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的閱讀》拆書


《如何有效的閱讀》拆書


關於本書和作者

本書是日本作家藤原和博的作品,出版於2019年5月,主要目的是要教給讀者“如何有效閱讀”,如何識別有用的內容,如何安排自己的閱讀時間,要看的東西太多不知從何入手。

核心觀點

這本書從三個方面來闡述“如何有效閱讀”:

一、閱讀的重要性;

二、3周閱讀訓練;

三、閱讀的實用意義。

以期幫助讀者解決閱讀速度慢、信息雜、無法精準吸收知識等閱讀難題,養成終身閱讀習慣,實現人生躍遷。

正文

大家好,我是blueblublb,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書叫《如何有效閱讀》。首先作者通過告訴我們閱讀的重要性來讓大家養成讀書的習慣。不閱讀,難以在社會中更好地生活。

現在這個時代,早已從千篇一律的時代過渡成了各不相同的時代,只是沒頭沒腦的努力,是沒辦法抓住共同的幸福的,那麼如何構築只屬於自己的幸福論呢?在作者看來,除了那些有宗教信仰自願捨棄自我皈依佛門的世外高人,普通人如果不讀書,可能無法決定自己要以什麼為中心生活下去,不能擁有自己的幸福論,就無法獲得幸福。

作者說跟讀書相比,互聯網的知識不可避免的淺顯,無法進行深層次的邏輯性思考。為此作者在東京大學做過調查,發現沒有讀書習慣的學生在完成老師指定課題的報告時只是對網絡上的報道進行了複製粘貼,這些報告裡基本沒有他們自己的建議,只有一點點像是建議的類似感想的東西寫在複製粘貼部分的後面;而有讀書習慣的學生,則列出了在網絡報道中提到的參考文獻,去了圖書館,通過讀這些資料,進行邏輯性思考,進一步闡述了自己的論點。所以在讀書積累知識的同時,我們會逐漸擁有自己的觀點,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從出於興趣的閱讀蛻變成開拓人生的閱讀,靠讀書來抓住自己的幸福。

作者在書中提到,從父母那兒學來生活方式和做法就可以獲得幸福的觀點,但是我們的父母大部分都是從什麼都不做就變得幸福的時代走過來的啊。所以成長最大的捷徑並不是父母前輩的言傳身教,而是有效閱讀一流的內容。

比爾·蓋茨說過:閱讀是探索自己感興趣事物的最佳途徑。作者為此做了一個分析,人生有效時長17年應該如何好好利用呢?說到這17年是怎麼算出來的。假定一天有效工作時間是8小時,一年是365天,這個人是30歲,並且還有50年的時光,那麼這個人剩下的有效時間滿打滿算便是15萬個小時,相當於17年的有效時長。17年中的體驗按照象限的分割方式大致可以分為這4類:個人性的實際體驗;個人性的通過媒體進行的體驗;組織性的通過媒體進行的體驗和組織性的實際的體驗。怎麼理解這4個象限呢?1、個人性的實際體驗,就是玩耍、工作、旅行,與各種各樣的人相遇的親身體驗;2、個人性的通過媒體進行的體驗,就是讀書和網絡;3、組織性的通過媒體進行的體驗,就是電視、報紙、大眾傳媒、廣告;4、組織性的實際的體驗,就是學校、公司、家庭中的體驗。普通人在面對組織性的通過媒體進行的體驗時,是很難對媒體和廣告所營造的氛圍進行多面性的思考,亦無法養成複眼思考的習慣;在面對組織性的實際體驗的時候呢,總會有很多的被動要素,因為學校和公司是擁有強制性的系統結構的組織,個人無論是否願意都會受到影響。所以要增加個人性的實際的體驗,要擁有擅長懷疑的技巧,但是人的一生時間有限,想要體驗所有希望做的事是不可能的,讀書就是一種通過作者體會個人性的實際體驗的工具。

