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王冠背後的英國君主制

一部名為《王冠》(The Crown)的美劇拯救了我宅在家裡的無聊日子。這部雄心勃勃的美劇計劃用六季的長度展示女王的傳奇一生。它在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和艾美獎上獲獎無數,而在中國,豆瓣均分也高於9.2分。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王冠背後的英國君主制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王冠背後的英國君主制

《王冠》口碑爆棚,吸粉無數


某知乎網友總結其優點為:“有條不紊的敘事結構,恢宏磅礴的製作佈景,精緻華美的服裝造型,高冷嚴肅的攝影構圖,鮮明生動的人物性格,成熟穩重的畫風調性,宏大壯闊的歷史背景。”作為一名歷史學者,我必須在這張清單上補充一個被忽視了的優點,也是我心中最重要的優點,《王冠》向我們生動揭示了英國君主制的本質。

趁著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剛剛低調慶祝了她94歲生日之際,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一下王冠背後的英國君主制。


君主制的末世

我們背誦著劉禹錫的《烏衣巷》,感嘆著“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我們熟悉宮鬥劇和廣告裡的中國皇帝,卻難以理解何以在現代化起步最早的英國竟然還保持了君主制。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王冠背後的英國君主制

其實,從21世紀的今天來看,英國君主制堪稱是一朵奇葩


早在1848年橫掃歐洲的革命浪潮掀起以後,歐洲的君主制就已經深陷入重重危機之中。當歷史進入20世紀,兩場世界戰爭變成了君主制的掘墓人。“一戰”前夕,歐洲有18個君主國,共和國不過三個——瑞士、法國和葡萄牙。“一戰”之後,歐洲三位迷信絕對王權的君主最早丟掉了他們的王冠: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奧地利哈布斯堡皇帝卡爾一世以及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連同這場世界大戰的第四位失敗者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在內,德國、奧地利、俄國和土耳其都變成了共和國。


“二戰”之後,全世界的君主制國家更是如多米諾骨牌一般相繼倒下。從1952年的埃及開始,伊拉克、也門、利比亞、柬埔寨、阿富汗、老撾以及1979年的伊朗,都發生了推翻君主制的政變。即使是日本,如果不是朝鮮半島爆發戰爭,不可一世的天皇可能早已跌落人間,淪為一介平民了。 1991年,隨著蘇聯解體,東歐各國紛紛獨立,曾有人推測過去的君主國中可能會出現復辟動向。這類新聞炒作了幾天,卻沒了下文。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王冠背後的英國君主制

二十世紀的歷史確鑿無疑地告訴我們,君主制的時代已然結束


放眼當今世界,君主制國家僅存十多個,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獨立公國和阿拉伯的酋長國。

要知道在一個多世紀以前,君主制幾乎是“唯一正確”的統治形式。而一個世紀以後,這一政治制度卻顯得如此不合時宜。作為以世襲特權、至高無上的階級地位、財富特權,以及君主的特殊性乃至神聖性為核心的君主制,顯然與當今世界主流治理形式的共和制有著本質區別。

那麼,為什麼英國的君主制卻能獨善其身一路逆行呢?答案就藏在《王冠》女主角伊麗莎白二世的加冕禮上。


風雨飄搖中的盛大加冕禮

1953年6月2日,英國倫敦成為了全世界的焦點。這一天,年輕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將舉行加冕禮。

加冕禮當天,英國的氣象學家們被狠狠打臉。天空沒有出現他們預測的燦爛陽光,而是陰冷的細雨綿綿,但這並未能阻止滿懷熱情的人們走上街頭。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王冠背後的英國君主制

來自英國各地的熱情粉絲追隨女王的金色四輪馬車從王宮到加冕禮現場,又從典禮現場追隨回白金漢宮,情緒高漲


遵循悠久的慣例,典禮由坎特伯雷教堂的大主教主持。他向各位主教宣佈:“我奉上帝的名義向你們引薦你們的女王,你們無可爭議的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頃刻之間,下面一片歡呼聲,高喊“上帝保佑伊麗莎白女王”,甚至連場邊的新聞記者們也情不自禁地引吭高呼。大主教繼續說:“主賜予你至高無上的權力,統治分佈於大不列顛、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及其附屬領地的臣民們,並尊重他們的法律和風俗。”女王莊嚴宣誓:“我將以公正、正義和仁慈來維護上帝的法律,並保護英國國教蔭庇下的殖民地人民。”最後,她將一隻手放在聖經上,說:“我將保證和實現我曾經許下的諾言,願主保佑我。”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王冠背後的英國君主制

