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崩塌的正確姿勢


帝國崩塌的正確姿勢

在人類歷史上如恆河沙數的國家的崩潰模式中,有天災,有人禍,內患起於肘腋,外患生於刀兵。但帝國作為國家中的佼佼者,聲勢煊赫、強橫一時,普通的挑戰往往只是帝國上升途中的荊棘或帝國滅亡的墓磚。帝國末路的根本原因其實往往是——財政崩潰。

帝國以現在的語境理解,已經不是擁有皇帝或帝制國家,而是一種對國內國外的思維模式,且這種思維模式已經得到了國內上下的認可,比如美國並沒有皇帝,最高領袖是選舉產生且不可連任兩次,但依然是帝國主義。

帝國在上升期十分強盛,對周邊地區甚至世界均有強大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貫穿帝國的整個生命週期,即使帝國崩塌,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進程。蘇聯雖然政治模式與美國不同,但毫無疑問也是帝國。它雖然在政治定義上只存在短短70餘年,但它真正改變了世界,且很多是永久改變。

《古惑仔》中鄭浩南說自己出來混,靠得是三樣:有錢、小弟多、講義氣。我小時候崇拜講義氣,每每對人掏心掏肺;大一些羨慕別人小弟多,出入前呼後擁,熱鬧氣派;最後才知道最重要的是有錢,有了錢才能養小弟,有了錢才能講義氣。

不是我忽然想起教大家怎麼混社會,而是人類組織與人性有共通的地方。比如公司,哪怕是最頂尖的跨國財團也無法在持續的虧損失血下生存,除非有更加強大的組織持續輸血。顯然帝國作為國際政治生態的頂尖掠食者,如果它進入持續失血狀態,已經沒有比它更加強大的力量可以對它進行搶救。它能做的是,要麼開始收縮,斷臂求生;要麼開始對身周的一切東西進行攻擊掠食,以維持自己的生存,期待下一次的新生。

帝國的失血往往是從赤字開始顯現的,所以帝國的的財政稅制之重要,往往是國家運行的核心部分。很多國家的國稅局是政府的第二大部門,因為第一大部門往往是軍隊。而以美國言論自由之肆無忌憚,影視中卻絕無諷刺稅務部門的橋段,可見其實第二部門和第一部門的戰鬥力也不差什麼,威懾力還更強。

帝國的上升期和下降期其實也與財政息息相關。上升期時,由於帝國不斷擴張,導致稅源大增,而負擔不變或增加不大,這時國家整體表現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而隨著帝國“冗官、冗兵、冗員”,開支大增而收入漸漸無法跟上時,整個國家處於一種零和博弈的內耗當中,矛盾加劇,弊端叢生,從此開始走下坡路,面對各種挑戰開始力不從心。

大英帝國經過數次大戰,國力耗盡。面對危機選擇了斷臂求生,對殖民地的獨立浪潮見事不可為主動放棄,不失為豪傑。法國則不願放下大國面子在越南死撐,最後灰頭土臉還把美國拖下了水,誠為可笑。曾經旗鼓相當的兩個帝國面對相同的問題給出了不同的答卷。

美國略有不同,相對於其它帝國,美國正經歷著從漫長的擴張後終於開始收縮這一過程,正處於歷史的轉折點上,背景則是高企的國債和高度貧富分化下的稅源枯竭。我們不能預判時間以及如何發生,但我們終將見證一個偉大的國家如何走向它的終結。

所有帝國的崩塌往往不是“嘩啦”一下子,但是比所有人想的都要快。而且,帝國的崩塌還往往是一條單向路,所有人都坐在失控的車上醉生夢死的滑下懸崖。不是沒有人試圖扭轉帝國列車的方向,但就像一切龐然大物,帝國自有的慣性可以碾碎所有站在它前面、試圖阻止它的毀滅的力量。

我猜美國會選擇繼續收縮,這樣依然會在經濟上保持領先地位很多年,就像英國一樣。做不了“老大”,可以做個富家翁。但他憑自己的力量無法解決自身的痼疾,美國沒有機會“再次偉大”了。實際在歷史上,帝國在走上下坡路後,最偉大的改革也只能延緩、而不能阻止這一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