在這裡作者還提出了兩個概念,一是拼圖型思考,正解是唯一的。二是樂高積木型思考,每個人都可以得出讓自己滿意的答案。當然後者正是我們所必須的。通過閱讀和作者大腦的碎片鏈接,我們的大腦將逐步得到擴張。

在作者看來在我們人生中有兩種極為重要的能力亦是通過閱讀所習得的。這兩種能力就是注意力和平衡感。注意力通過閱讀能習得這個很好理解,在有限的時間內記住一定量的知識,或是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都是鍛鍊注意力的絕佳機會;平衡感,指的是能夠把握自己和地面、家人、他人的距離感,也就是能夠把握自己和世間萬物之間的合適的距離感的能力。平衡感需要在那些活動身體的遊戲中獲得,而不是看電視和手機遊戲。10歲以前通過戶外遊戲在腦中形成對平衡感的認知是很重要的。讀書可以獲得別人親身體驗或是調查而得到的知識,幫助我們擴大世界觀,世界觀擴大了,我們可以從各種各樣的角度觀察事物和他人,可以鍛鍊我們的平衡感,還能成為個人包容力和寬容力的基礎。

作者通過在學校興辦一個新的學科社會科,來幫助孩子對以往至今的嘗試和先例進行質疑,讓孩子獲得複眼思考的能力,讓孩子們更近一步的研究關於身邊事例乃至於社會和人類的關係,找到自己的立足點建立自己的世界觀。

甚至,在面對校園霸凌問題時,世界著名的埃及考古學家伊藤先生的建議是推薦學生讀書,這樣可以讓他們登上欺負人的孩子無法登上的擂臺。伊藤正是在小時候遭受了霸凌躲進圖書館時邂逅了神秘的古埃及,才使得伊藤先生成為現在這位世界著名的埃及考古學家。

閱讀鍛鍊注意力找到平衡感,習得樂高積木型思考方式,建立自己的世界觀,獲得在社會中幸福生活的能力,有效實現人生躍遷。

以上便是作者所說的閱讀的重要性。

接下來讓我們開始本書的另一部分,也是大家都更感興趣的部分3周閱讀訓練。

在這3周的21天裡作者將告訴大傢俱體該如何有效的閱讀。

第一步,通過閱讀獲得想象力。

有研究結果表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獲取的信息總量在70%以上都是視覺獲得的。只要電視作用於視覺讓人們看到與現實相近的事物,觀眾就容易冷靜地對其產生認同感。但是越是看分辨率高的東西,人的想象力等級就會越低。因為如果什麼都能看的一清二楚的話,就沒有必要對模糊不清的部分進行想象。

而跟電視不同的熱媒體,讀書則是憑藉語言來激發想象力的媒體,激發讀者主動獲取信息。

第二步,通過閱讀修煉吸引力法則。

通過讀書、玩耍、藝術獲得的知識、技術、經驗像在水中沉澱一樣,意識高漲之後,這些東西被攪拌混合浮出水面,在腦內像迴路一樣連接起來結晶形成思考和想法之後,發揮發信機的功能,與這種電磁波產生共鳴的東西就會被吸引過來。

第三步,通過閱讀將自己的大腦與作者的大腦連接起來。

大腦碎片並不是無條件進行融合的,畢竟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的質量各不相同,所以我們應該多讀各種各樣的書,讓各種各樣的大腦碎片在你的腦中堆積,感受器的形狀也會變得多樣化,感受器構造越是複雜,就越是能鉤住各種各樣的大腦碎片,進而變得容易接納其他大腦碎片。

第四步,通過閱讀讓大腦感受器活性化。

廣泛的閱讀是為了與意想不到的發現或是奇蹟相遇。應該著眼於自己不擅長的領域、令人能夠茅塞頓開的內容或是以前從未感興趣過的東西。只有我們有目的地去創造性質不同的迴路,感受器的形狀才會變得多樣化,質量才會提高。積累以讀書為首的眾多經驗之後,大腦一定會一天比一天發達,發達的突觸,能強化大腦的功能,不常使用的突觸則會凋亡,為了不讓腦細胞凋亡,我們必須積累閱讀量進而使大腦的感受器活性化。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定會和現在有所不同。

