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家長,都會與孩子共同做這三件事

優秀的家長,都會與孩子共同做這三件事

蒙臺梭利說:

“我們必須儘可能地依據孩子的天性來讓他有發展的可能,孩子的精神能平和、自由地發展到什麼程度,也就代表了他發展到了何種程度。”

每個優秀的孩子背後都會有一個優秀的家長,而優秀的家長都會與孩子共同做這三件事。

首先,理解孩子的情緒,與孩子共情

很多孩子遇到不開心的事,發脾氣、帶有攻擊性甚至破壞性時,很多父母是不是就崩潰了?

比如當孩子非常想要一個玩具在商店賴著不走打滾撒潑時,作為父母,你是會很有耐心地勸說還是看到他那樣也很氣憤?

如果孩子試圖用更高的聲音和更大的力氣來威脅你呢,估計很多大人會說:“不許哭”、“不許扔東西”、“不許趴在地上”、“不許打人”。

這種時候,孩子們雖然不哭鬧了,但心理上並未平復,沒有得到安撫和化解的情緒仍然會爆發出來。

我們需要給孩子足夠的愛和關注,將孩子的情緒視為他們心理發展的正常情感,切記使用難聽或粗暴的語言,要防止加劇孩子的不平衡感。

比如孩子不開心時,我們可以蹲下來輕聲地問他們:“寶寶今天不高興了呀?為什麼不開心?你可以告訴媽媽嗎?”

這樣就是和孩子一起共情,孩子會覺得媽媽是關心他、愛他的,漸漸地,他的不開心的情緒會隨著父母的煙消雲散。

優秀的家長,都會與孩子共同做這三件事

其次,傾聽孩子的感受,與孩子共商

當孩子碰到了困難,他們最先想到是和父母說,這時作為父母,我們要抓住孩子的敏感期,認真傾聽孩子的感受,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注。

比如當孩子不想寫作業時、練琴練得不耐煩時,他們可能有一肚子的委屈想要傾訴,這時如果父母硬逼強求,效果往往適得其反。

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坐下來,共同商量對策,比如陪孩子先寫一會兒作業,累的時候就陪他說說話,然後再繼續寫,完成作業後再規定練琴時間,接著繼續練,無論是怎樣的規定,最好先和孩子商量,經過他們的同意,這樣他們實行起來就沒有那麼多怨言了。

這是一種平等的對話,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耐心聽他們傾訴,孩子也需要一個忠實的聽眾。

他們的傾訴其實是情感的宣洩,認真傾聽孩子,他們就能感受到被重視,只有我們聽孩子“講道理”,孩子才能聽我們“講道理”。

同樣,孩子的訴說其實是加入其價值判斷的,傾聽也會讓我們理解孩子的真實需要。

優秀的家長,都會與孩子共同做這三件事

再次,回應孩子的需要,與孩子共謀

孩子需要解決問題,到底怎麼辦更合適,是孩子期望得到的答案。

有時你在忙工作孩子可能希望你能陪他玩兒,這時你可以如實地告訴他:“爸爸(媽媽)在加班忙點事情,你先自己去玩一會兒,等工作完了我就來陪你”這樣他們會懂得爸爸媽媽其實很愛他,只是暫時抽不開身而已。

還有當孩子拿著一道他不會的題來問你時,你也可以故意說:“媽媽想不出辦法來了,你幫我來想一個吧!”

慢慢地,孩子遇到問題時,不再單單跑來問家長,而是會理解媽媽,同時想辦法解決問題。

我們能做的是,給予孩子力所能及的陪伴和時時刻刻的理解,小心翼翼地呵護他們內心的安全感,建立強大的情感聯結,這種強大的互動會給父母和孩子都帶來快樂。

童年終將遠離,而家庭關係中溫暖安全的氛圍、積極的心理體驗,將伴隨孩子們的終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