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品品這首蘇軾的寫景佳作《南鄉子·黃州臨皋亭作》

來品品這首蘇軾的寫景佳作《南鄉子·黃州臨皋亭作》

南鄉子·黃州臨皋亭作

蘇軾

晚景落瓊杯,照眼雲山翠作堆。認得岷峨春雪浪,初來,萬頃蒲萄漲淥醅。

春雨暗陽臺,亂灑歌樓溼粉腮。一陣東風來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開。

01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元豐四年(1081年),蘇軾在黃州臨皋亭所作。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為作了諷刺變法弊端的詩作,被投入監獄,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4個月後,元豐三年(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仕途上的不如意,讓這一階段的蘇軾更加追求自我的發展和心靈的自由。在此背景基礎上,一個傍晚,蘇軾在臨皋亭上倚欄觀江,見落日斜照,又逢短暫的春雨,心神激盪,便將這美好的景色記錄了下來,即成此篇。

來品品這首蘇軾的寫景佳作《南鄉子·黃州臨皋亭作》

02 作品賞析

此詞上片寫春日晚景,下片寫雨過天晴。整首詩氣勢磅礴,卻蘊含點滴的思鄉之情,詩人將仕途的不順寄情于山水,表現出了闊達的胸襟。

上闋寫所看的景色,“晚景落瓊杯,照眼雲山翠作堆”,夕陽將周圍的景色映在了酒杯之中,夜色與山色交相輝映,一眼望去的雲山將杯中的美酒都染成了綠色。這兩句作者運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將壯闊的景色落在小小的酒杯中,把佳釀與山水融為一體。

“認得岷峨春雪浪,初來,萬頃蒲萄漲淥醅。”此時作者突然迸發出了思鄉之情,竟然把這江水認作家鄉岷山峨山的雪浪,回想起初次看到此景的時候,那萬頃的江水都好似那葡萄美酒一般。蘇軾用岷峨來表達思鄉之情由來已久,在其《與範子豐八首》組詩其八曾有言:“臨皋亭下不數十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飲食沐浴皆取焉,何必歸鄉哉!”

來品品這首蘇軾的寫景佳作《南鄉子·黃州臨皋亭作》

下闕由靜景轉向動靜。“春雨暗陽臺,亂灑歌樓溼粉腮。”作者用“暗”與“亂”來形容春雨的飄忽不定,驟降驟停的特色。來的突然才能打溼未及躲避的美人的粉腮,這場春雨似乎打破了作者的賞景的雅緻。

“一陣東風來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開。”隨著一陣東風的襲來,彷彿有人掌控了一樣,雨後天晴,落日的餘暉將半邊的天空染成了紅色。雨停,霧散,雲開,天水輝映,江面上霎時呈現出半紅半綠的景色來,奇幻瑰麗,令人歎為觀止。

雖然此詩隻字未提作者的行為事蹟,但可以從中窺探出蘇軾被貶之後的無所適從,只能寄情山水的生活狀態。處於這種狀態下的作者,對周圍的景物有著及其敏銳的察覺,細緻入微,思維廣闊,抒情中散發著思鄉之情,卻又期待霧散雲開,重回仕途的樂觀精神。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