第五步,通過閱讀獲得更多的想法和夥伴。

通過理解作者看待世界的角度和知識,讀者可以豐富對世界的看法,擁有進行多面的複眼思考的能力,就不會輕易被魚龍混雜的消息所欺騙,在做決定時,供你選擇的項目也會變多,這樣風險也會降低,所以越多讀書就越能保護自己。

與他人大腦連接之後,我們的世界觀得到了擴張,從而能與各種各樣的人進行交流,共享世界觀,當你發現自己和對方有不少共通點,並且在腦內建立了和對方的共同領域之後,對方會成為你的夥伴,隨後這塊共同領域會發展成與他人之間的共鳴和信賴,最終增加你從周圍所能獲得的信任(信任=信賴*共鳴)的總量。這將會誕生新的與大腦碎片連接的橋樑,夥伴也會越來越多。

信任的總量越高,自由度越高,一切夢想都會變得更加容易實現。因為你可以獲得更多的來自周圍的人、組織乃至於全社會的共鳴(即支持)和信賴。這樣一來,你就能遇到更多的機會,在努力實現夢想時,也能獲得更多的幫助。

第六步,通過閱讀預測未來趨勢。

作者舉了兩本書作為例子,《一網打盡:貝佐斯與亞馬遜時代》,谷歌《新數字時代:重塑人類、國家和企業的未來》,通過讀這兩本書,讀者會對亞馬遜和谷歌這兩個領先於世界的公司進行思考,隨後在腦內就會產生相應的碎片,繼而大腦中就會浮現出這兩家公司想要創造出的未來的樣子。關於未來沒有正確答案,誰都不知道未來是什麼樣子,阿倫·凱,說“預測未來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動手把它創造出來。”

第七步,閱讀純文學書籍。

如果不讀純文學,作為一個人你就無法成長,專門選擇一個作家的作品來通讀,讀著讀著就感覺自己能和哪個作家共享一個大腦。

第八步,閱讀經典名著。

作者舉了自己的例子,說自己不讀書是因為小時候校方指定的課外讀書,太沉重,自己沒辦法進入名著中的世界去。第一印象決定了之後的人生道路。

孩子們判斷書籍有趣的標準在於他們能不能將自身投射於書籍的世界中。

第九步,創造開始閱讀的契機。

作者自己的閱讀契機來自對每天打扮的跟諮詢顧問一樣的學長的好奇和嚮往。

《彼得定律》告訴我們,如果沉醉於晉升,你會越來越無能。單憑做到這樣就能晉升的邏輯一路往上怕的話,你就會變得越來越廢材。如果不能表現出創造性無能,那麼隨著職位變高你的工作能力就會越來越差,最終變成和原來的自己相差甚遠的空虛的存在。這就是團體組織和工作之間的矛盾的真相。

第十步,生命賜予我與書面對面的時間。

因為一場病,作者不得不減少應酬和社交,因此得到了大量的空閒時間,使得作者走上了完全不一樣的人生道路。讀書的樂趣在工作中是找不到的。珍惜生命賜予我與書面對面的時間。

第十一步,通過閱讀創造出自己的意見。

為了獲得批判性思考,為了消除自卑感,必須要擴大自己的見識,擴大見識是需要積累的。只要見識的積累量沒有超過一定的刻度,是沒有辦法創造出自己的意見的。如果你想要改變自己,就必須通過讀書來增長自己的見識。

