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餘年歷史的天下第二泉,來說說它的故事與傳說(中)

歷史進入了宋代,這大概屬於惠山石泉最輝煌的時期了,一是整個天下第二泉初步形成現今看到的規模,二是更多的推手加入其中。而其最大的推手,要數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蘇東坡十分喜愛惠山泉,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八月,蘇東坡從杭州赴鎮江救災,路經無錫惠山,第一次品嚐到了惠山泉,於是便寫下了《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的詩作。其中一句堪稱讚頌惠山泉的經典之作: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1200餘年歷史的天下第二泉,來說說它的故事與傳說(中)


蘇東坡一生所創作的作品中,跟無錫相關的有11首。他在離開無錫之後,還曾致信給當時的無錫縣令焦千之,希望能送一壺二泉水給他。信用詩句寫作的,表面上是向焦千之贈詩,實際上是有交換條件的。這封信的標題就是《寄伯強知縣求惠山泉》,伯強,為焦千之的號,他跟蘇東坡同歲,交情甚厚。信的最後一句是:精品厭凡泉,願子致一斛。是不是有點可憐巴巴的樣子,只要一壺二泉水就能交換大文豪的詩作,換我也幹啊。

1200餘年歷史的天下第二泉,來說說它的故事與傳說(中)


曾為蘇東坡師長的北宋大文豪歐陽修,也把二泉水奉為珍品。他曾花了18年的時間,撰寫下《集古錄》十卷,書寫完後,歐陽修請他的好友,大書法家、茶藝大學者蔡襄幫忙寫一篇序文。為了酬謝蔡襄,他精心準備了4件禮品,一為鼠須慄毛筆,一為銅淥筆格,一為大小龍團茶,最後一件就是一斛惠山泉水。蔡襄,福建仙遊人,也是北宋名臣。蘇東坡那首讚美天下第二泉的詩中所指的“小龍團”,據說是當年蔡襄主持製作而成的,“小龍團”也是北宋時期的御用“貢茶”。

1200餘年歷史的天下第二泉,來說說它的故事與傳說(中)


北宋時,京城一些顯貴和名士也常常不惜千里之遙,以舟車載運惠山泉水至開封,供自己享用。因為長途跋涉,遇上天氣炎熱的時候,運送到京城裡的二泉水,水味易變質。後來人們在實踐中摸索出一套“折洗惠山泉”的方法。據宋代人周輝所寫的筆記《清波雜誌》的第四卷記載:惠山泉水運到京城汴州後,先要用細沙將水過濾一下,去掉其塵汙雜味等,這樣的二泉水便像新汲上來的一樣。《清波雜誌》主要記載了宋代的一些名人軼事,其中還有不少宋人的佚文、佚詩和佚詞,同時還記載了當時的一些典章制度、風俗、物產等,可信度高。

1200餘年歷史的天下第二泉,來說說它的故事與傳說(中)


北宋的第8位皇帝宋徽宗,是歷代皇帝中的高品位“藝術家”,也是一位最“不務正業”的皇帝。後人對他的評價是:“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宋徽宗在位時,極愛點茶,據說他常常屈尊紆貴,親自為手下的大臣們點茶,這皇帝當的也太貼心了。在宋徽宗地推動下,惠山二泉水首次成為了皇室“貢品”,按規定必須“月進百樽”。宋徽宗更是對手下的大臣們說:茶之水“以清輕甘潔為美”,“以中泠、惠山為上”。天下第一泉的中泠泉,和天下第二泉的惠山泉,均給宋徽宗收入囊下了。

1200餘年歷史的天下第二泉,來說說它的故事與傳說(中)


宋朝還有一位皇帝也極度喜愛二泉,那便是宋朝的第10位皇帝宋高宗趙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起,趙構因被金兵追殺,一路敗退,從北方的淮河到長江,再到江南的杭州。路過無錫惠山時,這位南宋的開國皇帝,頓時忘了山河破碎堅決要到惠山的二泉喝上一口。宋高宗之前,原本二泉水井的上方,沒有遮蓋物,純露天性質的。當時的地方官僚為給宋高宗接駕,特意在二泉水井的上方架起了一座“二泉亭”,還顧名思義叫作“護泉亭”。

1200餘年歷史的天下第二泉,來說說它的故事與傳說(中)


二泉下面的“下泉池”,也是在那個時代新開挖出來的。原本二泉僅有上中兩口水井,因為增加了一個水井,便排名為“下泉”。其實說它是泉井,還不如說是一個長方形池塘,其面積也有五十平米左右,池裡還能放養魚。下泉池本身並不冒出泉水來,它的水源來自於上泉或中泉溢出來的部分。這也跟今天人們去惠山古鎮見到的“天下第二泉”景觀相差不多了。只不過下泉池石壁上那隻突出來的、終日流淌泉水的“龍頭”(螭首),是到了明代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由無錫人楊理雕刻上去的,楊理,也是惠山古鎮碧山吟社“十老”之一。

1200餘年歷史的天下第二泉,來說說它的故事與傳說(中)