受邀參加加冕禮的嘉賓有7500人,其中有貴族、神職人員、政治家、外國使節和來自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牧師


此外,還有守候在教堂外、街道邊的無數的人聆聽了女王的宣誓。同時,2700萬英國本土的人民通過電視直播觀看到了場面宏大的加冕禮。伊麗莎白女王的加冕禮是英國曆史上第一次電視直播的加冕禮,當然也是至今為止的唯一一次。


最初,天性內向的女王對電視轉播心存戒備,她非常厭惡被鏡頭不斷跟蹤的感覺。加冕禮聯合執行委員會也支持女王的意見,他們認為現場直播不僅讓女王過度疲勞,而且任何一個過失、一件不經意間發生的小事,或者某一個可能的對女王的不恭敬行為都將全無遺漏地展現在數百萬大眾的眼前。但是,當女王加冕禮將不進行電視直播的消息傳遍英國後,在民眾中引起極大爭議,不少人感到萬分沮喪。因此,女王改變了主意,同意進行電視直播。她特別強調:“我要讓我的每一位臣民都有權利看到加冕禮。”最後,丘吉爾首相和內閣成員同意了女王的要求。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王冠背後的英國君主制

伊麗莎白女王的加冕禮雖然風光無限,但事實上彼時女王將要統治的大英帝國卻是風雨飄搖。(曾經被大英帝國統治過的地區。)


正如一位歷史學家所說,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涵蓋了一千多年的歷史。其實,直到二戰結束後的1947年,英國還統治著世界近1/4的人口。可是,21年之後,英國首相哈羅德•威爾遜將英國最後一批海外駐軍撤回國內,至此除了直布羅陀幾個小島以及少數象徵性的駐外部隊以外,大英帝國已經不復存在。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王冠背後的英國君主制

儘管如此,從這場加冕禮中獲得了巨大的神聖體驗的伊麗莎白二世卻像她的祖輩們一樣,再次神奇地適應了英國社會的種種劇變,讓君主制至今風光猶存。(伊麗莎白二世接受BBC訪問,回憶自己的加冕典禮。)


通過這場盛大的加冕禮,我們可以發現幫助英國君主制在20世紀劫後餘生的三大原因:悠久的傳統、虛化的王權和君主的尊嚴。


悠久的傳統

伊麗莎白二世的加冕禮是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舉行的第28次加冕禮。英國國王加冕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盎格魯-撒克遜國王時代,而且從最早的8世紀到最近一次的20世紀,典禮的基本要素始終未變:對就位者施以塗油禮、移交權力的象徵,包括代表英國的國劍、象徵王權的寶珠、寓意仁慈和力量的節杖,以及登基典禮。從血緣上來看,伊麗莎白二世是威塞克斯國王埃格伯特(Egbert)的世襲後裔。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王冠背後的英國君主制

埃格伯特的在位時間是從802年到839年。正是埃格伯特最早在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獲得“不列顛統治者”的稱號


雖然,直到埃格伯特之孫阿爾弗雷德大帝才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君主制,但是英國曆代國君的綿延世襲顯然形成了與中國截然不同的政治文化。英國人對於孫悟空“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幽默可能會缺少會心一笑。一位英國曆史學家評論說,英國王室無論好壞,與不列顛民族共生的歷史已達千年之久,“英國王室這麼長的存續期帶給了人們一種永恆的感覺,這種感覺能激盪人心,引發想象”。


虛化的王權

英國王室之所以能夠綿延千年,其秘密相似於中國古代聖哲們推崇的“無為而治”。在維多利亞女王時代,有人生動地描述了女王的權力:“如果兩院全體一致向她發出一份她自己的死刑執行令的話,她也只好在該執行令上簽字。”因此,英國君主常常遭到嘲笑,被視作由議會玩弄於股掌之間的傀儡。英國君主大權旁落,其實也是迫不得已。


首先是英國的地理位置極大地限制了一個專制君主的出現。英國地域狹小,周圍被大海山巒所隔斷,因此他們能夠在法國人和西班牙人之前很久就取得了政治上的統一。而且由於英吉利海峽構成防禦屏障,英國只需要一支海軍就能將入侵者拒之於外。沒有一支常備軍,君主便難以擁有專制權力。此外,有限的農牧資源和綿長的海岸線導致英國積極發展商業。發達的商業精神也削弱了專制王權的基礎。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王冠背後的英國君主制