第十二步,通過讀書輕鬆進入別人的話題。

作者因為說話跟不上別人的思維邏輯,要求自己每年看一百本以上的書,廣泛大量地閱讀,通過記錄下動人心絃的句子,讓作者成功地從書本的世界中獲得不少積累。

第十三步,建立未來規劃。

每個人都在某個地方有所欠缺,但是許多人不知道那個自己所欠缺的部分到底是什麼。如果在現實社會中,我們只是得過且過地活著的話,是很難注意到的。要怎麼做才能注意到那個自己所欠缺的那部分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書本之中。通過讀書,讀者的大腦和越來越多的人的大腦碎片相結合,獲得各種各樣的人的觀點。可以進行一場大型的角色扮演遊戲,通過反覆的模擬訓練,就漸漸地看到人生鳥瞰圖了。如果你只從地平面對人生進行觀察的話,就只能看到自己正在走的那一條路;與此相對,如果你能獲得人生鳥瞰圖的視野,應該還能看到在原先的路旁邊的另一條路吧。不能單單在公司或是政府機關之中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而是要參加各種各樣的團體拓寬自己的人生軌道。如果沒有人生鳥瞰圖,在組織內部稍微發生一點小事你就會被逼上絕路,無法脫離視野狹窄的危機。對於視野狹窄的人來說,如果之前一直能看到的救命稻草突然從眼前消失的話,他們有時還會產生無計可施,萬事休矣的錯覺。如果能看到鳥瞰圖,無論是改變戰略還是尋找退路都能夠有用。

人生不是把自己的後半生想象成從唯一的一座大山上下來,而是要翻山越嶺,不斷地上山下山,直到生命結束為止,我們都要不斷在腦內創造各種各樣的山。在複數的山(新的角度)上行走,能夠獲得更好的視野。

要想在人生的後半段創造出連綿不絕的山巒,就必須從人生的前半段或中間開始,提前在靠事業攀登上的主峰下創造一片原野。為了開墾那片原野,我們必須在25-55歲的30年間,在職場外的團體組織中,左二個、右二個地創造自己的立足之處。無論是誰,只要花上10000個小時差不多5-10年的時間埋頭苦幹,山也會有相應的形狀。

一邊以工作為主軸,一邊積累與工作之外的團體的交流是很重要的。在後半生,如果你想讓自己的人生大山變得更大的話,就必須要增加與外界的交流;要想讓大山的環境變得更好的話,還需要提高交流的質量。

讀書讓團體內的交流充實起來。

第十四步,量變帶來質變,突破300本書。

教育學家齊藤孝說:讀書就如沐浴在文字之中一樣,當讀書超過了一定量之後,它就會變成我們寫文章的契機。當作者讀完300本書後,腦中的語言多得要溢出來似的。接觸了世間的各種事情和現象之後,自己也總想說點什麼。隨後作者便開始試著將自己的拙見寫出來。一開始只不過是兩三行筆記,不見之後開始能寫1000字左右的雜文了。

第十五步,通過讀書實現信息處理能力和信息綜合能力的轉換。

信息綜合能力指的是要把要素組合在一起使它們產生價值的能力。是從尋求正確答案的大腦到推導出自我認同的答案的大腦的轉換。大腦的信息處理意味著大腦的運轉速度,大腦的信息綜合意味著大腦的靈活程度。能夠靈活運用自己的能力的人,都是那些思維敏捷、有很強的信息綜合能力的人。比起背下來的知識,自身的智慧發揮了更大的作用;相比在組織裡工作的人來說,運用關係網工作的人的周圍自然而然會有很多夥伴聚集起來,因此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果。

提高信息綜合能力需要以下五種能力一種技能。

第十六步,通過閱讀提高溝通能力。

交流能力是通過與和自己持有不同意見的人進行交流讓自身成長的能力。通過閱讀培養傾聽能力。無論是哪種書都要老老實實地試著接觸,拋開成見進行濫讀很重要,和他人閒聊中所必需的各個領域的基礎知識,都可以通過讀書來增加。

把意見傳達給對方和傾聽一樣重要。傾聽別人,可以讓自己的觀點得到昇華,與對方產生共鳴。乖乖聽別人說話,看著對方的眼睛,時不時點頭應和,只要對方說話時感覺輕鬆,那麼他們對我們的信任感也會增強。無論是誰,都會想要把新的信息或是珍藏在自己大腦裡的話題告訴自己信任的人,這樣我們就可以更輕易地獲得有價值的信息。

