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決定人生,遇到問題時你的思維模式與厲害的人之間差別在哪?

三種思維模式幫你成為厲害的人:

1、甜蜜區”思維模式;

2、“原則”思維模式;

3、“-X”思維模式。

美國波士頓紅襪隊的擊球手泰德·威廉斯,被稱為“史上最佳擊球手”,也是美國《體育新聞》雜誌評選的歷史上百位最佳運動員的第八位。他曾經寫過一本書,名叫《擊打的科學》。

在這本書中,他向大家揭示了自己成功的秘密 - 高擊打率的秘訣是:不是每個球都要打,而是隻打位於“甜蜜區”的球。正確擊打甜蜜區的球,忽略其他區域的,就能保持最好的成績。

具體是怎樣做的呢?

泰德·威廉斯先將整個棒球擊打區域區格成了77個小區域,並且找出了77個小區域中的最佳擊打區域,這就是他說的“甜蜜區”。然後,他秉持的做法就是:只有當球進入最佳區域的時候,他才會揮棒擊打,如此一來就能保持0.4的擊打率。相反,他也統計過,如果非要去擊打位於最邊緣位置的球,擊打率就會下降到0.3或0.2以下。



所以,對於最佳區域之外的球,不論如何,泰德都不會揮棒擊打。這一策略聽起來似乎並不複雜,但實施起來卻頗為困難。


因為絕大部分棒球運動員都會追求全壘打,並以此贏得觀眾們的呼聲與最後的勝利。所以,對於總是不去揮棒的球員來說,那就是巨大的壓力,當球從身邊一次次飛過但卻不是“甜蜜區”的時候,他們放棄了擊球,也就等於是讓無數觀眾感到了失望。對於一個棒球手來說,不但要剋制對擊球以及全壘打的渴望,還得要接受觀眾們的冷嘲熱諷。但是,如果做到了就能獲得巨大的成功。

而這,正是巴菲特從泰德那裡學到的無價之寶。

巴菲特曾說:

“投資領域,我在一個永不停止的棒球場上,在這裡你能選擇最好的生意。我能看見1000多家公司,但是我沒有必要每個都看,甚至看50個都沒必要。我可以主動選擇自己想要打的球。投資這件事的秘訣,就是坐在那兒看著一次又一次的球飛過來,等待那個最佳的球出現在你的擊球區。”

為什麼巴菲特能根據泰德的打球策略得出自己的投資策略?

他看到了泰德打球策略背後的思維模型 - “甜蜜區”模型:要想成功,就要只做能力範圍內的事(即“甜蜜區”),把它做到最好,且這個能力範圍(即“甜蜜區”)是有一個明確邊界的。

於是,根據“甜蜜區”模型。巴菲特提出了“能力圈”這一理論去指導自己的投資行為。在他的致股東信中,巴菲特這樣解釋道:“你不需要成為每家公司的專家,甚至不需要很多。……能力圈的大小不是關鍵,而瞭解它的邊界則至關重要。

換句話說就是:要想成功,就做自己能力圈內的事,投資那些你真正瞭解和理解的好生意,且把它們做到最好,同時要了解自己能力圈的明確邊界。

思維決定人生,遇到問題時你的思維模式與厲害的人之間差別在哪?


同泰德堅持只打“甜蜜區”的球一樣,堅持“能力圈”模型的最大困難就在於:如何抵擋住為了追逐更多利潤跨出能力圈的誘惑。

巴菲特雖然號稱股神,但卻有人統計過,從1955年至今60年來,他管理的資金雖有幾千億美金之多,然而買過的股票卻只有78個。

環顧四周,我們周圍的股民哪個不比巴菲特買的股票多呢?

上世紀90年代後期,網絡高科技股大牛市,資本市場上表現最好的公司都是科技互聯網類公司,從微軟到Google到蘋果再到BAT,但巴菲特卻一股也不買,儘管這讓他在1999年盈利只有0.5%,而當年股市大漲卻為21%。

可以說,巴菲特漏掉了近30年來最大的投資機會,但他其實就是在堅持著他的能力圈原則。巴菲特與比爾·蓋茨的關係那麼好,但在過去很多年裡也並未投資微軟,因為他認為那是他能力圈之外的事。

正是因為將“只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且要把它做到最好”這一思維模型從棒球場遷移運用到了投資領域,巴菲特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投資神話。

根據這個“甜蜜區”思維模型,泰德只打進入“甜蜜區”的球,其他時候均不揮杆;而巴菲特則只投真正瞭解和理解的好公司,其他公司一律不睬。

他們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那麼,你又想為自己設定怎樣的“甜蜜區”和“能力圈”呢?

