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的本質》書評:物質貧窮令人窮一時,心理貧窮令人窮一生

2019年,《貧窮的本質》作者阿比吉特·巴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成為了首對兒獲得諾貝爾經濟學家的夫妻檔。他們用了15年,對貧困人群最集中的18個國家和地區進行集中調查,從窮人的日常生活、受到的教育、健康狀況、創業經歷、接受援助等多個方面,探尋貧窮的本質。

從這本書裡,我們能看到什麼是真正的貧窮;能看到教育、醫療、工作對個體人生的重大影響;能看到經濟學家們所持的不同觀點;能看到社會機構和政府所做的努力;能看到窮人的思維和行為模式……

而如果從心理角度來看這本書,我們會發現,社會、環境、政策等,是導致貧窮的重要外在因素,而導致人們身處貧窮陷阱中卻無法掙脫的內在原因,則是一系列根深蒂固、難以改變的心理認知和行為模式。

《貧窮的本質》書評:物質貧窮令人窮一時,心理貧窮令人窮一生

比困於貧乏的物質更可怕的,是困於貧窮的心理

貧窮就像個瘟神,人人都避之唯恐不及。人為什麼會窮?是因為出身?因為運氣?因為社會太複雜而個人能力太有限?

不同的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而有一種精英式思維認為:人之所以貧窮,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不夠聰明。不信你看,有農村出身,白手起家的互聯網巨頭劉強東,有打過無數零工,拍視頻火出國外的李子柒,更有努力工作不歇氣兒掙到豪宅的李佳琦。各行各業裡,都不乏大量普通人出身,最終事業有成財富自由的人。

《貧窮的本質》一書,則通過大量的實地調查、實驗研究和數據分析,對貧窮進行介紹和探討,從另外一些角度,讓我們發現更多平時看不到、想不到的問題,而反思自身就會發現,這些問題對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選擇、決策,不乏參考價值和借鑑意義。

《貧窮的本質》書評:物質貧窮令人窮一時,心理貧窮令人窮一生

什麼是真正的貧窮?什麼是貧窮陷阱?能靠努力讓自己吃上飯,並且可以有心氣兒展望未來的,算不上被困於貧窮。貧窮的心理本質,是在有生以來的環境裡養成的特定錯誤心理認知,這些錯誤的認知又指導了行為,使得深陷貧窮陷阱的人,難以真正擺脫貧窮。

心理貧窮的可怕之處在於,它會令人不相信努力能吃飽飯,不相信未來能更好,它令人沒有耐心一點點地去努力、積累,甚至讓人認為自己和富有的人完全不是同一種人類,因而沒有讓自己變成他們的願望和內在動力。

低自我效能感:學習、答題、測試?別浪費時間了!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的定義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

在研究教育問題時,書中對家長、老師、孩子的描述很值得反思。

作者在喜馬拉雅山印度段的山區,對猶他拉坎德的孩子們進行測試,測試結束後,當地一位長者與作者同行,他說到“我們這種家庭出來的孩子……”,點到即止;年輕的教師表示:自己根本無法與“父母粗俗的孩子”進行交流;研究人員發現,當低階層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和高階層孩子一起競爭時,他們會表現得和高階層的孩子一樣好,然而當他們知道自己是在和高階層孩子競爭,則普遍會表現得要差一些……

《貧窮的本質》書評:物質貧窮令人窮一時,心理貧窮令人窮一生

貧窮地區的孩子,他們很多時候並非困於智商水平,而是困於從家長、老師、社會偏見中繼承的低自我效能感:他們從一開始就否定了自己,不認為自己可以做得和別人一樣好,甚至更好。因此他們不會對自己有更高的期待,不會更努力,長此以往最終結果似乎又反過來驗證了最初的預判,陷入了無法擺脫的惡性循環。

其實低自我效能感在生活中也不少見:“不是學習那塊兒料”、“太難了我不可能做好”、“人傢什麼家庭我什麼家庭,我肯定不如他”……你有沒有掉入過這個錯誤認知呢?

低自我控制:電視機比食物更重要!

