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謠言:你不讀書?你不上當誰上當

疫情洶湧,宅在家裡和孩子一起讀書是再好不過的選擇。但在信息爆炸的現代,各種信息不斷地“轟炸”手機和電視屏幕,看到這些信息,別說是孩子了,連大人也難掩焦慮與恐慌。其實在這些情緒的背後,是我們對病毒和瘟疫的未知,是我們對疫情和疾病的恐懼,是我們對於未來不確定的無力感。

毛姆有句話有點兒應景:“養成閱讀的習慣等於為你自己築起一個避難所,幾乎可以避開生命中所有的災難。”

現在也正是孩子“閱讀”疫情的良機。有助於他們清醒冷靜地面對,獲得對於未來的掌控感,避免重蹈“無效教訓”的覆轍。

疫情下的謠言:你不讀書?你不上當誰上當


閱讀那些新聞,直面真

當災難和危險發生時,往往也是謠言四起之時。為什麼謠言這麼會有市場?原因很多。

首先,災難面前,人們通常具有強烈的不安全感,覺得孤獨無助。面對疫情的恐慌和肆虐,迫切地希望能得到與災難有關的信息,如同一名落在海上漂浮數天的人,只要是海上經過的任何物件,他都會緊緊地抓住,視為救命稻草,抓住不放。

疫情下的謠言:你不讀書?你不上當誰上當


當有關疫情信息傳播的時候,人們常常是一種“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毫不懷疑其真實性。

其次,是人們的趨同心理,尤其會認同熟悉人,如親人和朋友所發的信息,正如扎利亞·戈維特(Zaria Gorvett)在一篇關於"群體極端化(group polarisation)"的文章中寫道,人們的頭腦總是受到周圍群體——無論真實還是虛擬群體的影響而出現意見趨同現象。

我們身處在一個高度信息化的時代,信息來源極其多元,但也難免泥沙俱下,偽科學、謠言等有時候也會甚囂塵上。新冠肺炎爆發後,信息洶湧爆炸,真相撲朔迷離,謠言層出不窮,尤其需要孩子具有獨立思考、辨析真偽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更應視之為指導孩子正確地閱讀新聞、甄別信息的時機,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理性面對疫情的能力。

分清事實和觀點,辨別證據的可靠性,是一個人參與公共事務最基本的常識和素養,也是一個人閱讀素養的重要部分。

具有質疑、理性精神和辯證思維的公民,對於聽到的任何一個帶有觀點的評論,他們的第一反應不是馬上聽信而是謹慎求證,從而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不會人云亦云。而且他不會僅僅鎖定一個信息來源,而是從不同的新聞或信息源,比較和分析新聞或者事件的真假。

真相總是複雜的,我們鼓勵孩子停止看到簡單的事實,貿然地認為自己知道全部真相;只有多元視角的互為補充,多元思想的激盪碰撞,多種聲音的互相質疑,才能還原事實和真相。正如我們平時玩拼圖遊戲一樣,決不能將一塊圖片當做整個圖像,不能盲人摸象。

在對眾多的信息前,要引導孩子要學會分析文章的論點是進行有邏輯的論述,分析文本,挖掘出作者的潛在真實態度。

1月31日深夜,“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這條信息被網友刷屏,衝上了熱搜。一夜間,雙黃連口服液脫銷,很快,凡是與“雙黃”兩個字有關的物品都買到下架:雙黃連月餅、雙黃牙膏、雙黃雞用感冒清……許多市民不顧交叉感染的危險,連夜出門到藥店搶購。在零下的寒夜裡,每個藥店門前都是在排隊等待的市民。

細思深想,這件事件冒出有好多“梗”。專家講“這種藥具有抑制作用”,而不是預防和治療作用;還有是“初期發現”,對病人如何有效,還要做大量實驗。

藥物被論證有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至少要經過四個步驟:動物實驗、一期臨床試驗、二期臨床試驗、三期臨床實驗;再有,此時擠著排隊去買藥,不但增加了人擠人感染的風險,而且還白白浪費了一隻口罩。從疫情爆發到今天,類似的事件或者謠言已經有過幾十上百次。

疫情下的謠言:你不讀書?你不上當誰上當


大數據時代,要了解事實和謠言的真相也不是很困難的事,如今很多網站利用大數據功能和溝通渠道分析信息真偽。不過很多內容依靠媒體、政府闢謠,而不是第三方獨立專業機構,仍要注意判別闢謠者的立場。

“保持懷疑”,是一種科學精神,讓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去探究,驗證和分析;也是一種閱讀方法,以批判性的思維去質疑,提高思辨能力;在疫情面前,更是一種生活姿態,理性,清醒和客觀地審視信息。

閱讀那些故事,直麵人生

如今,當我們打開網站或資訊APP,鋪天蓋地的是關於疫情的種種新聞和信息。注意,是新聞和信息!

