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坚定《觅水厦门2》:追溯厦门文明源头之东溪

坚定在《觅水厦门》序言就说,从历史文明进程的角度而言,厦门的母亲河是位于同安、翔安的东西溪,以及集美的苎溪。她们不仅是厦门今天的两大河流,也是厦门历史上的两大文明流域;犹如中华民族的长江和黄河一般神圣。

黄坚定《觅水厦门2》:追溯厦门文明源头之东溪

古宅大峡谷

东西溪是厦门市最大的河流,由东溪和西溪汇集而成;流域面积占厦门全市总面积接近四成。东溪发端于同安汀溪镇西格山,源头在翔安区新圩镇古宅溪,流经同安区店仔、安炉、五显宫、五甲,河长25.18公里,最宽处85米,流域面积152.8平方公里;西溪发源于西北部的寨尖尾山,由莲花溪、澳溪和汀溪水流相汇而成,全长34公里,流域面积494平方公里,在同安城外汇合东溪后入海,所以统称为东西溪。

黄坚定《觅水厦门2》:追溯厦门文明源头之东溪

东溪之源卫星图

翻开《厦门市志》开篇“大事记”,第一条记载的是:

“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闽越王郢进兵南粤,开辟同安境内罗田至豪岭的古道65里”。

罗田,就是今天翔安区新圩镇古宅村与泉州南安的交界处,也就是厦门东溪源头所在。志载,罗田古道就是厦门史上第一条路,而且一直是古代厦门的重要交通线。后来拓展到110里,宽5尺左右,鹅卵石路面,其中部分线路曾是官道。经古宅十八弯、后埔、行宫至同安城关,再经乌涂、新塘埔、南山岭(烽火台)、苎溪(原巡检司)、安民、鱼孚、深青、仙店铺入漳州,通向南粤。

在公元前135年,不要说还没有同安县,就连其“爷爷辈”的泉州南安县都是四百年后的事了。闽越,是先秦时期的部落名称,属百越的其中一支。闽越部落是汉族先民之一,也是闽越国的前身,于公元前334年建立闽越国。

作为东溪之源的古宅村,在更早些的远古时代,就已有人类活动踪迹,2017年曾有村民在溪边捡到新石器时代的石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离古宅4公里处的东溪支流温溪边上的钟山,也挖掘到新石器人类遗址。这些古人在距今3000年以前(相当于中原的夏商时期),已经创造出灿烂且独具特色的原始文化——闽文化。到了周朝,形成七个大部落,史称“七闽”。

黄坚定《觅水厦门2》:追溯厦门文明源头之东溪

摘自网络图片

虽然这里早有人类活动踪迹,但真正意义上的拓荒开发,有史记载的那是唐朝初期的事情了。

从空中俯瞰翔安区新圩镇平原,三面群山拥抱,东北有古宅溪奔涌而过,西南有东溪分支曾溪蜿蜒而来,中部还有金柄溪、温溪等小支流滋润沃野;这对于逐水而居的古人来说,无疑就是一块繁衍生息的宝地。黄姓族人开发的厦门史上第一个村落金柄就在于此——以东北部的金柄为中心,向今天的后埔、后亭、古宅、新圩等一带呈扇形密布,并进而播迁海内外,目前金柄黄氏子孙后裔已达百万之巨。

黄坚定《觅水厦门2》:追溯厦门文明源头之东溪

古宅溪和曾溪流域图

在厦门民间,自古就有“未有厦门,先有同安;未有同安,先有金柄”的俚语相传。唐垂拱二年,也就是公元686年,从福州黄巷(三坊七巷之一)迁居泉州的黄守恭,把自家桑园宅邸全部捐建开元寺。在开元寺首任住持匡护禅师的建议下,让五个儿子分布今天的南安、惠安、安溪、翔安、诏安发展。四子黄肇纶,途经今天的翔安马巷、曾林、乌山等地,最终选择背山面水的金柄村落脚发展。

黄肇纶迁居金柄一百多年后,即803年,才有“大同场”的建制。至于东西溪末端入海口的同安县,始建于933年,那是黄肇纶开基金柄200多年后的事了。翻遍厦门各类典籍史册乃至各村各姓资料,尚未发现比这个更早的村落开发记录。

