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系列之三:老家

好了,下面終於輪到介紹我自己了。本人出生於1990年4月28日夜11點57分。那天晚上天氣還可以,沒有暴雨,也沒有驚雷,就像無數普通夜晚一樣。

凌晨時分我順利降生,隨即被抱上一輛平板三輪車送回了家。

當這個消息從醫院傳到家中時,裡屋一箇中等身材身體健壯麵色紅潤正焦急的轉圈的老人猛地瞪大了雙眼。他面露喜色,一把掐滅手中的香菸,高聲喊道:“倒酒!倒酒!”這個剛才還沉寂地令人壓抑的房子立刻充滿了勃勃生機。

回憶系列之三:老家

雖然我的出現對於這個世界來說微不足道無關痛癢,但是從我開始呼吸的那一刻起,世界就因為我的存在而悄悄發生著一些改變。

一切都要從那座茅草屋開始說起。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家的生活狀態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顛沛流離。我們(雖然當時還沒有我)沒有自己的房子,沒有固定的住所,經常搬來搬去。據我媽說,他們那些年幾乎在這座城市的每一塊區域都居住過,對此我深感不可思議。

直到八十年代末,我們搬進了那所謂的“三合院”。

即使是已經搬離了十二年之久的現在,我依然清晰地記得那所小屋中的一切。

回憶系列之三:老家

走進三合院,出現在眼前的是那扇破舊的木門,弱不禁風地立在那裡,一腳就能踹開的樣子。透過門上模糊發黃的玻璃窗可以看到不足二十平米的外屋。水泥地面凹凸不平,有些地方甚至崩裂,露出了下面的泥土,溼氣透過地面滲透而出,混合著泥土和灰塵吸附在地板上,形成一塊塊大小不一的黑斑,像狗皮膏藥一樣,踩上去又黏又滑。被歲月侵蝕成暗黃色的牆壁上刻滿了細小的、張牙舞爪的裂痕,牆皮鼓脹而出,輕輕敲擊就會發出悶雷般的迴響。屋頂由一根巨大的橫木撐起,旁邊是數十根大腿粗細的圓木,這種純由木頭搭建而成的屋頂,現在已經很難見到。外屋的傢俱很簡單,一張沙發,一個圓桌吃飯用,一個木桌寫作業,同時是我爸維修家電的工作臺,還有一張床,藏在外屋最裡面的角落裡,我姐的。

回憶系列之三:老家

同樣隔著一扇破舊的木門,卻看不清裡屋的模樣。推門掃視,一扇還算大的窗戶,好死不死的被搭起的棚子完全擋住,陽光如果能拐兩個彎的話倒是有可能順著牆根爬進來。靠窗有臺黑白電視,配備自制天線後能收到三個臺,前提是不颳風不下雨不下霧且天氣晴朗。除此之外,就只有一張床和一個衣櫃。

搭起的棚子就不多說了,純手工設計,兼具廚房和浴室的功效,充分體現了窮苦人民無奈中衍生出的智慧。

我的記憶就在這樣一片土地上開始生根發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