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產業鏈離華?別慌!中國更應該警醒的是這事

日本產業鏈離華?別慌!中國更應該警醒的是這事

時代財經 梁施婷、盧潔萍 2020/04/18 08:19

杜猛認為,低端產業的陸續轉移其實也為高端產業的進入提供了空間。不過,這也考驗著中國有多少底氣迎接這些高端產業。

中國日本產業鏈高科技

日本產業鏈離華?別慌!中國更應該警醒的是這事

日本提出產業回遷,在華的產業鏈成為驚弓之鳥。

近日,日本政府公佈了涉及108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萬億元)的經濟刺激措施。其中包括243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58億元)用於“改革供應鏈”,當中的22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43億元)用於資助日本企業將生產線轉移回日本本土,23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5億元)用於資助日本公司將生產轉移到其他國家以實現生產基地多元化。

儘管措施的通篇沒有提及在華的日本生產線,但外界仍擔心這一計劃的矛頭將直指中國。實際上,中國在多年來穩居日本的前三大貿易伙伴,可近年來,在華的日本企業卻呈下跌趨勢。根據日本帝國數據庫的調查顯示,2019年(截至5月)的在華日企數為13685家,與此前最多的2012年相比,減少了709家。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周學智在15日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表示,新冠疫情對日本國內經濟影響很大,可以理解為是日本想把原來在國外投資的產業搬回國內,帶動其就業以及GDP,同時降低風險。

但是,日本的產業鏈想要說“分手”,對於中日雙方而言都不容易。

撤離中國不現實

之所以日本提出供應鏈改革,最直接的原因是疫情暴露了日本在防護物資生產上的短板。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國內的N95口罩需求中,約3成依賴進口。以N95口罩的原料之一無紡布為例,中國的產量約佔全球一半,而在醫用手套方面,則由馬來西亞企業佔據全球七成的市場份額。

獨立經濟學家杜猛在16日向時代財經表示,日本的產業鏈尤其是口罩和防疫物資方面,存在嚴重的脆弱性。他認為,此次的供應鏈改革針對的主要是涉及公共安全的產業鏈。

這一點,在政策的原文中得到印證。文件提出支援產業鏈重新構築,對部分依靠單一國家生產的必需品、材料的製造商將生產工廠遷回日本國內進行補貼。同時,對於生產口罩和酒精消毒液、防護服、呼吸機、人工肺等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產品的日本國內生產廠,將提高其設備整備補助率。

日本產業鏈離華?別慌!中國更應該警醒的是這事


政策原文截圖。(圖片來源:日本經濟產業省)

除了上述的醫療產業外,文件中亦有提及日本對單一國家依存度高的進口產品、零部件,計劃對在東盟國家等地建廠的企業給予補貼,尋求生產設備多元化,降低、替代對單一國家依存度高的零部件、材料的使用量。

不過,無論是為了刺激經濟,還是尋求產業鏈的多元穩定,日本鼓勵大規模地回遷企業在短期內並不現實。

據商務部去年11月份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日本對華實際投資到位金額3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69億元),同比增長16.5%,佔中國吸引外資總額的2.8%。截至2018年底,日本對華累計項目數51834個,實際到位金額1119.8億美元,佔中國吸引外資總額的5.5%,在中國利用外資國別(地區) 中排名第一。

周學智認為,日本的人力成本很高,這也導致了產品的價格上升。“日本政府沒有權力去直接影響這些企業的投資行為,是留在中國還是回到日本,再或是去其他的國家,都是(企業)從自身的成本和收益角度來考慮。”

但在近些年來,日本產業鏈要遷出中國就像是一個“警鐘”,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響一次。在中美貿易糾紛的影響下,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2019年12月的調查顯示,考慮轉移產業鏈的企業有10%,集中在電器、服裝等下游勞動密集型,

在4月初,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廣州事務所以華南地區的361家日資企業為對象,實施了一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因新冠疫情擴大而討論把中國業務轉移至國外的企業佔2.9%,因疫情加速轉移計劃的為5.4%,合計達到8.3%。

東南亞國家難以取代

事實上,日本產業鏈要擺脫中國依賴並不是一時三刻就能完成的事。中國的手裡還緊緊拽著“世界工廠+世界市場”的王炸組合。

王東勝曾經在日本住友集團工作,從事化工材料領域的中日韓貿易已有12年。據王東勝的介紹,他所在的化工材料領域,日本對外的依賴程度非常大。根據前瞻研究院的報告顯示,中國是日本賤金屬及製品的第一大進口國,佔比達到26.8%。

在整個產業鏈中,中國實際承擔著最上游的工作,從採礦、冶煉到做成初級的產品。

以資源為導向,日本的化工產業鏈在世界上的選擇並不算多。以用於生產計算機、新能源汽車的稀土為例,即便是在2010年中國限制稀土出口日本時,日本進口的中國稀土仍佔總進口量的9成。

