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德國怎麼了?修改遊戲規則,就怕我們買買買嗎?


印度、德國怎麼了?修改遊戲規則,就怕我們買買買嗎?

默克爾與莫迪

4月17日,印度工業與內部貿易促進部發布新規,規定"任何來自與印度接壤的國家投資者"都只能在印度政府准入路徑下進行投資這大幅增大了與印陸地接壤國家的企業在印投資難度。

這次印度調整的投資政策涉及領域包括煤炭開採、承包製造、單一品牌零售貿易(SBRT)以及數字媒體等。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明擺就是衝著我們來的。

要知道,我們在印度的累計投資已超過80億美元,遠遠超過印度其他鄰國的總投資。而且,這些投資拉動了印度手機、白色家電、基礎設施建設、汽車等行業發展,給印度創造大量就業崗位,充分體現了互利共贏的合作局面。

印度、德國怎麼了?修改遊戲規則,就怕我們買買買嗎?

中國手機在印度很受歡喜

顯然,印度這個突然舉動違背了G20國家為實現自由,公平,非歧視性的貿易和投資環境所達成的共識。我方也說了,印度方面的做法違背世界貿易組織非歧視性原則,與貿易及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大方向背道而馳;希望印度修改有關歧視性做法,平等對待來自不同國家的投資,並營造一個開放,公平和公平的商業環境。

表面上,印度工業與內部貿易促進部表示,該舉動是為了防止在因疫情引起的經濟放緩期間,外國資本對印度公司進行投機性收購。

印度反對黨國大黨領導人拉胡爾·甘地也表示:

印度經濟目前正經歷大幅下滑,已導致許多企業估值變低而成為收購目標,在這個全國危機的時刻,政府不能讓外國買家趁機控制印度企業。

實際上,印度對於這一波的操作醞釀了很長一段時間。只不過,這次疫情讓他們最終下定了決心,保護好印度本土企業。因為印度擔心中國在擺脫疫情後經濟快速恢復,屆時將對印度本土企業構成收購威脅。

印度、德國怎麼了?修改遊戲規則,就怕我們買買買嗎?

印度很多工程需要依賴中企來完成

而且,有媒體報道稱,在印度30家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中,至少有18家有中國投資背景。這種情況,的確會讓敏感的印度人感到了"一陣寒意襲來"。

其實印度這一做法倒不是第一個。同樣在疫情肆虐的歐洲, 4月上旬,

德國聯邦政府內閣做出了某種近乎於應激性的回應,通過一項修正《對外貿易和支付法》的法律草案,希望阻止外資對關鍵行業公司的收購。

據環球網的報道,德國修法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德國具有戰略意義的企業不輕易被外國企業兼併,比如疫苗、電網等。

根據新的修法,未來還將允許德國政府在其認為對公共秩序或安全"可能構成損害"的情況下審查潛在的交易,此前需要"實際存在危險"才能進行審查。

事實上,自從美的集團2016年併購德國機器人制造商庫卡後,德國已經2次修改外資收購法律,不斷提高審查的門檻。

印度、德國怎麼了?修改遊戲規則,就怕我們買買買嗎?

收購德國庫卡後,美的很受傷

和印度想的差不多,這次疫情中,許多德國傳統企業的市值跌幅過半。對此,德國政府擔心外國投資者會大舉進入,廉價收購德國企業成為大股東。

與此同時,德國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也在該國總額6000億歐元的新冠救助計劃中專門劃出一項1000億歐元的收購計劃,希望在必要時拉"對國計民生意義重大的德國企業"一把。

面對千億元的大蛋糕,德國媒體相當"懂事",他們積極宣傳造勢,認為德國的戴姆勒公司或有可能被兩家中國企業收購,故意營造出德國汽車業面臨“秋風瑟瑟”氣氛。這說的就是吉利和北汽有意進一步增加對戴姆勒持股比例的事情。

而在整個歐洲,現任歐盟委員會主席、德國人馮德萊恩親自提拔的歐盟競爭事務專員維斯塔格也表示,歐盟成員國應該購入企業股份,以應對中企的併購行動。按照她的說法,如果有中企利對歐洲重要企業實施收購,歐盟要對此作出回應,而購入企業股份的策略則是最重要的。

印度、德國怎麼了?修改遊戲規則,就怕我們買買買嗎?

歐盟競爭事務專員維斯塔格

諷刺的是,維斯塔格曾在去年2月以"反壟斷"為由,否決了德國西門子公司和法國阿爾斯通公司合併列車業務的計劃。真是此一時彼一時,屁股決定腦袋!

看來,不管是印度,還是歐盟,現在都在渲染一種中國資本即將大舉前來抄底的氣氛,那怕這種氣氛很大可能只是一種類似"狼來了"的呼聲。

但他們還是被嚇著了,單單純純被嚇著了。也許是我們太鋒芒畢露了,也許是他們想得太多了。

不過,這倒也說出一個事實,即便在外國,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很多時候並沒有想象得那麼美好。有的領域即便你有大把錢,人家也不會賣給你的。就拿德國來說,它是不會向我們出售其汽車、機械等命脈行業的。


印度、德國怎麼了?修改遊戲規則,就怕我們買買買嗎?

汽車行業屬於德國的關鍵領域,也是命脈行業

再說了,前些年,我們已經吃過了太多不經大腦就大肆"抄底"的虧,應該不會再幹那種衝動的"買買買"的傻事了。

西方國家雖有優質的資產和渠道,但他們並不會將資源拱手讓人,總會為你"量身"設置一系列壁壘,或者讓你瞎忙一場,或者讓你付出大價錢。

這樣的例子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我們遇到的還少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