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建議發1.4萬億元特別國債,半數國人每人發2千提振消費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資料圖 人民網 於凱/攝)

北大教授:建議發1.4萬億元特別國債,半數國人每人發2千提振消費

4月22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表示,他呼籲政府向低收入群體直接發放現金以提振消費,通過發行1.4萬億元特別國債,收入較低的半數國人每人可發放2000元。

姚洋表示,他提倡向低收入人群直接發放現金是與此次經濟衰退的方式有關。目前製造業復功率已接近100%,但服務業復功率仍不理想,一季度降幅最大的是社會消費品零售數據,說明當前經濟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消費問題。

他表示,一般情況下經濟下行時,政府主要有三招應對:第一,貨幣政策增加流動性,為公司提供貸款;第二,財政政策發債,在中國主要體現為搞基建;第三,刺激消費,可以直接發錢或發消費券。

姚洋認為,前兩招都不能迅速解決中國經濟當下所遭遇的困境。“提供流動性確實有用,因為有的企業確實缺錢,一旦開工他們需要發工資、買原材料等,但是在需求側萎縮、消費不振的情況下,沒有訂單,很多公司就會選擇寧願不發工資也不要負債。還有一個問題是,向公司提供流動性惠及不到失業人群。”他說,“貨幣政策有一定作用,但是我們不能高估它的作用。”

他還表示,“財政政策發債搞基建,好處是可以直接提振需求,鋼材水泥公司會最先受益,建築工人也會獲得就業。但對於此次經濟下行中受損失最大的那部分中小企業和老百姓恐怕作用就不是那麼直接了。隨著建築業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勞動力吸納能力也不像從前這麼高了。‘以工代賑’的思路需要再考慮,很多低收入工作現在的農民工是不願意乾的,不像改革開放前每天給100塊錢就能拉一群人去幹活。新基建固然有用,對大型企業肯定有好處的,但中小企業要能喝到新基建這碗湯,鏈條還很遠。因此搞基建不能精確到有需要的企業和個人。”

姚洋認為當前中國最迫切的是提振消費,可以通過直接發放現金和發放消費券兩種形式。“低收入人群我建議直接發現金,中產階級以上可以發消費券。目前消費券發放金額還是小了一些,其實沒有必要一定以‘滿減’的形式發放,只要設定使用期限就可以了。消費券在設計時可以注意,多設計一些針對耐用大型消費品的券,比如家電、汽車,食品不用你發消費券,該買還是會買。尤其可以發汽車消費券,你給他3000塊,他花出去的就是10萬塊。這是個技巧問題。”

姚洋表示,針對低收入群體,最需要的是發放現金。“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下降3.9%,我印象中改革開放之後好像沒有下降這麼明顯過,說明大家的收入在整體下降,而主要下降的是低收入群體,這些人如果兩三個月沒有收入生活就會很困難。給他們發錢是一舉兩得的事,既能起到救助作用,又能提振消費。”

金額方面,姚洋認為可以每人1000元到2000元。“可以發一筆特別國債,其實沒有多少錢,14億人每人1000塊才1.4萬億,中高收入不發的話,以收入劃分只發給後50%的人口,每人就可以有2000塊。”

“要不要給低收入群體發錢,這不是一個錢的問題,這是一個觀念問題。我們每年在基建上浪費的錢有多少?10%打不住,地方政府拿到錢是容易亂投資的,到地方政府能看到很多浪費的項目,這些錢與其浪費不如直接發給老百姓。”姚洋說。

姚洋還強調,向低收入群體發錢不用擔心他們會存起來,“中西方國情不同中國不適合發現金”的觀點也是不成立的。“這種想法都是沒看數據,中國大約80%的儲蓄是收入靠前的20%的人貢獻的,收入低端的40%的人基本上是沒有儲蓄的,最低的10%的人是負儲蓄,也就是說還欠著錢。補貼最低的這40%的人,他們不可能增加儲蓄。現在可能有人已經借錢消費了,復課後很多農村的孩子口罩都是買不起的,怎麼會存起來呢?”

北大教授:建議發1.4萬億元特別國債,半數國人每人發2千提振消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