第十七步,通過閱讀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邏輯思維能力,是在對常識和前提進行懷疑的同時還要靈活地進行復眼思考的能力。在各種價值觀共存的社會中,為了共存不僅要理解對方給出的答案,還要讓對方理解我們給出的答案,為了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軌道,我們就必須要擁有自己的法則,想辦法讓自己被社會所接納,為此,對各種事物和現象進行邏輯分析的能力就很重要。

應從時刻在意自己的行動和思考是否合乎邏輯開始做起。對某一主題抱有自己的想法,通過和他人進行辯論,闡述道理並說明自己的想法,漸漸就擁有邏輯思維能力。試著以對方的邏輯思考問題,不是一味地主張自己的意見,而是接受對方所說的,並理解它,從而使自己的意見得到進化,這是鍛鍊邏輯思維能力的練習。讀書就是連續不斷地努力去理解作者邏輯的行為,只要學習作者的邏輯思維,且不斷努力編織屬於自己的觀點,就能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第十八步,通過閱讀提高模擬演練能力。

模擬演練,在腦內製作模型,在反覆試驗的同時進行類比推理的能力,要養成時刻對未來的事情進行預測之後再行動的習慣,一邊預想未來一邊採取行動。試驗就是確認被構建起來的假說和原有的理論能否運用到實際中去,或是在各種條件下對那些以現有理論難以預測的對象進行分析的過程。自然科學類的書,為我們提供了對多種事物和現象的判斷依據,並且我認為喜歡科幻或推理小說的人會把預測當成興趣愛好。

第十九步,通過閱讀提高角色扮演能力。

角色扮演能力,就是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想象他人的思維或想法的能力。角色扮演有助於我們把這個複雜的社會在腦中進行整理思考,我們就可以高效地學習社會中他人的職責或能力。因為換位思考可以讓我們的大腦和他人的大腦連接在一起。

作者在此提到了一門學科,社會科,社會科教會我們不同角色面對不同問題的思考,如果是政治家的話會如何思考,是企業的經營者會如何應對,消費者的需求是什麼,這樣可以使我們養成多樣且靈活的思考習慣。能從別人的角度觀察事物,世界觀會擴大,世界觀擴大了,思考習慣的幅度也會變大,思維會變得靈活起來。優質的非小說類文學作品或傳記可以讓我們體驗他人的人生,通過讀書獲得某些事件或歷史重要人物的想法和觀點的體驗,是最適合磨鍊角色扮演能力的教科書。

第二十步,通過閱讀提高演講能力。

表達能力,把想法分享給對方的表達技巧,把自己的大腦碎片連接到對方的腦上,讓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盡可能坦率、簡單而又正確地傳達給對方的技能。表達能力提高和想象力變得豐富是同一個道理,不加選擇地廣泛閱讀就對了。通過表達能力我們可以把信息和印象輸入腦內,運用模擬演練和角色扮演能力,設立想象力豐富的假說。為了說服與自己有著不同思考方式的人,對假說進行邏輯分析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單憑邏輯說明可能無法讓對方理解我們。無論這個想法有多麼寶貴,只要對方無法理解,它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在表達自己的意見時不僅要依靠邏輯,還要繪聲繪色,這樣才能影像對方,進而打動對方。

實用技術學科都是可以表達自身情感和想法的學科。體育是對身體素質的表達,美術是通過繪畫、雕刻、設計來表達自我,音樂是通過聲音或旋律來自我表達,生活技能課是通過料理、衣服、手工製品來表達自己腦海中的想法。首先要對他人進行想象,然後要理解那個他人是以異於自己的世界觀而生活在世上的。在表達意見時先假想對方的大腦中有一個和自己不一樣的放映室,要想表達清楚就必須要放映出對方能看得懂的影像。比如,對於腦內只有A與B的影像的人來說,一下把C告訴他,他沒法理解,在這個時候,重要的是要找到能讓對方理解C的影像的替代品。也就是說,在表達某種意見的時候,我們需要有把多種印象整合在一起表達出來的能力。碰到腦子裡只有A和B的人,如果能把A和B有關聯的要素組合在一起表達出C,對方能夠理解的概率就會變高。這個時候的重點在於,你之前接觸的大腦碎片的數量。如果接觸的他人的大腦碎片越多,相應地就能夠更加豐富地展示出自己腦內的影像組合的產物。