黄坚定《觅水厦门2》:追溯厦门文明源头之东溪

黄肇纶育有七子八女,到了唐至德二年(757年),经过七十年休养生息,已发展成人丁兴旺的大家庭。就在这一年,黄肇纶的第五个儿子文彦考中辛丑科进士,这也是古同安史上中举第一人。据族谱记载,黄文彦(又名文雁)中举后担任监察御史,一生清正廉明,死后被唐皇追赠“开国公”,谥号“忠义”;其父黄肇纶夫妇也受封为监察御史、诰命一品夫人。黄肇纶夫妇合葬墓就在金柄后山,已列为厦门市涉台文物保护单位。综合族谱记载,公元787年,也就是黄肇纶开发金柄100年后,其子孙就有24位进士,其中有五人在朝廷为官,还有外任的四知府、六士卿、三知州、六知县,荣耀至极。遗憾的是,福建地方史志对宋代之前的历史鲜有记载,尚未查到有关黄氏一族在唐代的具体史迹。

虽然族谱记载或有夸大其词的嫌疑,但黄氏一族的开发成就绝非空穴来风。民国版《同安县志》记载了一句古话称:“东黄西石,南陈北薛”;指的是唐代率先开发厦门(古同安)的四大望族。东黄,即金柄黄氏;西石,指苎溪石氏;南陈、北薛是开发厦门本岛的两大家族。在这当中,东黄开发于唐初,南陈、北薛来厦时处于唐代中期,苎溪石姓则在唐末。四大家族均在科举上取得很大成就,更重要的是为当地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为拓荒古代厦门做出了很大贡献。

黄坚定《觅水厦门2》:追溯厦门文明源头之东溪

沿着东溪而下,在如今的同安双溪公园墙外,东溪汇入西溪,合二为一。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审知次子王延钧称帝,升大同场为同安县,并在双溪夹角之处建城。这就是同安县的开始,也是厦门历史的发端。同安设置县治后,又有黄肇纶十六世孙黄济、黄万顷先后进士及第。据说黄济是同安筑城设县后第一位进士,皇帝龙心大悦,传旨赐黄金十斤,白马一匹,游城三天,并把东门外一带丘峰尽赐以金柄黄家,这就是同安“东黄”的由来。其后,金柄黄氏在宋、元、明、清取得功名者不胜枚举,造就了盛极一时的名门望族。

自唐代黄肇纶拓荒东溪源头之后,其他姓氏纷至沓来,沿着东溪流域次第开发,到了宋代,逐渐造就东西溪流域的繁盛局面。今天厦门市辖域总面积1699平方公里,其中东西溪流域面积就有649平方公里,占了全市面积的38%。

黄坚定《觅水厦门2》:追溯厦门文明源头之东溪

在古宅村的虎山,现存600余米的古道,系由山中就地取材的不规则石块铺成,蜿蜒曲折顺坡势构成十八个回头弯,故名“十八弯”。从山上往下看,石路犹如一条巨龙盘踞山间。据碑载,古道修于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是当时山上古刹甘露寺的妙谦和尚化缘所得铺修;这就是文头提到的,闽越王开辟的罗田古道的其中一小段,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古时北同安的人们,沿着东溪溯流而上,爬上古宅十八弯通往泉州府经商、求学。许多考生或逗留村中客栈,养足精神隔天爬山赶路,或相约在古宅汇集交流。古宅村人因而崇尚文风,热衷功名,历代文人辈出。古宅现存的古厝,特别是十八弯脚下道路两旁的古屋,俱为店铺式设计,商贾之迹随处可寻,依稀可见过去的繁荣。

两千多年来,一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福厦公路开通之前,这条西汉开辟的古道左右着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使得东溪之源的古宅村占尽地利,素有“小官商”的美誉。

黄坚定《觅水厦门2》:追溯厦门文明源头之东溪

古宅原名辜宅、辜厝,这里原系辜姓族人聚居地。到了明清时期,这里的先民顺着东溪,驾着小舟,转乘大船跨洋过海,过番谋生。古宅几乎家家涉洋,户户有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辜鸿铭的曾祖父辜礼欢就是从古宅出发,远赴南洋马来亚吉打、槟榔屿等地打拼,终成当地侨领“甲必丹”。清末民初,还有黄希鳖、黄玉带、黄福华等一大批古宅俊贤在新加坡、越南等地筚路蓝缕,发展为当地翘楚。全盛时期,仅在新加坡的古宅村华侨就占据了整整一条街。

由此可见,厦门之古代文明,发端于东溪之源,成长于东西溪和苎溪流域,完备于东西溪交汇之处,播迁于两溪之外的大海。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黄坚定《觅水厦门》系列往期回顾:

觅水厦门·序:

觅水厦门·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