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這些年,他用這些辦法帶領鄉親們致富!

寬暢明亮的水泥路,錯落有致的農家院,小橋流水,四季花開……4月8日,陽光明媚,記者走進民權縣野崗鎮常馬口村的楊林莊,彷彿置身在一幅濃筆重彩的鄉村水墨畫裡。

“常馬口這個村,脫貧套路多。我總結成五大法寶幫民富!”提起該村天翻地覆的變化,該縣扶貧辦駐該村第一書記帥智偉如數家珍。

蘆薈

蘆薈稱不上名貴花卉,本該栽種到庭院的花盆裡供人觀賞。扶貧工作隊在反覆考察論證的基礎上,決定引導和帶動貧困戶種植蘆薈。

蘆薈不僅是觀賞性植物,它還集藥用、食用、保健、美容等為一體,種植成本低,病蟲害少,產量大,效益高。

帥智偉介紹說 :“我們利用148萬元的扶貧資金,幫助貧困戶修建了166座溫室大棚,全部栽種蘆薈,統一供種,統一管理,統一銷售。”

“我承包了一座蘆薈大棚,在專家指導下,精心管理,年收入四五千塊錢,就像篦子上抓窩窩——一拿一個穩!”常馬口四組村民李衛國喜笑顏開地說。

蘆薈是常馬口村新興的經濟增長點。

酥梨

野崗鎮是全國優質酥梨之鄉,常馬口是該鎮的栽植大村之一。

“前幾年,大規模種梨初期,許多老年人有顧慮,害怕種糧少了,沒有飯吃。”提起當初推廣酥梨的艱辛,村幹部肖書生仍記憶猶新。

時至今日,在扶貧工作隊和村“兩委”班子積極宣傳和廣泛發動的基礎上,村前村後都栽上了梨樹,面積有500畝之多。

常馬口的酥梨,外形金黃透亮,皮薄汁多,果大核小,酥脆甘甜。畝均收益在5000元左右,品種好的梨園年收益近萬元。

過去窮得叮噹響的貧困戶楊運州,提起自家酥梨,滿臉帶笑:“俺可不是貧困戶,去年就光榮脫貧了。一畝園,十畝田。只要有酥梨在,想不脫貧都難!”

梅杏

2015年冬,在一次科技培訓會上,有個農業專家說,常馬口的土質適合梅杏種植。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與會的“兩委”班子回來討論:這事兒,能幹!

心動不如行動。他們說幹就幹,很快便在310國道兩側栽植梅杏150畝,兩年後便掛了果。時至今日,梅杏畝產在2000斤以上,成為該村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

楂梨且綴碧,梅杏半傳黃。麥忙過後,梅杏便上市了。肥沃的土地,充足的日照,使得這裡的梅杏色澤光豔、甘醇似蜜,回味綿長。

村民黨世德自豪地說:“少5塊1斤,別想吃俺的梅杏。每畝收入1萬元,不在話下。”

梅杏成了該村群眾眼裡的“金蛋蛋”。

泥兜子

48歲的寧紅海是出了名的“瓦刀支書”。他在任職前,便是“泥水”老手,砌磚壟瓦,讓人放心。方圓幾十裡只要有起房蓋樓的活,人們都願意找他支攤子搞土建。

“一枝獨放不是春,全村富裕,才是真富裕。”寧紅海經常這樣說。藉助扶貧工作隊介紹的務工平臺,讓年輕人或南下、或北上,去省外掙錢。年歲大些的,但凡拿起瓦刀、掂得泥兜子的,都在周邊村幹泥水活。

“俺村去外地務工的少說也有400人,在周邊幹活的也有200多人。一人一天百十塊,擱手心掿哩。”提起打工掙錢,村民王順德喜不自禁。

泥兜子,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

車間

常馬口的扶貧車間,名喚“星光包裝廠”,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投資40萬元。

走進車間,到處是忙碌的身影,切割、剪貼、打捆、裝車,每一個細小的環節,留下的都是“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勤勞致富剪影。

據車間負責人介紹,車間裡的工人全是貧困村民,如果操作熟練,月收入也挺可觀。“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哪個月都能掙2000元,好嘞很。”家住常馬口村11組的寧想雲,說起在扶貧車間打工掙錢臉上笑開了花。

扶貧車間成了貧困戶的搖錢樹。

“沒有拔不掉的窮根,也沒有移不走的窮山。”寧紅海說,我們會不斷髮掘新的脫貧門路,在致富路上跑出自己的風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