除了佔據著產業鏈的上游,中國同時也是日本產品的最大的銷往國家之一。據2018年日本海關數據顯示,日本有19.5%的貨物出口至中國。

王東勝認為,對於日本企業來說,將工廠遷回日本並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日本作為外向型經濟,產品大多靠出口消化,而工廠回遷不僅增加了人工成本、有缺乏勞動力的問題,在交易時還會產生更多運輸成本、稅率成本等,從而失去一個龐大的中國市場。

中國佔據著產業鏈的頭尾兩端,在成本上升的擠壓下,企業只能從生產環節尋求再佈局。

據日本瑞穗綜合研究所實施的問卷調查顯示,關於今後2~3年的在華業務方針,回答“增產”的企業佔28%,較上年的41%下滑超過10個百分點;而回答“減產”的企業則增長一倍至10%。很多日企計劃在東南亞的工廠實施增產,同時縮小對華投資。

在王東勝看來,雖然近年來偶有工廠回遷事例,但整體看數量很少,基本可以忽略不計。而轉移至東南亞市場的企業,目前也只轉移部分生產環節,而無法轉移整個產業鏈。

事實上,即使企業將部分生產環節轉移至東南亞市場,中短期內也常面臨著諸如氣候、人力效率較低、基礎設施不完善、配套產業不足等諸多問題。

“比如一些天氣問題,像泰國經常發洪水,再加上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停電是常有的事,這對整個物流的運輸有很大的影響。而對於一些採取零庫存管理的企業採購商來說,到了東南亞的雨季就很難了,因為他們要隨時應對訂單。”王東勝說。

考慮到產業鏈還不完善、勞動力素質、營商環境等種種因素,周學智表示,短期來看,東南亞國家仍替代不了中國。

雖然目前世界上仍難以找到中國的有力替代者,但不意味著“狼”並沒有來。據王東勝介紹,在化工原料領域,日本也在開拓南非、澳洲的市場。“日本對中國的依賴度,肯定是逐漸下降的。”

同時,杜猛也認為,中國方面需要重視日本已經有了這樣的想法和意願。

產業鏈升級,中國準備好了嗎?

不過,從另一角度來看,依靠低成本的密集型產業吸引力下降,對中國而言其實是一個好事。“這就說明中國發展了。成本上升換一種說法就是人均GDP上來了。現在中國利用外資實際上是一個升級的過程。”周學智說。

日本的化工原料產業逐漸降低對中國的依賴,部分原因是中國對高汙染高耗能產業的限制增多。

王東勝表示,日本的化工行業把最耗能的環節留在了中國,但賣的價格又不是很高。“100多元的產品,我們只能賺5元、10元,但當日本拿回去精加工之後,他們可能賣兩、三百,甚至一、兩千,產品附加值完全不一樣。”

杜猛也認為,低端產業的陸續轉移其實也為高端產業的進入提供了空間。不過,這也考驗著中國有多少底氣迎接這些高端產業。

根據國泰君安的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進口的全部中間品中約有7.0%來自日本,其中,中間品和零部件合計佔對日進口商品比例達到65%以上。

日本產業鏈離華?別慌!中國更應該警醒的是這事

以半導體核心材料為例,日本企業在材料研發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在硅晶圓材料、光罩、靶材等重要的細分子領域,日本企業所佔份額多達50%以上。而中國目前還沒有能夠在這個領域實現較大突破。

其中的關鍵限制因素,仍是自主核心技術。“以金屬硅為例,中國只能做到金屬硅99.9999%精度的提純,而日本卻能將這些初加工產品做到9個9,即99.9999999%的提純程度。”據王東勝介紹,這兩者的級別完全不一樣,中國的只能將產品應用在類似太陽能板中,而日本加工後卻能用在半導體上,價格可以提高五、六倍,甚至幾十倍。

王東勝認為,目前中國工業仍舊非常依賴日本技術。“以廣東地區為例,如果沒有日本技術支撐的話,東莞、深圳本地的電子廠可能有約2/3要關門。”

高端配套的問題在近年來也成為當務之急。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學者顧清揚認為,中國製造業具有一定國際比較優勢,能構建更長、更完整的產業鏈,但中國的短板在於供應鏈的高端環節薄弱,未來可以通過科技創新和國際合作彌補。“產業鏈越長就越具有產業集聚效應,越有利於供應鏈安全,對國際企業吸引力就越強。”

杜猛也觀察到,日本近5年來在中國的投資集中在中高端產業。他認為,中國參與日本的產業鏈往高端發展是必然的方向。“中國企業也要升級才能與高端配套。”

(應受訪者要求,王東勝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