第二十一步,通過閱讀提高複眼思考能力。

複眼思考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維能力,不以簡單的識別模式來分析事物,而是從多角度對事物進行觀察的思考方式,洞察本質的能力。儘可能地接觸到更多的思考方式,擁有屬於自己的觀點很重要。一個意見一定會有與之相對的反論出現,應該對其進行反覆咀嚼並在此過程中讓自己的想法進化的更加完善,只有通過保持複眼思考的習慣,我們的思維才會變得厚實起來。通過和擁有多種想法的人交流,以及通過讀書獲得他人的大腦碎片,我們可以使自己的思維得到完善。

以上就是作者在書中提到的3周閱讀訓練。

在接下來的部分閱讀的實用意義中,作者重點講了不可或缺的信息綜合能力和如何培養閱讀習慣這兩件事。

有些能力,只有通過閱讀才可以獲得,這個能力在作者眼裡無疑肯定是信息綜合能力。21世紀的成熟型社會所需要的是把自身所具備的知識和技巧結合,得出讓自己能夠認同的答案的能力,這並不是指去想什麼才是正確答案,關鍵是要自己創造出能讓自己信服的答案。以靈活而又具有獨創性的想法為基礎,在成熟社會中,對想要激發自己的可能性,擁有精彩人生的人來說,必不可少。

讀書會對幼兒期的小孩子產生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對於幼兒期到小學三年級之間的孩子,沒有比讀書給他聽更好的道德教育方法了。

但是想提高信息綜合能力,光靠讀書還是不夠的。想讓信息綜合能力變成自己的東西,意想不到的邂逅是很重要的,玩遊戲就能讓我們每天都有意想不到的邂逅。信息綜合能力的基礎是由小時候玩過家家遊戲的次數來決定的。遊戲多樣而複雜,靈活多變。遊戲中的很多東西沒玩過是不會了解的,在玩遊戲的時候我們必須常常作出調整,否則就無法享受遊戲的快樂。總是想著要得出唯一正解的人是沒法好好玩遊戲的。孩子想象力的基礎是由十歲之前玩遊戲時的盡興程度決定的。松崗先生說,玩遊戲的時候一定會發生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哪怕是在遊戲開始前就盤算好的事情,一旦規則、分工、道具之中的某一個條件與我們的預想出現了偏差,就會有完全不一樣的展開。其實所有條件都會有不確定性要素。在那個場合、時間點,以我們自己可以操縱的棋子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使出上上策,考驗自我調整能力,這就是玩遊戲的樂趣所在。

那麼對於成年人要如何磨鍊信息綜合能力呢?旅行,自己安排日程、住宿、交通等所有事情。在保證自己安全的同時,通過體驗由未知和某種程度上的極限狀況所造成的意料不到的邂逅,可以磨鍊我們隨機應變的能力。因為當人類面對危險的時候,會對腦中的一切知識和經驗進行整合,試圖想出最妥善的解決方法。

孩子玩遊戲,大人去旅行,然後直面極限狀況,再加上讀書,通過這樣的經歷就可以讓信息綜合能力得到強化。

對於養成閱讀習慣這件事,首先我們應該認識到閱讀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讀書不只是讀那些別人讓你讀的書,得出所謂的正解,而應該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閱讀。閱讀時我們會感嘆,還能這樣想啊,在這樣寬容地接受書本內容的同時一邊質問自己,如果是我的話會怎麼想,一邊繼續讀下去。通過各種意見的激烈碰撞,大腦的神經突觸會變得活躍,這樣多次重複之後,我們不僅會有自己的獨特觀點,還能漸漸理解他人的不同觀點。要想進一步磨鍊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就要認識到讀書並不只是為了學習道德。要拋開好書=給予我們一些人生教訓的書的觀念。學生們不應該只是讀特定的權威人士的專題讀物,然後寫出所謂的正確的想法。應該要注意批判性思維的養成。

