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遊:老街裡的世俗生活氣

仙遊:老街裡的世俗生活氣

如今,仙遊縣的縣城裡,還有兩條老街:東門老街、和平路“魚和頂”老街。

老街裡,裁縫踩著縫紉機,阿嬤端著飯坐在祠堂口,和鄰居一起閒聊。清晨,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街上剃頭的老頭聽著莆仙戲,給老街坊剪髮;做竹床的老頭,扛著竹子回鋪子;賣麥芽糖(本地話膏油)的手藝人,騎著自行車吆喝著:“膏油——膏油——”這就是記憶中的老街。

東門老街:世俗生活的元氣

自古以來,仙遊東門便是詩禮之家、富紳雲集地。富商陳天高的舊居便在此地,有200多年曆史的石坊亦在此地。

仙遊籍作家林丹婭曾在《遠去的鯉城》一文中寫道:“城內東街是城裡名紳豪族所居之地。每個幽深的小巷都會不期然地通往一個神秘的名門望族大戶人家。有個學美術的哥哥帶我們去他家玩,小巷幽深,僅容兩人並肩擠過。高牆處一扇厚實大門,進去後大吃一驚,完全是小人書中紅樓夢場景再現。因為天井對過居然是一個依壁而起的小戲臺,雕樑畫柱精美無比,那時卻變成他家的晾衣臺。更可觀的是天井一邊有個花瓶狀門,打開那扇門出去一看,是個好大的花園,裡頭自然斷牆殘垣,雜花生樹,有種頹廢淒涼之極美,完全可上演真實版的聊齋故事。”

仙遊:老街裡的世俗生活氣

東門老街裡的房子,多有數百年曆史。打開門,別有洞天。

仙遊:老街裡的世俗生活氣

街上住戶裡的裝飾,不少依然保存著古禮。小紅門半開著,門口貼著春聯,透過小紅門,看見中庭處種植的花草。走進來,家中的中堂裡,掛著三代祖先的遺像,前面的八仙桌上,擺著鮮花、香蠟,旁邊是全家福。在這個有四百年曆史的古宅中,可以看見家族傳承的脈絡。遺像有膠片,也有當年仙遊畫師的手繪。手繪的遺像,惟妙惟肖。老人站在祖先下面,便是一部仙遊人從古至今的歷史。

仙遊:老街裡的世俗生活氣

理髮店1947年開張,至今已開了60多年。

東門老街裡,有一家剃頭鋪子,剃頭師傅是倆兄弟,都近7旬年紀,剃頭鋪子裡的物件,許多都已是古董。顧客的座椅雕花精緻,有上百年曆史。剃頭時,老式收音機裡,“絲絲拉拉”,放古典音樂。

仙遊:老街裡的世俗生活氣

東門老街裡做了42年衣服的老裁縫。

仙遊:老街裡的世俗生活氣

老先生今年62歲了,他說他在等待舊客歸來。

這些生活方式,都是舊時世俗生活的元氣。舊城改造,就像一瓶老酒,一下子把酒瓶蓋子打開,使民間的元氣,一點點地散掉。

仙遊:老街裡的世俗生活氣

新舊夾雜的東門老街。

好在中國有五千年曆史,家底厚。

魚和頂老街:當時只道是尋常

若要在仙遊縣城尋一個最有生活氣息的老街,那就是魚和頂了。

“魚和頂”老街,是舊時城區百姓到仙遊蘭溪的交通要道,從現存的一些老房子中,還依稀可見當年店鋪林立、路人摩肩接踵的興旺繁榮景象。如今,魚和頂老街上,老字號商鋪依然眾多。比如,扁食鋪、打鐵鋪、煎包鋪、農具鋪、白粿鋪、麵條鋪……這裡的老手藝人,依然靠著古法吃飯。

仙遊:老街裡的世俗生活氣

農具店

仙遊:老街裡的世俗生活氣

煎包鋪

“魚和頂”老街,現稱“和平路”。到了仙遊城關田岑底圓圈,向左拐個彎就能到。在長約500米的老街上,巷道狹長,粉牆青瓦,連綿成片,古貌猶存。

走在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空氣中還瀰漫著生煤爐特有的煙火味,依稀聽見小窗裡漏出來,婉轉的莆仙戲唱腔,夾雜著”篤篤篤“的切菜聲,地道老仙遊味道。

魚和頂,地如其名,是一個“像頂”的小斜坡,商肆、民居沿坡而建。這裡亦絕不僅僅是一條街。走入街旁的小巷弄,將通向一片片幽深的古厝。

仙遊:老街裡的世俗生活氣

這裡面,老房子連著老房子,老人在寺廟前閒坐,滿庭鳥跡印蒼苔。

仙遊:老街裡的世俗生活氣

紅磚古厝前,掛著居民們的手寫信箱地址,古樸質直。

曾經有一位仙遊的老攝影師,如數家珍地說起從前仙遊城關的門、橋、花園。黑夜裡,他沉醉的神情令人難忘。其實每個人的心裡,都珍藏著一份沒改版的地圖,通往古老的幸福 。這種對“老舊物”的感覺,就像遊蕩的靈魂憑直覺尋找前世記憶,懵懵然然,卻又心心相印,提醒著我們不忘來時路。(遊曉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