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三毛流浪記》動畫:心若沒有歸處,去哪裡都是流浪


再看《三毛流浪記》動畫:心若沒有歸處,去哪裡都是流浪

不幸的人,也並不是缺少運氣,更不是老天無眼,給他們的垂憐不多,只是心靈被羈、行為被困。正所謂“福由心生,鏡由心造”,心若沒有棲息,到哪都是流浪,心安,即使無家也會處處是家,心安理得時,處處見幸福。

——《心若沒有棲息到哪都是流浪》

馬上就要到春節了,相信有很多在外工作的小夥伴都已經回到家了,對於很多在外漂泊的遊子來說,“家”是他們永遠的港灣、是他們心靈的棲息地,中國人,無論是走多遠都是要回家過年的,這其中的“家”,不僅僅只是普通意義上的家園,更是精神層面上的家園。

再看《三毛流浪記》動畫:心若沒有歸處,去哪裡都是流浪

但對於在現代都市打拼、內心困惑無助、沒有安全感、未來發展茫然的年輕人來說,“家”似乎已經成為既能讓他們得到安定,也能使其手足無措的地方了。這個由渴望回家過年到害怕回家過年的轉變過程讓我想起了童年時看過的《三毛流浪記》動畫。

再次回顧了《三毛流浪記》動畫,我才發現,其實自己的歸處,自始至終都只有一個---家。

一、年輕時漂泊、流浪的“三毛之父”張樂平。

說到《三毛流浪記》,就不得不提一下創造出“三毛”這個漫畫人物的漫畫巨匠---張樂平先生了,1910年在浙江海鹽縣出生的他,是家裡三兄弟中最小的一個,按照我國北方和華東給孩子起乳名的習慣,家中的孩子通常都是按照年齡從大到小依次被叫做大毛、二毛、三毛......

這應該就是漫畫人物“三毛”的名字由來,和自己筆下的漫畫人物“三毛”一樣,“三毛之父”張樂平先生在年輕時也是在漂泊、流浪中度過的,1925年,年僅15歲的他在小學畢業以後,到了上海郊區的一家木行去當學徒,但沒做多久,他就因為在老闆捲菸用的紙上面畫畫而被趕出了木行。

再看《三毛流浪記》動畫:心若沒有歸處,去哪裡都是流浪

之後的他,憑藉著對畫畫的執著,成為了當時上海漫畫界中較有影響的一員,而在這之前,他在印刷廠當過練習生、在三友實業社當過繪圖員、在家鄉反對軍閥迎接北伐軍的宣傳隊作過畫......並在1935年,春夏之交時的上海創造出“三毛”這一漫畫人物。

1937年抗戰爆發,青年張樂平與上海一些漫畫同仁迅速成立救亡漫畫宣傳隊,1939年,救亡漫畫宣傳隊在廣西桂林兵分兩路,其中張樂平擔任了奔赴前線那一隊的隊長,

他率領著救亡漫畫宣傳隊在瀘、蘇、鄂、皖、浙、湘、桂、贛、閩、粵諸地堅持戰鬥至抗戰勝利。

是當時在中國堅持戰鬥崗位最久、輾轉各省各地最多的漫畫家。

再看《三毛流浪記》動畫:心若沒有歸處,去哪裡都是流浪

可以說,從張樂平在少年時為了諷刺軍閥曹錕賄選而創作出了平生第一張漫畫《一豕負五千元》的那一刻起,直至抗戰結束,他的美好年華都被漂泊、流浪和作畫諷刺那些亂國家秩序的內敵外患的時光所佔據了,他把自己的心交給了“國”,“國”就是他的“家”,他的歸處。

二、時代的流浪者。

  • 舊時代的流浪者。

2006年,繼《哪吒傳奇》之後,央視動畫又投資數千萬製作出了二十六集大型系列動畫《三毛流浪記》,該動畫是根據張樂平先生的漫畫作品《三毛流浪記》所改編的,裡面講述的是20世紀30~40年代三毛在上海的生活情景,三毛這一典型形象深刻表現了舊時代流浪兒童的苦難生活。

揭露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作為生活在舊時代的流浪者,三毛是不幸的;但他面對生活的態度卻是積極向上的,動畫用正義與邪惡、公正與欺詐、光明與黑暗之間的較量和鬥爭,來塑造三毛這一聰明機智、心地善良、品格高尚的中國少年兒童經典形象。

