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足小站看歷史
用腦讀歷史,用心講故事,歡迎關注【講古場】
項伯在史書中出場次數不多,但每次出場都至關重要。所以,我們可以叫他【關鍵先生】。從有限的歷史記載中,我們完全可以看出項伯的為人。我們可以用兩個詞來形容項伯,仁義、糊塗。
一、仁義
項伯是項羽的叔叔,在項梁死後,就一直輔佐項羽,並參加了鉅鹿之戰。此戰過後,項羽稱雄天下,率領諸侯西入關中。來到函谷關時,卻發現劉邦居然敢派人把守函谷關,拒項羽軍於關外。於是項羽派兵,輕鬆突破函谷關,駐軍鴻門。並採納范增的建議,準備第二天一舉消滅劉邦。
此時,項伯突然想起來自己有一個好朋友還在劉邦軍中,這個人就是張良。當初,項伯殺了人,被捉拿,幸虧張良出手相救,項伯才得以活命。如今,自己怎麼能眼看著恩人送死呢?於是項伯夜訪張良。項伯想要救張良,是為了一個字“義”;等到項伯從劉邦軍中返回項羽軍中,勸說項羽時的理由是什麼?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也是在說“義”,說明項伯為人是很重義的。
等到劉邦和項羽在滎陽對峙時,項羽抓了劉邦的父親劉公,威脅劉邦不成,於是項羽準備烹殺劉公。這時項伯勸說項羽,說:
“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祇益禍耳。”很多人認為這是項伯在為自己留後路,可這話是公開說給項羽聽的啊。是留後路沒錯,但是讓項羽給自己留後路。如果此時項羽殺了劉公,還哪有後來鴻溝議和之事啊。另外,項伯也是不想濫殺無辜,當時劉公七十多,快八十了,項伯勸阻項羽,也表現了項伯的仁。
二、糊塗
項伯的糊塗是有目共睹的。項羽決定消滅劉邦,項伯也是沒有意見的,誰讓劉邦和我們爭關中,那就得消滅你。項伯只是想救張良。可等到張良帶領項伯見了劉邦後,劉邦一席話,項梁居然就改變了想法,深信這就是一場誤會。並且還和劉邦約為了兒女親家,這不是糊塗嗎?項伯糊塗,項羽也糊塗,最終就相信了劉邦的狡辯,錯失消滅劉邦的最佳時機。
對於項伯來說,肯定認為自己做了一件大好事,不然,項羽就錯殺了劉邦,寒了天下人的心。如今,誤會解開了,皆大歡喜,多好。可范增和項莊怎麼就這麼不識大體呢?不能讓他們壞了項王的名聲。於是,當項莊在鴻門宴上舞劍時,項伯也拔出寶劍而舞,保護劉邦。
後來,項伯建議項羽封劉邦漢中之地,也是出出於這樣的想法。項羽既然已經背約(先入關中者為關中王之約),沒封劉邦為關中王,那麼封給劉邦漢中之地補償一下 也是應該的。至於項伯收了劉邦和張良很多財物,也是理所應當的。沒有我項梁幫劉邦解開誤會,那劉邦就糊里糊塗的死了啊。
在項梁心中,劉邦也是革命戰友,功勞很大,多給點地有什麼啊?不然關中封給誰?給章邯?章邯可是秦朝降將,項伯的哥哥項梁就是被章邯殺的,怎麼能給他呢?給劉邦就是最好的選擇。
糊塗啊,秦國還在,劉邦項羽是戰友。秦國已亡,劉邦項羽就是敵人。哪還有誤會可言啊?
所以用一句話形容項伯,那就是糊塗的好人!不過運氣還不錯,因為仁義,他救了張良;因為糊塗,他又救了劉邦。項羽失敗後,劉邦也對得起項伯,封他為射陽侯。
親若關注我,我必不負親
講古場
項羽在正面戰場上九死一生、險滅秦軍主力後,就率領著眾諸侯浩蕩西進,直抵關中。然而,令項羽不曾想到的是,在函谷關此地竟有劉邦守兵在阻撓自己前進……
阻撓自是阻撓不住的,但對此項羽如何能夠不惱怒?而再在聽到沛公左司馬曹無傷的密告後,其更是連夜下令:「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對於這一軍令,當時身為項羽叔叔的項伯是並不以為意的,也甚至深以為劉邦是咎由自取。可在他轉念一想,想到自己的故友張良時,竟責任心頓起,星夜打馬從新豐鴻門直去霸上,以讓張良提前轉移以避難。
其實,從項伯的初衷來看,他確實只是想盡一下朋友之責。是一個很仗義的人。可當他見到張良以後,才知道自己的這位朋友還是一個很忠誠的人,在大難當頭之際,其依舊不忘自己的主公。而於是在這一夜,劉邦將自己託付給了項伯,並還約為兒女親家……
不得不說,項伯這一晚、這一行,是實實在在地改變了劉、項二人的命運,因為正是項伯以叔叔之尊對項羽進行勸說,才讓項羽將「旦日破劉」改為「旦日談判」,也才給了劉邦更多的緩衝機會,也正如詩句所云:「項伯不與張良故,楚漢興旺未可知」……
-2-
第二天鴻門宴,殺機依舊四伏,尤其當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時,更是將劉邦的危險係數推到了最高峰。但斯時,又是項伯出手,才得以化險為夷,不然,魚肉劉邦,只在項羽彈指之間。
從這連續的兩起事件來看,項伯確實成了劉邦生命中的貴人,同時也成了項羽隱形的掘墓人。
再在項羽分封天下後,本來是隻給劉邦封了巴蜀之地、當時的窮鄉僻壤。但又是在張良的作用下,在項伯再一次對項羽的勸說下,才加封了漢中。漢中可不能小覷!它可是連接巴蜀與關中的要地!倘沒有漢中,那就沒有劉邦日後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再至於還定三秦、與楚爭雄更是無從談起。
於是項伯之舉,又一次地助攻了劉邦而坑害了項羽……
到了漢四年,楚漢久持依舊未決,而項羽更還到了強弩之末。其為了挽回局面,已有點慌不擇路的感覺,擺出劉太公來做文章以要挾劉邦。當時,劉邦確實以一番有違道義良心的話語回絕了項羽,但最後真正為劉邦保下他那位老父親的人還是項伯,其當時這樣勸說道:「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只益禍耳」!