這種思維方式是根據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里奧而來,他最初是一個普通的美國長島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後來,通過自己的努力,變成了一個依據常規標準衡量的很成功的人。

例如,從兩居室的公寓起家,創建第1家企業,使其位列美國最重要的私營公司榜單的第5位,成為了全球最富裕的100個人之1,被視為100位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那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他《原則》這本書中,他跟我們闡述了自己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原則,並且按照原則行事,從而獲得成功的故事,這就是厲害的人的非常重要的思維方式。


其實不僅僅是瑞達里奧,之前我們還知道非常著名的史蒂芬柯維,他寫的那本書《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其實這7個習慣的本質是什麼呢?

這7個習慣的本質正是史蒂芬柯維的7個重要的人生原則。

關於原則,瑞達里奧是這樣說的:

“我一生中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一種以原則為基礎的生活方式,是它幫助我發現真相是什麼,並據此如何行動。原則是根本性的真理,它構成了行動的基礎。通過行動讓你實現生命中的願景,原則可以不斷的被應用於類似的情況,以幫助你實現目標。”

為什麼?

因為,每一天,我們每個人都會面對紛至沓來的,必須作出反應的各種情況,假如沒有原則,我們將被迫針對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難以預料的事,孤立地作出反應,就好像是我們頭一次碰到這樣的事一樣。

但假如我們把這些情況分成不同的類型,並且擁有處理不同類型情況的良好原則,我們就能更快的做出更好的決策,並因此過上更好的生活,擁有了一系列的良好原則,你就擁有了一系列的成功的秘訣,所有成功人士都是依據原則行動的,這些原則幫助他們取得成功,只是在選擇在什麼方面成功,因人而異,所以他們的原則也因人而異。總之,把自己的原則弄明白,是極其重要的。

我們以不同的方式得到自己的原則,有時我們通過自己的經驗和反思總結出原則,有時我們從其他人比如從父母那裡接受原則,有時我們接受一整套的原則,例如宗教原則和法規框架的,因為我們有著各自不同的目標和性格,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目標和性格的原則。

儘管使用他人的原則不一定是一件壞事,但不假思索的採用他人的原則,卻可能將你置於風險之中,你的行動方式將與你的目標和性格不符,同時像我一樣,相對於你需要知道的東西而言,你真正知道的東西也許是有限的,承認這一點是明智的,如果你能獨立思考,同時保持開放的頭腦,清醒的尋找並發現最適合你的事情,如果你能鼓起勇氣這麼做,你將會讓自己的生命發揮到最大的價值。

所以,瑞達里奧的第1條原則就是:獨立思考並決定,一,你想要什麼?二,事實是什麼?三,面對事實,你如何實現自己的願望?

他說:

“我這一生犯了很多錯誤,也花了很多時間反省這些錯誤,在這個過程中我總結出自己的原則,從很小的時候起,我就是一個充滿好奇心的獨立的思考者,追求大膽的目標,我激動的在頭腦中設想要追求的東西,在追求的過程中我也經歷了一些痛苦的失敗,從中總結出了原則,以使我免於再犯同樣類型的錯誤。”

這就是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里奧的思維方式,按照一定的方法,構建出自己的原則,然後,按照這些原則去行事。

思維決定人生,遇到問題時你的思維模式與厲害的人之間差別在哪?

想要成功和幸福,就要避免錯誤和非理性。前者是X,後者是-X。

那麼,錯誤和非理性的來源都有哪些呢?

粗心?考慮不周全?負面思維?經驗缺乏?還是能力有限?

都有可能,這裡首先要談的是錯誤和非理性的一個重要來源,那就是由於心理習慣所產生的誤判,這也是被查理·芒格稱為“誤判心理學”的內容。

可以說,誤判心理學出現的原因正是“逆向思考力”,因為它研究的不是能讓人們成功、富有或更幸福的心理學;相反,它研究的是到底有哪些心理反應會讓人們做出錯誤或非理性的判斷與決策。


正如查理·芒格所說:“要想避免非理智行為,最好能對腦中的怪癖瞭然於胸,然後才能及時預防。” 因此,在《窮查理寶典》這本書中,他總結了25種導致判斷失靈的重要原因。

比如:“避免不一致傾向”就是25種誤判心理學中的一個,而且極為常見。

它的意思是說:人們討厭前後不一致,總想著要將前後協調起來、統一起來。

當“避免不一致傾向”與“討厭不確定性傾向”結合起來的時候,就會產生非常可怕的結果,那就是:過早地做出決定但卻永不改變。於是,我們中的很多人都會一直抱著在小時候就已形成的錯誤觀念,直到進了墳墓還不放手。

相反,如果能夠了解這25種導致判斷失靈的心理,並開始關注哪些心理反應會導致錯誤判斷與決策,我們就已經意識到了可能的認知陷阱,因此也就能避免走到陷阱之上。

這25種誤判心理學的內容分別是:

  1. 激勵,超級開關,激勵的作用再怎麼強調也不過分,只要能用激勵,就不要用別的東西。(富蘭克林:用利益而不是用道理)

