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早該被拋棄掉的讀書“真理”

關於讀書,有一句話在我們的學生時代特別有名,那就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

意思是讀書讀得多了,書中之義就自然出現,不待講解,即明其義矣。

至少在我上學的時候,這句話在各種語文教材和歷任語文老師那裡出現了無數次。

曾經的我也對這句話深信不疑。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早該被拋棄掉的讀書“真理”

學生時代我讀了不少書,也一直信奉著那種“好讀書,不求甚解”的神奇狀態。

直到很久以後,當我回想當年看過的那些書的時候,卻沮喪地發現自己腦子裡別說主體思想,就連大概內容都沒有留下任何印跡。

唯一能說得出口的,也就只剩一句“看過”了。

或許有人會說,你把一本書真的看上一二百遍,就能夠達到了解其義的地步。

可能是吧。

可即便真是那樣,如今的生活節奏也不允許我們不厭其煩地讀上數百遍。

所以,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領悟了其中的含義就好,就不要真的那麼做了。

那麼真正適合我們的讀書方法是什麼?

四個字:有效閱讀

我小時候看過一本武俠小說,裡面描述了一個皇帝,每天都會看很長時間的書,但每天只看一小段話。大臣們看到皇帝下的聖旨,就能猜出皇帝今天看的是哪本書的哪段話。

這個例子雖然有點誇張,但它說明了有效閱讀的真諦:為我所用。

而為我所用,又分了三個境界。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早該被拋棄掉的讀書“真理”

第一個境界,知道這本書裡說的是什麼。

看完一本小說,你能概括出它的故事情節嗎?你能用自己的話複述一下嗎?如果這本書裡講的故事符合某一個主題,你能把它提煉成為自己的素材嗎?

達到這個境界,就可以不斷積累只屬於自己的素材。

第二個境界,知道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作者寫出這本書,一定是想表達一種觀點,或者一種思想。

當你讀懂作者的意圖,你在這本書所表達事物的認知上,就和作者一樣了。

換句話說,達到這個境界,你就可以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早該被拋棄掉的讀書“真理”

第三個境界,知道這本書是如何寫出來的。

或許作者要表達的觀點你早就瞭解,或許你的認知水平已經達到了作者的高度。

但作者是怎麼把它變成“書”的呢?

他是用哪種思路把這種觀點表現出來的?

在這個境界裡,提升的是思維能力,如果你能把自己的思維能力提升到一定的水平,那你的有效閱讀就差不多做到了極致,你的輸出能力也就不再是問題。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早該被拋棄掉的讀書“真理”

有人可能會說,我現在每天都忙得昏頭轉向,哪有時間去琢磨這些?

沒錯,自古以來,世上的人就分兩種,一種喜歡讀書,一種不喜歡讀書。

喜歡讀書的人原因大抵相同,不喜歡讀書的人卻因為時代不同各有各的愛好。

而這些愛好的共同點,就是都能把一些不太堅定的人的精力從讀書轉移到它們身上。

古時的人喜歡鬥雞走犬,聽曲喝茶,現代人喜歡跳舞泡吧,刷劇看影,沉迷遊戲。

隨著時代的發展,能夠誘惑人心神的外在刺激越來越多,讀書也越來越成為一個難能可貴的習慣。

因此,如何在物慾橫流的世界裡保持一顆熱愛讀書的心,也就顯得特別重要。

那麼作為現代人的我們應該怎樣讀書?我認為以下幾點可以對此有所幫助。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早該被拋棄掉的讀書“真理”

一、養成碎片化閱讀的習慣

現代人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是阻礙人讀書的一大障礙。

我們很難再找到一個安靜的適合讀書的場所,也很難再找出比較長的時間專門用來讀書。

無盡的瑣事把我們的時間分割成了許多小塊,唯有抓住這些小塊的時間,利用好這些時間,才能把讀書的愛好堅持下去。

二、通過思維導圖快速抓住一本書的主旨

除去小說之外的書籍,有很大一部分可以直接把目錄當做思維導圖的主幹。

這可以幫助我們快速找出一本書的結構。

另外,讀書有兩層境界,第一層境界是知道作者寫了什麼,第二層境界是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

要達到這兩層境界,就需要我們充分了解這本書的邏輯順序。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早該被拋棄掉的讀書“真理”

三、學會放棄

以前的我總是覺得,一本書既然看了開頭,就應該堅持讀完。實際上這種做法既浪費了時間又浪費了精力。

首先,如果確定一本書對你沒有吸引力,那就直接放棄。

其次,學會放棄一部分內容。

一本書的精華只佔百分之二十,剩餘的百分之八十都是用來表現精華內容的附庸。如果你的時間和精力沒有那麼充足,那麼不妨放棄那百分之八十。

我相信,只要掌握好讀書的方式方法,真正能夠做到學有所用,知行合一,我們的人生終將通過讀書變得更加充實和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