現在的“二泉亭”裡的照壁上,有一塊不大的黑底白字的石碑,上書“天下第二泉”五字。石碑高0.47米,長度為1.70米,它是由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所題寫。趙在題字之餘,還順便題詩一首:“南朝古寺惠山前,裹名來尋第二泉。貪戀君思當北去,野花啼鳥漫留連。”因為具體寫作的確切年代不詳,有關趙孟頫遊覽惠山二泉的記錄也幾乎沒有。

1200餘年歷史的天下第二泉,來說說它的故事與傳說(中)


在中泉與下泉北面的牆壁上,還有一幅巨大的“天下第二泉”五字的石碑,石碑上的每個字都有一米見方。幾乎所有關於天下第二泉的宣傳資料上,均是用的這幅大石碑刻字。許多人以為這五字也是趙孟頫的原作,其實大錯特錯,這五個大字是清代人王澍所寫。王澍,清代書法大家,江蘇金壇人,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進士,曾官至吏部員外郎的職位,他自譽為“二泉寓居”。

1200餘年歷史的天下第二泉,來說說它的故事與傳說(中)


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王澍寫下了“天下第二泉”五個大字,題寫的理由在他的“題記”裡有表述:趙文敏舊有此額,字不盈尺,木朽剝蝕久已。此處的“趙文敏”,便是趙孟頫。只是王澍認為趙孟頫題寫的“天下第二泉”字太小,且已經有所損壞,所以我也就不客氣了,寫大一點的,超過前輩趙孟頫。正因為王澍的題詞,後人把它與陸羽評泉、蘇軾題詩統稱為“二泉三絕”。2006年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作為唐至清代的古建築,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所以去天下第二泉,不要被人隨便忽悠,那二泉亭子裡的小字是趙孟頫的墨寶,牆壁上斗大字,出自於清代人王澍,後者為二泉的貢獻,遠遠超過了前輩。

1200餘年歷史的天下第二泉,來說說它的故事與傳說(中)


元代時天下第二泉,似乎有點低調。不過因為到惠山泉品茗和汲水的普通人更多了,當地官員為了限流,便在惠山泉的外圍設卡收稅。想喝二泉水嗎?對不起你得付一枚“至元通寶”,天下第二泉大概也算得上國內最早設立的“收費景點”,只不過有個好聽的外號“二泉稅”。日曆翻轉到了明代,天下第二泉似乎進入了更平民化的時期。因為前來二泉求水的人多,而靠每天自然滲出的水源已遠遠供不應求了,於是有人想出了“土法”——自制惠山泉水,用普通的河水、湖水來代替真正的惠山泉水。

1200餘年歷史的天下第二泉,來說說它的故事與傳說(中)


明代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進士,浙江湖州人朱國禎,在他的32卷《湧幢小品》一書中,這樣記述了“土法”制二泉水:先把一般的水煮開,放到大缸內,然後把水缸放置在庭院裡曬不到太陽的背陰地方,待到月色皎潔的晚上,打開缸蓋,以便承受夜間露水的滋潤。經過如此三個夜晚的循環,“土法”二泉水就製成了,下一步就是把製成的“二泉水”裝入瓷壇中,然後上市銷售。據說用這種水"烹茶,與惠山泉無異"。朱國禎的出生年月不詳,明朝天啟三年時,曾任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後以病求歸,躲在自家一座六角形的木亭裡,專心致志地寫完了32卷本的《湧幢小品》。該書涉及的方面很廣,包括明朝的典章制度、政治、經濟、人物、釋道、少數民族、文物、古蹟、詩文等等,是後人研究明代政治、經濟、文化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1200餘年歷史的天下第二泉,來說說它的故事與傳說(中)


明代時的惠山天下第二泉,發生過兩大影響後代的事,其一是製作成了烹茶的“竹爐”,其二是文徵明一幅價值連城的《惠山茶會圖》。先來說說“竹爐”: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當時的惠山寺主持“普真大師”,專門委託浙江湖州的工匠,精心製作了一隻用來煮茶的竹茶爐。這隻竹爐,後人沒用見過,因為到了清代就失傳了。而在明代時,卻有人用畫筆和文字的形式,把竹爐煮茶記錄了下來。

1200餘年歷史的天下第二泉,來說說它的故事與傳說(中)


明代無錫人王紱,擅長詩畫,據說他早年曾隱居在無錫的惠山,每每喝酒到興奮點時,就提筆在寺院的照壁上揮毫潑墨,留下墨寶。而當有人慕名而來求畫時,即便付之重金,他都一概拒絕,也算是江湖上一名真心情的人。當年普真大師把竹爐製作成功後,特意邀請了王紱和一眾文人前來惠山寺喝茶。據說王紱當時正患眼疾,眼光有點走神,在喝了用竹爐烹製的二泉茶水之後,立馬到了興奮點,當場為普真大師的竹爐畫了一幅畫,並題詩在畫作上:寒齋夜不眠,淪茗坐爐邊;夥火煨山慄,敲冰汲澗泉,瓦鐺翻白雲,竹牖出青煙;一啜鳳生腑,俄警骨已仙!從詩文中可以看出,普真大師請王紱喝茶的時間,應該是秋冬季時,正好將從山上新摘的板栗,投入竹爐裡煨烤。