2. 愛,人們渴望愛與被愛,所以愛就比事實重要,那麼就會對所愛者的缺點熟視無睹,聽其意志,偏愛其所愛。甚至不惜扭曲事實。

3. 恨,恨與愛是鏡像,人們由於恨無視仇恨者的優點,乃至一切與之相關的事物,不惜扭曲事實。

4. 討厭不確定性, 人們不願意陷入懷疑和不確定的狀態中,總是想立即作出決定。這是進化導致。並且與困惑和壓力有關,壓力和困惑越大,人們越想盡快擺脫懷疑。

5. 一致性,人們討厭前後不一致,總想前後協調起來,這使得習慣至關重要,他是讓人生保持一致性的快捷方式。好的習慣讓人事半功倍,壞的習慣讓人事倍功半。一致性與討厭不確定性的結合起來就很可怕:過早地下決定但是永遠不改變。

6. 好奇心,人的好奇心是自然界最強的。但另一方面,好奇心殺死貓。

7. 公平,每個人都渴望公平(《正義之心》中對這種心理有具體的解釋。

8. 嫉妒,這是最古老的開關之一,肯定來自於進化。兄弟姐妹之間的嫉妒甚至神與陌生人之間。巴菲特說:“推動世界的不是貪婪,而是嫉妒。”

9. 投桃報李,以牙還牙 沒有這種心理人類之間不可能出現大規模合作。但是這個心理也被利用來操作人。給你小恩小惠,你油然而生地想投桃報李,但卻不擅長計算數字,多少人載在這裡。

10. 近朱者赤,哪怕是兩樣東西粗淺地聯繫在一起,人會對人的判斷產生聯帶關係,這也會對人的判斷產生影響。為什麼廣告上總是俊男美女,因為人們喜歡俊男美女所以自然就會對連帶的廣告宣傳的產品有好印象。(波斯信使綜合症:國王覺得帶來壞消息的信使很晦氣,就把它們殺了,所以國王從此再也聽不到壞消息了)

11. 否認現實,

人們會拒絕承認現實,如果它太令人痛苦。

12. 過度重視自己,人們總是認為自己擁有的東西更好,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好處是安全,但壞處就是在迴音室裡人們相互欣賞但逐漸衰敗。大人物則相反,他們經常斷舍離。

13. 過度自信,人往往會高估自己的判斷能力(解決方法:把視野對外,不要想自己能不能做成一件事,先想想這件事曾經別人做的成功率是多少(倖存者偏差))

14. 損失厭惡,人們厭惡確定的損失,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冒著巨大的風險來避免他。(損失了就難受,希望用槓桿追回來。)

15. 尋找認同,人受同伴的影響遠勝於家庭。在認同感的驅使下人們可以做出不可思議的事情,比如在集體中普通人能夠對他人施以不可想象的暴力,人們在遇到困惑和壓力的時候最有動力尋求認同感,所以傳銷組織和邪教組織的第一步就是將人隔離。

16. 對標,人們不擅長對孤立的事情做出判斷,需要用參照來比較判斷。人們做判斷總是善於找對標作對比,非常不擅長絕對視角。(別買配件,企業很可能主要利潤來自於配件)

17. 重視易得的東西,芒格:“如果我的愛人不在我身邊,我就去愛身邊的人”戀愛這件事,相關性最大的就是距離。

18. 服從權威,領導比普通人更顯得英明神武,儘管除了位子之外就是普通人。而全世界各個民族都有這個共通之處,所以把什麼人放在權力的位子上格外重要。

19. 萬事有理由,讓別人做事一定要告知他為什麼,因為人人都想知道為什麼。重視到什麼地步?只要加兩個字“因為”,不管後面說什麼,別人都會讓著你一點。

20. 組合開關,如果把單個開關組合起來,效果會更強烈。

21. 壓力,(1)壓力大會使人崩潰。(2)壓力大足夠大的話會使所有人崩潰。(3)最堅強的人一旦崩潰,恢復也最難。(4)恢復的唯一途徑即使重新施加巨大的壓力。

22. 用進廢退,只有練習才能精進,每個人都是知道。但是有些技能不常用,要練到精要之處只能隨時練習,但看起來又沒用,因為用的時候很少。

23. 毒品有害。

24. 衰老,沒有誰能在年老之後繼續擅長學習心得複雜技能,遲滯歲月磨損的唯一辦法就是保持思考,懷抱欣喜的學習之心。

25. 閒扯淡,人人都愛閒扯淡,這沒有辦法,但你得儘量做到別讓閒扯淡的人打擾做正事的人。

這就是三個非常重要的思維模式,如果能夠按照它們去踐行我們的生活與工作,那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維決定人生,遇到問題時你的思維模式與厲害的人之間差別在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