再看《三毛流浪記》動畫:心若沒有歸處,去哪裡都是流浪

展現出我國傳統美德的感人魄力,以教育現在的年輕一代。

  • 新時代的流浪者。

但對於許多看過《三毛流浪記》動畫的年輕一代來說,長大以後的我們,卻常常因為自己不盡人意的月薪、常年穩定的亞健康、以及生活上的焦慮而感到不幸,雖然在物質上與無家可歸的三毛相比,我們仍是幸福的,但在面對生活的態度上與積極向上的三毛相比,我們卻是不幸的。

與三毛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不同,現在年輕一代所身處的是一個物慾橫流、娛樂至死的時代,在人們的攀比心越來越嚴重的同時,幸福感也變得越來越少了,近年以來,甚至還出現有許多年輕人因為在外打拼所掙的錢不多、亦或者是感覺自己荒廢了一整年而不敢回家過年的情況。

再看《三毛流浪記》動畫:心若沒有歸處,去哪裡都是流浪

像這種連家都不敢回的“流浪者”,似乎變得越來越多了。

三、受“喪文化”影響的年輕人。

90後,出生於改革開放之後的年代,這個時代的中國已經逐步擺脫了過去貧窮的陰影,開始壯大發展,故而90後從小的生活水平就優於其他時代的人,尤其是在成長環境的方面,更是與眾不同,計算機的普及、網絡的發達、科技的進步,使得90後們從小就不斷地在接受新事物。

這不僅讓這一代人對社會以及個人發展產生了新奇的想法和思考,而且還讓他們經歷了應試教育、升學壓力、就業困難、經濟轉型等種種壓力,他們通過互聯網可以得知全球範圍內的動態,這讓他們在很早的時候就知道他們現在所身處的是一個風險社會,於是就有很多人將網絡當做情緒的宣洩口。

通過互聯網來釋放自己內心裡的人格,而在這些情緒和人格中大多數都是以釋放壓力的負面情緒和負面人格為主,其中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微博中走紅的“葛優躺”了,現在很多的年輕人都勇於在網上通過去轉發、去分享、去傾訴、去再創作“葛優躺”的方式,去告訴別人“我就是一個這樣的人”。

再看《三毛流浪記》動畫:心若沒有歸處,去哪裡都是流浪

事實上,他們既不是犬儒(玩世不恭的人)主義,也不是傳統意義上沒能力、沒智商的廢人。

而是一群因為在現實中再如何努力也難以打破固化的階級的絕望---發展前景太過迷茫,由於前進的道路太過曲折,且還因為洞悉到並受困於自身的無能,所以只能選擇以消極態度和逃避現實的方式來面對生活,常常會因為辜負了家人對自己的期望而選擇儘量少回家或者是不回家的人。

這便是在網絡上近幾年中比較流行的“喪文化”,現如今這種“文化”的影響力已經從網絡中開始擴張到了現實中去,而且現在的“喪文化”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僅僅只是在網上宣洩自己的負面情緒、喊喊口號來得那麼簡單了,因為在近年以來,用“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或者是“去流浪”來逃避現實生活的人變得越來越多了。

當然,在現實中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的年輕人,同樣也有不少,而且很多不願回家過年、不敢回家過年的人,最終也還是回家過年了。

再看《三毛流浪記》動畫:心若沒有歸處,去哪裡都是流浪

所以說,“喪文化”雖然是一種文化趨勢,而且其影響力也不小,但它未必會是一種大趨勢、同時也未必會影響到大部分的年輕人。

或許有人會問:“國人的家庭觀念為什麼會這麼重呀?”我認為這是因為中國人的倫理觀念是以家庭為基礎建立的緣故,正所謂“家國天下”,家事雖小,卻是“國”和“天下”的基本構成元素,畢竟無家不成國嘛。

所以張樂平先生在年輕時漂泊流浪的故事告訴我們:身為小家的我們,既是建立大家的基礎,也是“國”與“天下”的基本構成元素,因此,作為年輕一代的我們只有做到了“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才能更好地維護好“家”、“國”、“天下”的秩序。

再看《三毛流浪記》動畫:心若沒有歸處,去哪裡都是流浪

而《三毛流浪記》動畫則告訴了我們:其實你所遇到的不幸並不是因為運氣不好、老天無眼造成的,而是因為你選擇了以消極的態度去面對生活所造成的,即使是無家可歸的人,他的心都有歸處,他的歸處都可以是家,所以對於有家可歸的我們來說,如果家不是我們心中的歸處,那我們的心中又有何歸處可言呢?

如果沒有家,那“國”和“天下”豈不就不復存在了!

所以回家過年的你,有沒有從《三毛流浪記》這部寓教於樂的動畫中領悟到些什麼呢?歡迎在評論區下方留言發表你的看法。


本文由八幡出品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