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中,古人真的是嚼薄荷吗?

《长安十二时辰》自开播以来收视率一路飙升,从剧中女子额头的纹饰,到大场景的宏伟建筑,可以看得出,剧组为了还原唐代历史的真实性下足了功夫。随着电视剧的热播,网友对其也是越来越关注。细心的网友发现,剧中不论是张小敬还是崔器,都会时不时的嚼薄荷叶,自己的嚼完还会向身边的人索要,这就引起了网友的猜想,"难道唐代很流行嚼薄荷叶吗?"

《长安十二时辰》中,古人真的是嚼薄荷吗?

原来,据剧组透露,原本的人物描写,是要让他们嚼槟榔的,因为槟榔在古代是富贵人家消食祛湿用的,常用金盘、金斛、金碗等器具盛放彰显身份,嚼槟榔可以凸显剧中人物形象。

而网上大部分网友认为,唐朝时期槟榔可能尚未进入中国。如果以唐代为历史背景的《长安十二时辰》中人物嚼食槟榔,就与历史事实不相符,所以才临时改成了嚼薄荷叶。

那么在唐代吃槟榔,就真的是像网友认为的那种,唐朝时槟榔还没有流传进来吗?《长安十二时辰》是否真的有必要把槟榔换成薄荷叶呢?我们来说一说,到底槟榔是什么时候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舞台的?

秦汉时期

早在公元前221-206的秦朝年间,就有了关于槟榔的记载。秦始皇为统一六国,率五十万大军南下,大军由于连日征战加之水土不服感染瘟疫。阿房女从敌军阵营带来"服用槟榔可防瘟疫"的消息,为秦国大军解除危机,助秦国大军统一六国。这时的槟榔还是一味珍贵的治疗瘟疫的药材。

唐代

从唐至清,一千多年的文化史中,槟榔成为众多文学家的灵感创作。单单诗词方面,苏轼和李煜,唐代的李白、白居易、元稹,宋代辛弃疾、陆游、黄庭坚、杨万里,明代丘浚、汤显祖等都有关于槟榔的诗作。

李白有诗云:"何如黄金盘,一斛荐槟榔"。借这典故述说"谪仙"的宏图大志。宋代的大儒朱熹嚼槟榔嚼得满脸大汗。苏东坡在贬谪海南时,也曾赋诗"红潮登颊醉槟榔"描述嚼槟榔的趣事。元代杨维桢、宋代晁补之等人也有"金盘荐我生槟榔"、"槟榔贮金盘"等描述。

从这些文人墨客的诗句中,其实可以看到,在唐代就已经盛行嚼槟榔了。

元代

除了诗词,在古代文学著作中,槟榔也一再被记载入册。

《元史》有记载,"缅国为西南夷,其文字进上者,用金叶写之,次用纸,又次用槟榔叶",这表明当时槟榔叶也成了文人骚客的题词用具,也表明了槟榔在古代已被发掘出多元化的价值。

明代

《明史》载:"出乘象,则绣女执衣履、刀剑及槟榔盘以从"。当时皇帝出巡,槟榔是仪仗之一。我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红楼梦》中也有槟榔的阐述,当时海南出产的槟榔从南一路至北,在当时的京城是大观园里贵族享用的高级食品,是进贡皇室的贡品。皇室吃槟榔,底下的官员自然而然上行下效。

清朝

康熙年间刑部尚书王士禛《条陈给事》有这样的诗句,"趋朝向火未渠央,听鼓应官有底忙?行到前门门未启,轿中端坐吃槟榔。"由此可以预见在清朝,无论是皇室贵胄、朝廷达官或市井豪贵,都随身携带槟榔荷包,经常食用槟榔。在今天的海南,雷州半岛上的广东百姓,同样随身携带槟榔,大街小巷常见大众随时掏出食用。

槟榔在现代的发展

在今天,槟榔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工艺复杂的养生食品。近年来,槟榔被发现能够起到快速提神、有效缓解疲劳的作用,深受海南、湖南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司机、白领这种经常加班的人群。目前全国消费人群已近6000万,是重要的休闲食品。

《长安十二时辰》中,古人真的是嚼薄荷吗?

回顾槟榔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其实可以得出结论,《长安十二时辰》其实不必因为网友的争议而把槟榔换成薄荷叶,因为槟榔最早是在秦汉年间就有记载了,只不过当时槟榔是作为药物,而不是大家常嚼食的零食,在贵族中比较流行,但是普通老百姓只能入药时才能食用。《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张小敬和崔器,这种有一定身份又经常与贵族打交道的人,把嚼槟榔当成消遣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说,在唐代嚼槟榔,不"穿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