不止這個。

叫他去刷牙,費盡口舌,結果最後他飯都不想吃了;讓他不要玩手機,會玩壞眼睛的,他不,偏要玩;甚至讓他多穿點,彆著涼,他都會用惡狠狠的眼神看著你……

反正你說什麼,他都不聽你的。

孫儷教育孩子刷牙獲高贊:優秀的父母,是不講道理的


這時你不禁反思,難道我的溝通方式有什麼問題嗎?你這麼想就對了。確實有問題。

孩子是通過行為和感受來認知的,他們才不按照成人世界的道理去行事。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也反覆強調:跟孩子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教育。

說話是有技巧的,你得和她做到共情。甚至有時你不用說話,用行為來引導她,她自己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1

孫儷給孩子看牙爛視頻

話“少”的父母更有威嚴

說起讓孩子刷牙,你的經歷是怎樣的?是這樣的?

孫儷教育孩子刷牙獲高贊:優秀的父母,是不講道理的

這樣的?

孫儷教育孩子刷牙獲高贊:優秀的父母,是不講道理的

還是這樣的?

威逼利誘,好說歹說,最後發現,還是蠻力最管用。可天天如此,誰能受得了,也沒那麼多時間和耐心陪他耗。這讓我想起了孫儷發過的一條微博。


孫儷教育孩子刷牙獲高贊:優秀的父母,是不講道理的


她給孩子們放了一部紀錄片《高糖陷阱》,講述的是一個6歲小孩的真實拔牙過程。影片中,通過X光,我們可以看到小男孩的門牙全部被蛀空了。

孫儷教育孩子刷牙獲高贊:優秀的父母,是不講道理的

這會帶來什麼後果呢?那就是,小男孩要一下子拔掉6顆壞牙齒。大人看著都心顫顫,何況小孩呢!

孫儷教育孩子刷牙獲高贊:優秀的父母,是不講道理的

看完之後,還有哪個小朋友敢不刷牙了?通過紀錄片,讓孩子直接感知不刷牙這件事的嚴重後果,比以往給孩子說一百句強多了。

講一遍孩子不聽,你要相信,講第二遍孩子還是不會聽的。

所以很多時候,不和他“講道理”,小日子會過得舒爽很多。

比如孩子不愛吃飯。那就不用強迫他吃,當然,其他好吃的零食之類的都不給吃,讓他知道餓肚子的滋味,就不會老嚷著、威脅著不吃飯了!

再比如,一個孩子在商場裡,一哭二鬧撒潑打滾要買玩具。這時候你跟他說,家裡已經有太多這樣的玩具了。管用嗎?絕對不管用。

你直接把他抱回家,這個時候千萬別教育他,放他在房間裡慢慢哭。你也別走,陪著他,因為他就是哭給你看的。

等他哭累了,停了,你再來一句:還要哭嗎?他要是還繼續哭,你就繼續陪著。相信這麼一次過後,他知道了,哭沒用,就再也不會這樣了。

我們很多的父母,習慣孩子犯了錯就批評,像唐僧一樣說個不停。不管對方能否接受,最終還無法理解溝通的失敗。

其實,關鍵點是讓孩子體驗行為帶來的後果或者通過圖片影像直接看到,並且承擔一定的責任,

才是為人家長教育的目的。

話說多了,孩子聽煩了,不但沒起到任何教育的效果,自己的威嚴也逐步下降了。得不償失。

諾貝爾獎作家海明威曾說過,我們用兩年學習說話,卻要用一生來學會閉嘴。適當的“話少”,不講道理,才是父母必學的功課。

2

嘮叨的父母

背後都有一個叛逆的孩子

知乎上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時候最反感父母?點贊最高的是:父母嘮叨的時候。

嘮叨是分年齡段的,0~3歲的孩子,你儘管和他嘮嗑,說得越多越好。但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就不一樣了。你越嘮叨,這孩子就會越叛逆。