沒有百分百遇到好書的方法,作者主要有6種選書的模式。1、某個作家的全部的書;2、看到感興趣餓封面或書名,從中挑選;3、出版社送來的,不挑不揀的大致瀏覽一遍;4、看書評挑自己感興趣的;5、會看到平時自己不會看的書很有趣;6、嘗試去閱讀和自己尊敬的人的對話之中出現的書籍,讀完發郵件把感想告訴他。

當然,看暢銷書也是不錯的選擇。當我們手裡拿這順應時代潮流的暢銷書,思考它為什麼現在能如此暢銷的時候,就能夠讀取現代潮流中的意識碎片。

我們的意識在不斷變化,時代的背景不會只停留在某個節點上,第一次讀的時候不太能讀懂的書,也能隨著時間流逝變得能夠理解。

在閱讀成為習慣之前,強制方法也是必要的。比如學校強制孩子晨讀。教育就是傳染和感染,愛讀書的人讀書的時候表情真的是非常豐富的。哪怕在很安靜地看書,也會向周圍釋放出一股氣場,如果孩子們也感受到了這股氣場,應該或多或少能受到影響。對小孩而言最好的教材一直都是大人學習的姿態。

只是一個勁讀書,把書中的知識輸入大腦,是沒辦法養成讀書的習慣的。閱讀要有目的。不以知識輸出為前提的輸入,在中途我們就會變得懈怠,比其他的任何事情都容易令人厭煩。最後很容易變成你自以為是在讀書,實際上不過是眼睛在無意識地盯著文字看而已。沒有出口的閱讀行為很容易讓人失去讀書的意義。

讀書報作為知識輸出的手段之一,從你今年讀的所有書裡,推薦三本給別人看,這些書的魅力在哪裡。知識輸出能讓你在讀書後產生能夠把書本的內容和自己的想法結合在一起的成功體驗。你讀了一本書,哪怕在腦海中浮現出某種感情,也許這個感情剛開始也只不過是個感想,但自己的觀點可以在反覆地說和寫的過程中漸漸進化為更加堅固的東西。觀點如果不多聽幾遍,就沒辦法瞭解到其中的道理,觀點寫的越多,其中的邏輯整合性就越深刻,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說給別人聽,然後再寫出來,再說給別人聽,這樣多重複幾次,自己的想法終將結晶成為觀點。把看書時觸動心絃的句子記錄下來,把看書的感想說給別人聽,或是在網上把自己推薦的書介紹給別人,做出符合自身的“瓦板印刷品”,要用自己的話來做,你應該能在讀書中感受到更多的樂趣,變得更喜歡讀書。

最後作者通過面試的例子告訴我們遠離熱媒體,人的表情有鏡像效應,會根據面對的事物的不同而變化,看電視長大的孩子就會變得缺乏面部表情的豐富性,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想象力。

總結

廣泛地閱讀,容易與意想不到的發現或是奇蹟相遇。靠讀書積累的大量經驗,會讓你的大腦與作者的大腦碎片連接,讓我們的大腦得到擴張,越來越發達,從而得到複眼思考的能力,找到自己的立足點建立自己的世界觀,獲得人生的鳥瞰圖。

讀書還有益於提高信息綜合能力。信息綜合能力就是溝通交流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模擬演練能力,角色扮演能力,演講能力,複眼思考能力。這是如今這個社會不可或缺的能力。

在讀書,把書中知識輸入大腦的同時,還要想著把知識輸出,知識輸出能讓你在讀書後產生能夠把書本的內容和自己的想法結合在一起的成功體驗,從而獲得讀下去的動力。

所以,把握自己的人生,構築屬於自己的幸福論,讀下去,寫起來!

最後的最後用一句餘秋雨的話結束本書的閱讀。閱讀最大的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