自我控制,是指個體自主調節行為,並使其與個人價值和社會期望相匹配的能力,它可以引發或制止特定的行為,如抑制衝動行為、抵制誘惑、延遲滿足、制定和完成行為計劃、採取適應社會情境的行為方式。

在作者的描述中,我們看到窮人的一些特徵:追求即時滿足、衝動消費、對金錢和生活缺乏規劃……而這都是自我控制能力低的表現。

你能想象,吃不飽飯的貧窮家庭,有時候情願餓著肚子,把錢花在食品以外的娛樂項目嗎?

《貧窮的本質》書評:物質貧窮令人窮一時,心理貧窮令人窮一生

在摩洛哥的一個偏遠山村,作者詢問一個叫歐查·姆巴克的窮人,如果有更多的錢,他會用來做什麼?歐查回答說他會買更多的食品。這個問答顯示,食物是歐查一家的迫切所需。但事實呢?吃不飽飯的歐查家裡,擺著電視機、拋物面天線及DVD播放機——如果一家人都吃不飽飯的話,為什麼還要買這些東西呢?歐查笑著回答道:“哦,電視機比食物更重要!”

顯然在這個故事裡,歐查沒有認真思考過怎樣更有效率地花錢,而當他手裡真的拿著錢的時候,也沒法控制住自己去買真正必需的東西。

自我控制能力低也不僅僅體現在對待金錢、對待消費的問題上。學習安排、娛樂活動、生活規劃、工作計劃……我們可以從各方面反思一下,是否在應當的程度和範圍內,做到了掌控自己的人生呢?

低安全感:工作會丟、糧食會歉收、人會生病,錢根本攢不下來。

對窮人來說,生活動盪難安,隨時都可能發生難以抵抗的災難,未來不可預期,更別說有耐心去堅持實現什麼長期目標。

《貧窮的本質》中提到,對人們來說,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問題時可能需要具備一種穩定感、安全感。如果對未來生活質量的提高不抱希望,人們就會缺乏持續努力的動力,相應的,其生活水平也確實難以得到提高了。

《貧窮的本質》書評:物質貧窮令人窮一時,心理貧窮令人窮一生

作者調查發現,很多窮人都身兼數職,農忙時種地,閒時進城打工,有什麼工作就做什麼工作,但他們很少會思考如何專注於一門手藝,提高自己的長期價值;貧窮鄉村滿是未建成的房屋,因為村民無法為建造一整棟房屋堅持一段長時間的儲蓄,所以只能選擇有點錢就碼上100塊磚;農民要麼有錢了立刻買成化肥,要麼根本不用化肥,因為他們無法把錢存到下一季耕作的時候再買化肥。

貧窮地區的人們似乎很少去思考未來,然後一步步按計劃去達成目的,他們更多的是著眼於當下,先過今天不想明天。而少數思考未來的窮人,最終也會止步於“太多不可預計的變故”,而收穫一片混亂的思緒了事。

在生存、生活方面缺乏安全感,對未來的預期消極,是窮人無法將眼光放長遠的根本原因,這也進而導致了他們沒有根本沒有耐心去堅持努力,一步步前進去獲取成功。

在現實生活中,你是否有思考過,自己在短期、在長期內,期望達成什麼目標?你是否真的相信,自己可以通過努力達成目標?你是否具有這樣的耐心和毅力,一天天堅持,一步步努力去獲取成功呢?

《貧窮的本質》書評:物質貧窮令人窮一時,心理貧窮令人窮一生

總結

《貧窮的本質》一書,不但從經濟學、社會學方面給我們帶來很不一樣的視角,也從心理學方面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反思。

貧窮陷阱是一種惡性循環:由於貧窮所以對教育、健康等方面無法投入更多資金和精力,這使得人們的知識水平和能力發展程度較低,導致他們難以獲得好的、穩定的工作;而動盪的工作無法提供穩定的收入來源,這給人們帶來過大的生活壓力,以及對自己悲觀的預期,對未來缺乏積極的信念感,導致人們只看當下,沒耐心投資長遠,消費上追求即時滿足。結果是人們存不下錢,陷入貧窮的循環。

但這個陷阱並非窮人的專利,從每一環節看去,任何階層,任何人都可能觸發機關。從小到大,很多人都會在自我效能感、自我控制力、安全感方面遇到諸多挑戰,而工作中的壓力,生活裡的焦慮,對未來規劃和信念感的缺失,在我們身上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從這個角度看,除了對貧窮的細緻入微的思考和討論,本書對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有著很大的借鑑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