孫儷教育孩子刷牙獲高贊:優秀的父母,是不講道理的

這是我在知乎裡截取的一些評論。

一名男生說:“很多話講一遍就足夠了,雖然知道父母是為了自己好,但說的次數多了,心裡不知不覺就煩……”

一名女生說:“父母說多了,自己會產生逆反情緒。天天懷疑我早戀,後來我故意早戀,就是為了氣他們……”

嘮叨屬於父母的一種負面情緒,實際上是對孩子身心的控制。

育兒專家尹建莉老師說:嘮叨是把小刀子。刀再鈍,也架不住天天補刀。

想成為一個成功的父母,一定要謹記的兩個字,那就是閉嘴

你閉上嘴巴,內心平靜了,才能聽見孩子的心聲!也只有戒掉無用重複的嘮叨,孩子才會願意聽話。

3

和孩子說話最好的方式

就是共情表達

我們前面講父母要話少,不嘮叨。那麼我們怎麼才能做到說盡量少的話,就能有效溝通,走進孩子的內心呢?那就是開頭提到的——共情溝通

孫儷教育孩子刷牙獲高贊:優秀的父母,是不講道理的

舉個例子。有一天,小外甥出去玩,買了幾條小金魚。金光閃閃的,特別好看。

小外甥把這魚當寶貝一樣養著,不吃飯不喝水,就擔心這魚給餓著。於是一直嚷嚷著要給魚吃飯。

這時候,媽媽提醒他說,金魚是不知道飽的,會把自己撐死,所以給金魚喂東西的時候要特別的少量。

可小外甥興奮著呢,看著魚吃東西是滿滿的趣味,還不時用手去抓他們。

孫儷教育孩子刷牙獲高贊:優秀的父母,是不講道理的

後來果不其然,有一隻紅金魚死了。小外甥很傷心,哭得撕心裂肺。

爸爸走過來說了一句:誰讓你這麼對待他們。不是說過了嗎?這樣魚會死的!聽到爸爸的話,小外甥哭得更傷心了。

來看看媽媽是怎麼做的呢?她把兒子抱在懷裡,對爸爸說:“你不要說他了,這麼漂亮的魚死了多令人難過,我們允許他傷心一會。”於是小外甥好好的哭了一場。

但是沒有多長的時間,他慢慢地止住了哭聲,他又想到了去給外婆打電話來讓自己的感覺變得好一點。你看,這個時候爸爸和媽媽不用做什麼特別的處理。

只要讓小外甥感覺到自己的情緒狀態是被允許被接受的,他就慢慢地開始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了。

在這個例子裡邊,爸爸的反應可能是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這個反應同樣也是共情的反面叫做評判。

這個評判的意思是說你現在的情緒根本就不應該存在,因為一開始我就告訴你,你做錯了事情,現在你自食其果了吧。

小外甥聽到這樣的話,他會覺得自己被指責了。儘管爸爸要告訴小外甥的那個道理是很正確的也是很必要的。

可是在那樣一個情境裡邊,小外甥根本就聽不進那個道理,他只會覺得自己被爸爸推到了對立面。

孫儷教育孩子刷牙獲高贊:優秀的父母,是不講道理的

還記得媽媽是怎麼說的嗎?她先是說:“這麼漂亮的魚死了”,這是在描述什麼?描述小外甥當時的處境。

然後是第二句話,他說多令人難過,就是在描述孩子當下的感受。最後他說讓他好好傷心一會兒,就是在接納孩子的感受。

這就是我要講的共情式的溝通,分成三個步驟:第一個步驟叫做描述處境;第二個步驟叫做描述感受;第三個步驟,確認感受。

完成這三步之後,你可能會發現,孩子哭的就沒那麼厲害了。

不是因為你在攔著他不讓他哭,而是因為他感覺到自己的情況被看到了,被陪伴了,得到了你的支持。

最後我們來說一下,在這種溝通當中注意的要點:有時候不知道他的情緒到底是什麼,而且他那麼小,他都不會講話,或者他根本就講不清楚,這時候我們要怎麼辦?