「雖殺之無益,只益禍耳」,這話不無道理。但也正是此言,才保下劉太公一命,且無損於項羽。
而最後,垓下之圍過後,劉邦並未將項氏之人予以誅殺,且更還感念項伯之功,賜其劉姓,封射陽侯,讓其富貴得保。
-3-
關於項伯這一生,有不少人說他是吃裡扒外、大奸似忠,當然也有一部分人甚至不少正史中也評價他是先知先覺、大智若愚。
那究竟是什麼?
筆者以為,這兩種言論都有失偏頗,因為他們都將項伯複雜化了。項伯在星夜知會張良時,並未想過要救劉邦,在劉邦與其約為親家時,也並不能多大程度上吸引到項伯,畢竟當時項羽才是諸侯之尊,而他還是項羽身邊唯一的叔叔,所以就身份地位而言,他不見得會稀罕劉邦之所予……
因此,本質上來說,項伯只是一個普通貴族,他沒有想太多的利益糾紛,或者說他總是覺得事情沒有那麼糟糕,於是也就總是想著息事寧人、化干戈為玉帛,也於是就做出了那幾件無心之舉。
但正也是這些無心之舉,卻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歷史的進程。
可這,才是歷史。
大山坡前的coder
項伯,名項纏,是項羽的叔叔。項伯早年行俠仗義,秦統治時期曾與張良有舊交情。曾經因犯下殺人罪,跟隨韓公子張良躲藏在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到了項梁在吳中起兵造反之時,項伯也跟隨他參與這件事。後來跟隨項梁北上,擁立熊心為楚懷王,被任命為楚國左尹。秦二世三年,參與北伐援救趙國,後隨項羽參加鉅鹿之戰,又跟隨項羽佔領函谷關。
漢元年十月,秦王子嬰向楚將沛公劉邦投降,秦國滅亡。劉邦利令智昏,聽從謀士建議,佔據函谷關而不聽從諸侯的意見。十一月,項羽率聯軍到函谷關叫戰,有軍隊守關,不能進入軍營,項羽又聽說劉邦已先攻破咸陽,大發脾氣,命令駐守當陽的軍隊等人攻打函谷關,於是才得以入關,到了戲西。
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報告項羽:“劉邦想霸佔函谷關,任命子嬰做國相,珍寶樣樣被他佔有!”項羽大怒,發佈命令:第二天搞賞士卒,進軍攻打劉邦。劉邦當時駐軍霸上,並不知情。
大戰即將一觸即發,霸上準備玉石俱焚的時刻,項伯想到了跟隨著劉邦的張良。張良曾經有恩於他,兩人關係很好。項伯不願意放棄張良而不顧,連夜趕到霸上,找到張良,告訴他們實情,要張良和他一起離開。張良藉口說,危難時被拋棄的人,逃避是不正義的,於是將這件事告訴了劉邦。
劉邦感到自己力量不對等,決定軟化雙方的對抗,於是把項伯選定為拉攏的突破口。他對項伯極恭敬地以兄長的禮節約見、祝酒,結為親家,又因為處事靈活的理由,誠懇地解釋了產生誤會的事情,表明了他對項王的忠誠之心。項伯完全相信了劉邦的忠誠,甘願充當雙方和解的中介人,不僅給劉邦提出了一個自己認為不錯的主意,而且說服好遇到劉邦項羽,為劉邦到新豐的鴻門(約今日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道歉做了很好的鋪墊。
鴻門宴上,范增不斷地暗示項羽,要項羽乘機殺掉劉邦,項羽由於在事前已被項伯說服,認準劉邦為忠誠有功的將領,因此,對范增的暗示沉默不答。當范增召來項莊就要當場舞劍表演時,項伯一下子看出了其中要殺劉邦的真正意圖,立即拔劍相互對著舞,時常用身體擋護著劉邦,使項莊一直很難在下手。
有人認為項伯是一個重情重義、知恩圖報的人,有人卻說項伯是一個吃裡爬外、是非不分的人;有人認為項伯是個叛徒,顧小義而違背大義,有人卻說項伯只是一個頭腦簡單的人,沒把問題想得太複雜,缺乏政治頭腦和政治遠見。
這兩種言論都有失偏頗,因為他們都將項伯複雜化了。項伯在星夜知會張良時,並未想過要救劉邦,在劉邦與其約為親家時,也並不能多大程度上吸引到項伯,畢竟當時項羽才是諸侯之尊,而他還是項羽身邊唯一的叔叔,所以就身份地位而言,他不見得會稀罕劉邦之所予……
因此,本質上來說,項伯只是一個普通貴族,他沒有想太多的利益糾紛,或者說他總是覺得事情沒有那麼糟糕,於是也就總是想著息事寧人、化干戈為玉帛,也於是就做出了那幾件無心之舉。
但正也是這些無心之舉,卻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歷史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