新聞是有時效性的,通常在幾天後成為“舊聞”,許多新聞價值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少,甚至消失,而信息是互聯網的產物,是強調流量的,是真假難辨的,甚至是稍縱即逝的。

我們不僅應該鼓勵孩子觀看新聞報道,閱讀新聞數字,還要引導孩子去讀那些在疫情中發生那些故事或者紀實作品。

我們為什麼需要故事?比起抽象的概念,我們更願意接受故事。

數百來,中國文化可以說是毫無節制地一再重新,以不同的方式演繹紅樓夢;一個“白蛇傳”的故事,讓杭州這座城市有了歷史的縱深,具有獨特的人文魅力;巴黎從來都沒有失去過表演《悲慘世界》的熱情;

從《西遊記》到《哈利波特》這些一個又一個的故事中,人類由共情產生情感的連接,達到對社會認識、文化及規範的共識。

疫情下的謠言:你不讀書?你不上當誰上當


疫情當下,數百條生命的消失,是數百同胞生命的哀傷和隕落,是數百上千個家庭的破碎和哀愁;一個個增長的確診數字,是在恐懼中掙扎的一個個生命;還有那些當初徘徊在醫院門口無法入院、絕望的病人,還有那些由於交通管制在高速公路上度過十幾天的歸鄉人……

災難來臨,很多人挺身而出,逆行疾奔,捨身取義。上萬名醫護工作人員奔赴武漢抗疫一線,數億人在後方精誠團結,齊心抗疫……這些背後都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和故事。

現在報紙、微博或者公眾號湧現了好多品質良好的的紀實作品或故事,類似“非虛構寫作”的形式,關注疫情下生活和生命的真實描述,關注災難面前命運的掙扎、個體的生活和人性的醜陋,以及那些勇氣和毅力。這些故事無論是作家寫的,還是普通人寫的,真實、細膩、直抵人心。

思所想,所作所為,正能量的內容,鼓舞了人心。

再比如前不久觸發社交媒體關注的《媽媽在武漢隔離病房去世》一文,詞藻並不華麗,只是將疫情下的家庭瑣碎娓娓道來而已。但是文章讓我們感受到疫情來臨來時“死別下的悲悽”和“愛和脆弱”,感受到強烈的“無力感”。或許此類作品還屬於“治癒系”,能夠治癒有些人在疫情中的麻木不仁。

因而,在這種情境下,我們讓孩子多讀讀這類作品,用已知事實去理解作品,這不是“悲情主義”氾濫,而是真實的追尋以及生命的感悟,是一種生命的教育。

孩子在此類“非虛構寫作”作品的閱讀中感受真實,感悟生命,體驗到生命的寶貴。而且在疫情的氛圍中,孩子更容易懂得疫情,感同身受,走向共情。

閱讀那些經典,直面意義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全球範圍,類似瘟疫的大規模疾病襲擊,都不是第一次發生。

在歷次瘟疫中,社會以及人類的生命本身都遭遇了殘酷的傷害,無論是當時的人們,還是後來的歷史學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家甚至是詩人,都曾努力的去尋找疫情發生的真相,並留下了諸多經典作品,這些作品讓我們看到了希望、生命和理性之光。

此次特殊的寒假,孩子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可以閱讀。關於瘟疫、疫情、疾病和災難等書籍應該是我們選擇的首選。

閱讀這些書籍有助於孩子更系統、全面和科學地認識疫情、瞭解瘟疫本身和預防如何推動社會的進步和變化,能進一步思考疫情對我們的生活、人生、經濟、社會、文化和國家等可能產生過的,或即將產生的影響。

此刻,接觸和閱讀經典作品,還會有助於孩子瞭解疾病和疫情前因後果,看到歷史和現實的互相觀照,更深刻地體會和理解在疫情下所做的必要性以及人們的行為。對於今日身處疫情的他們,獲取警示和反思意義。

當孩子閱讀《烏合之眾》時,他們會明白當個人一旦融入群體,他的個性便會被抹去,群體的行為、聲音代替了他的個人思考,成了主流的呼喊,明白此刻應該如何理性和客觀地面對謠言。

當孩子閱讀《瘟疫》時,他們就會體會主人公里厄醫生每天工作二十小時背後堅持的職業操守,深刻感受現實生活中鍾南山、李蘭娟和無數醫務工作者甘於犧牲自我的高尚情懷。


疫情下的謠言:你不讀書?你不上當誰上當


我們的孩子在閱讀新聞報道、新聞數字、紀實作品、科普作品、災難小說時,多文本、多視角,以主題閱讀為主的整本書閱讀方式就在不經意中發生。

美國作家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範多倫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

主題閱讀是閱讀的最高境界,確定好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尋找相關主題的書籍、提出與主旨相關的問題,並從書中找到答案。

只不過,作者還提到主題閱讀的意義,是“讀者圍繞最終目的不是為發出的問題提供答案,而是追求回答的過程中那種辯證的、客觀的特質,這是才是主題閱讀的最終奧義。”

這才是在疫情特殊時期下瘟疫和疫情主題閱讀的意義和價值,讓我們的孩子閱讀到生命、希望和理性。

在整體性的閱讀了文本和書籍之後,家長和孩子應該協同思考這本書或者這個故事文本想要表達的思想和主線,比較分析這些文本與當前疫情大背景的區別與聯繫,知道如何運用書中看到的來理解和解釋現實,更明瞭這對我們未來生活有哪些警示和啟迪。

孩子的成長,是探索內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過程。當疫情來的猝不及防時,孩子的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疫情主題來進行整本書閱讀不但還原孩子一個真實、完整、多元和立體的世界,還充實孩子內心世界,並學會思考當下的疫情,學會理性認識疫情。

苦難,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無法迴避苦難,卻能從閱讀中獲得理性和心靈慰藉的一席之地,懂得人生的意義,這也是在這個特殊的寒假中閱讀的價值。


疫情下的謠言:你不讀書?你不上當誰上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