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也不要緊,我們可以大膽的承認說我不知道你的情緒。

我們可以詢問對方說你可不可以告訴我一點點,甚至他都不怎麼會講話,那麼他可能會用很多你也不太聽得懂的語言在試圖去描述它。

但這時候如果你很認真的聽他講,你試圖去理解去感知到他的心情,你同樣也會傳遞出你是跟他站在一起的。

一開始你可能會覺得有一點生硬,有點機械,但是慢慢的你練習多了以後,它就會變成你一種內化的習慣。

向孩子傳遞出我們的支持,認可、理解和接納,看上去我們並沒有給他任何的建議幫助或者有效的安慰。

但是恰恰是這樣的一種態度,它比一切的技術和技巧都更重要,因為這是我們真正走進孩子心裡的過程。

4

孩子學習成績不好?

可能和你說過的話有關

看了小標題是不是有點驚訝?和孩子說話還能影響智商?

前面我們講0~3歲的孩子要儘量地多和他聊天說話,這也是和他們立規矩最好的時期。可能有人說我扯淡,那麼小的孩子能聽懂什麼。

我們來看一組案例。有兩個孩子,暫且叫果果和冰冰吧。他們出生的時候聽力都不太行,幾個月後都植入了人工耳蝸,終於可以聽見別人說話了。

幾年後,醫生髮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兩位耳蝸植入患者,在手術成功後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康復結果。

果果性格活潑開朗,就讀於一所公立學校,閱讀水平達到了正常的三年級水平。

同樣上三年級的冰冰,卻不得不在殘疾學校裡學習,只會比劃簡單的手語和說一點點話,閱讀能力僅達到幼兒園水平。

於是醫生到兩個家庭中去觀察,發現果果獲得聽力後,爸爸媽媽哥哥姐姐每天就在不斷地和他說話,他每天獲得大量來自外部的信息。

而冰冰獲得聽力以後,沒有人刻意地和她多講話,而是放在一邊。

孫儷教育孩子刷牙獲高贊:優秀的父母,是不講道理的

1995年美國人類學家貝蒂·哈特和託德·雷斯利花了兩年半的時間,跟蹤調查42個家庭,記錄父母和孩子間的對話。

發現經常用積極、正面、肯定的詞彙的家庭和經常對孩子辱罵否定,常用不許不給,不能夠等語言的家庭有明顯差別。

這個差別會影響到孩子的智商、學習能力、和成功的能力。所以,說話,不僅是一門藝術,還是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

我們經常說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我們忙於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買學區房……

殊不知,孩子的起跑線並不是做家長的有多少錢,有怎樣良好的教養,而在於你與孩子之間的日常對話。

這時候,有父母可能要說,我要工作、做家務,沒那麼多時間陪她說話,用電子產品可以嗎?

在《父母的語言》一書中,作者提供了三種和孩子交流的方式:共情關注、充分交流、輪流談話。而電子產品,一個也做不到。

孫儷教育孩子刷牙獲高贊:優秀的父母,是不講道理的

有人說,毀掉一個家庭,是從不好好說話開始的。深以為然!

孩子小,正是需要你陪伴碎碎唸的時候,你不知道,忽視他。等孩子大了,主觀意識萌發,你卻總想管控他,用排山倒海般的大道理壓制他。

一步錯,步步錯。從現在開始,給嘴巴上一條拉鍊吧,當孩子已經不想聽你說了,就把它拉上。

用文中的溝通方式多嘗試,多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親子關係才能越來越靠攏。

和孩子講道理是講不通的,孩子從來不按照成人世界的道理去行事,你越跟孩子講道理孩子反而越不聽你的。

而且說話也是有技巧的,做到共情比嘮叨更有效,所以儘量在孩子面前少嘮叨吧。

說最少的話,做最有效的溝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