1200餘年歷史的天下第二泉,來說說它的故事與傳說(中)


當年的那隻竹爐,據說高不滿尺,上圓下方,形狀如同道家的乾坤壺,以謂天圓地方之說。竹爐製成後,汲二泉水,煮宜興的陽羨茶,成了喝茶人的最高境界。讓後人想不明白的是,用竹子編成的茶爐,一旦生火煮茶時,那竹子不是會第一時間就被燒了嗎?其實竹編的爐子,只是個外殼,裡面需要填上耐火土,土裡的爐芯據說是用銅柵做的,煮茶前投入乾枯的松樹,或者木炭,再架上個茶壺煮二泉水泡茶。竹編的外殼,不燙手,可以隨時拎起來遊走,這樣想去哪裡喝茶,就能把爐子提到那裡。非常可惜的是,清代之後,普真大師的竹爐便完全失傳了。

1200餘年歷史的天下第二泉,來說說它的故事與傳說(中)


也就在王紱生活的那個年代,一些文人墨客還結集出版了《竹爐圖卷》四卷,全是當時的一些名流,為惠山竹爐的繪畫和題詠,成為轟動一時的佳話。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無錫人鄒迪光,買下了包括天下第二泉在內的惠山寺旁的大片山林,修建“愚公谷”,它也成為無錫最早的私人園林,比現在著名的寄暢園還早了四十餘年。鄒迪光,明萬曆二年進士,外號“愚公”,曾官至湖廣提學副使,職位不算高,萬曆十七年被朝廷罷官後,回到家鄉無錫,一怒之下,購置山田,整出個“愚公谷”出來。他還把天下第二泉北面的原惠山寺彌陀殿,改造成一處專門用來喝茶的場所,並命名為“竹爐山房”。自此,無錫便有了歷史上第一個“茶室”。

1200餘年歷史的天下第二泉,來說說它的故事與傳說(中)


明朝時二泉所發生的第二件大事,是一幅文徵明繪製的《惠山茶會圖》,作於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這一年文徵明49歲,正是其繪畫水平高峰的年齡。文徵明,是我國明朝時期著名的畫家,江南“四大才子”之一,他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更有人把文徵明的影響力,比同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米開朗琪羅。文徵明的繪畫兼善山水、蘭竹、人物、花卉諸科,尤其精通山水,這一點可以在《惠山茶會圖》中品味得到。

1200餘年歷史的天下第二泉,來說說它的故事與傳說(中)


這一年的清明節,文徵明應好友的邀請,從他的家鄉蘇州出發,前往句容茅山祈福,因為好友來自各地,眾人相約到無錫的惠山天下第二泉處集合。一來從惠山到句容茅山很方便,二來眾人是要來品嚐一下二泉水,“以煮茶法欲定水品”。自陸羽品定天下第二泉之後,二泉的名聲在外,但文徵明一行人卻始終沒有親眼目睹過,這次就是個機會了。據說文徵明一行出發時,天降大雨,等到了惠山二泉時,天空瞬間放晴。於是一行八人圍著二泉井欄,席地而坐,煮茶品茗。用文徵明的原話:“百里裹茶來,解維忘未得,吸取小瓶回。”臨走還不忘裝一瓶二泉水回去。

1200餘年歷史的天下第二泉,來說說它的故事與傳說(中)


事後,文徵明將眾人飲茶的場景創作了《惠山茶會圖》, 從圖畫上看,當年的天下第二泉裝飾及其簡單,二泉八角井欄上方,就一個茅草亭,四根立柱撐起。畫卷中蒼松翠柏挺拔,惠山的巨石起伏,竹林間有曲徑通幽處。加上畫卷中的人物形態各異,既活靈活現,又渾然天成,把明代時的天下第二泉,描繪的如此清秀,確實讓人讚歎不已。這幅縱21.9釐米、橫67釐米的設色畫作,現被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內。

1200餘年歷史的天下第二泉,來說說它的故事與傳說(中)


天下第二泉自誕生之日起,就一直排名列第二,儘管第一泉和第三泉有好多處,但惠山泉的老二位置似乎從未有人爭奪過。倒是明代有位鎮江知府,儘管被譽為天下第一泉的中泠泉就在他的轄區之內,但他還是認為第一的桂冠應該讓給惠山泉。明朝嘉靖年間的文學家王世貞,曾官至南京刑部尚書,他的一首稱讚二泉的詩也很有意思:“一勺清泠下九咽,分明仙掌露珠圓;空勞陸羽輕題品,天下誰當第一泉?”按王世貞的意思,喝了二泉水,天下有哪一處泉水敢號稱“第一”。


1200餘年歷史的天下第二泉,來說說它的故事與傳說(中)


(未完待續)作者簡介:陸建華攝影(攝影師、旅行家、自媒體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