所以,當大約公元前6000年北海的海水淹沒了連接不列顛與歐洲大陸之間的陸地之時,後來英國渴望專制的君主們的悲劇命運就已經被註定了。(“皇家海軍對決西班牙無敵艦隊之役”,魯斯伯格1796年繪。)


其次,英國人成功地實現了對君主權力的制度化限制,並最早創立了君主立憲制度。實踐證明,這種君主政體將王室高高供起,使其超然於各種紛爭之上,從而更能隨著時代變革一起發展。同時,這一制度能夠和現代民主制共存,絕對主義和君權神授則對此望塵莫及。英國君主雖然心有不甘,也不得不承認禍福相依。伊麗莎白女王的加冕禮由丘吉爾為首的內閣負責籌辦。即使是直播問題,也必須經過內閣的批准,其緣由正在於此。


君主的尊嚴

當然,英國君主也並非僅僅是政壇上的擺設花瓶。早在一百多年前,英國著名雜誌《經濟學人》的創辦人之一白芝浩曾經評價英國政治體制說:“這些政制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具有激發和保留人們的崇敬之心的功能—即富於尊嚴的部分……;另一部分則是富於效率的部分。每部憲法都有兩個必須達成的目標:先獲得權威,然後運用權威。它必須先贏得人們的忠心和信心,然後在政治操作中利用這種崇敬之心。”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王冠背後的英國君主制

任何一個長久穩定的政權都會追求尊嚴,或者說民眾的尊崇和認同


在立場保守的白芝浩看來,與共和制相比,君主制更容易獲得尊嚴。因為憲法、議會、黨派活動和公共輿論都是“瞭解起來困難而誤解起來容易的複雜事實”,但是一個人的意志和心靈卻是“容易理解的東西”。人們總是更傾向於選擇自己能理解的統治方式,而不是不能理解的統治方式。因此,英國君主們像孔雀開屏一樣展示自己的悠久傳統和高貴魅力,永遠是英國議會政治不可或缺、相輔相成的一部分。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王冠背後的英國君主制

對於如何保持君王的尊嚴,英國王室向來深諳此道。在第一位伊麗莎白女王(一世)執政時期,這位都鐸女王創造出了一個直接訴諸英格蘭人愛國情緒的輝煌公共形象。


她對議會說:“我們這些君主,彷彿處於世界矚目的舞臺之上。”伊麗莎白一世最期望的就是讓人看見自己;而在一個通訊不發達、現代大眾媒體尚未出現的時代,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王室“巡遊”。在她統治的前二十年裡,每年夏天她都要在壯觀的遊行隊伍中穿過英格蘭的主要鄉鎮與城市。遊行的中心就是超級偶像女王本人。伊麗莎白的臣民們為女王的榮光而傾倒、敬畏,她的形象被詩人、劇作家、畫家和民謠創作者們廣泛傳頌。


伊麗莎白一世全面展示了自己對於宣傳、形象確立、個人崇拜等技巧的熟練掌握。這些手段非常有效,時至今日,她的統治仍被普遍認為是成就輝煌的時代。在這一時期,英格蘭的榮光給整個世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那些深藏幕後的孤注一擲的政治賭博,以及都鐸王朝末期英格蘭的羸弱與貧窮都隱而不見了。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王冠背後的英國君主制

在伊麗莎白一世之後,另一名同樣著名的維多利亞女王形象地總結了伊麗莎白一世的治國秘訣:“君主治國需要‘魔法’。”


兩位偉大女王的忠實繼承人伊麗莎白二世的加冕禮正是一場氣勢恢宏的巨型“魔法”。狡猾的丘吉爾甚至決定,在加冕禮的這一天,取消糖和巧克力的限量供應,讓民眾可以更好地欣賞“魔法”,暫時忘卻戰爭的後遺症和帝國分裂的危機,好好享受這一美妙時刻。


據說,在加冕禮後,女王一行回到白金漢宮,大家興趣盎然地在一起合影留念。女王剛一坐下就把王冠取下放在桌上。這時,查爾斯王子走進來,拿起王冠,一下子將它戴在頭上,但馬上就連人帶東西摔在了地上。女王身邊的一位陪伴誇張地說,這王冠恐怕有一噸重。這則趣聞的有趣之處或許不是預言查爾斯王子恐怕再也戴不上這頂王冠,更重要的是回應了英國最偉大的戲劇家莎士比亞的一句名言:“戴王冠的頭是不能安於他的枕蓆的。” 於是,在《王冠》裡,我們聽到了這樣一句直指人心的臺詞:“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用網友們的俏皮話說:“別低頭,王冠會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