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行的“天龍”,專用水雷戰隊的旗艦,舊日本“天龍”級輕巡洋艦

仔細研究舊日本海軍的裝備發展變遷史,會發現舊日本海軍的裝備受到戰爭勝負的影響很大。在中日甲午海戰和日俄戰爭結束後,在對這兩場戰爭的戰後反思中,

舊日本海軍除了堅定繼續走“大艦巨炮”的發展路線之外,也開始把“洋上魚雷戰”作為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

潛行的“天龍”,專用水雷戰隊的旗艦,舊日本“天龍”級輕巡洋艦

“吉野”號裝甲巡洋艦

早期的魚雷雖然航速較慢,但是得益於水比空氣更不容易被壓縮,所以水下爆炸的魚雷能夠比水面上爆炸的大口徑炮彈給敵人的戰艦造成更大的傷害。舊日本海軍希望在戰時,能夠由驅逐艦等中小型戰艦組成“水雷戰隊”,配合主力艦隊對敵人的主力艦進行騷擾和偷襲。

不過,隨著當時世界各國海軍戰艦排水量的逐漸擴大,各國海軍的交戰海域逐漸從近海海域轉向了遠洋海域。在這種情況下,排水量較小的驅逐艦已經無法滿足遠洋作戰的需求。

潛行的“天龍”,專用水雷戰隊的旗艦,舊日本“天龍”級輕巡洋艦

日軍“水雷戰隊”下屬的驅逐艦,排水量一般偏小

於是,舊日本海軍開始發展排水量比傳統驅逐艦更大的輕型巡洋艦,充當“水雷戰隊”的旗艦。在戰時,如果交戰海域是在近海海域,這些輕巡洋艦將指揮“水雷戰隊”下的驅逐艦共同發起攻擊。如果交戰海域是在遠洋海域,這些輕巡洋艦將會主動出擊,對敵方主力艦發起雷擊作戰。

潛行的“天龍”,專用水雷戰隊的旗艦,舊日本“天龍”級輕巡洋艦

“天龍”級首艦“天龍”號

舊日本海軍中的“天龍”級輕巡洋艦,就是舊日本海軍中第一種專門作為水雷戰隊旗艦而設計的輕巡洋艦。通過對“天龍”級輕巡洋艦誕生背景和設計特點的瞭解,能夠讓普通的軍迷朋友們對早期舊日本海軍“水雷戰隊”的組成和作戰有更加深入的瞭解。所以,本文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下舊日本海軍歷史上的第一款水雷戰隊的專用旗艦——“天龍”級輕巡洋艦。

急需領頭羊的“水雷戰隊”——“天龍”級輕巡洋艦的研製背景

在1914年下半年,舊日本海軍正式開始組建“水雷戰隊”。每支“水雷戰隊”中包含有4支驅逐艦分隊,而每支驅逐艦分隊中則下屬4艘驅逐艦,一支完整的“水雷戰隊”將擁有16艘驅逐艦,由航速較快的輕巡洋艦進行指揮,共同展開“洋上魚雷戰”。

潛行的“天龍”,專用水雷戰隊的旗艦,舊日本“天龍”級輕巡洋艦

“水雷戰隊”主要由驅逐艦發動進攻

雖然設想很美好,但是等到實際操作時,舊日本海軍卻發現了問題。那就是當時舊日本海軍的巡洋艦航速都比較低,根本無法充當航速更快的驅逐艦的旗艦。比如當時舊日本海軍裝備的“出雲”、“日進”等裝甲巡洋艦,其最高航速都在26節以下,完全無法指揮高速突襲的驅逐艦部隊。

潛行的“天龍”,專用水雷戰隊的旗艦,舊日本“天龍”級輕巡洋艦

“日進”號裝甲巡洋艦

無奈之下,舊日本海軍只好在1916年的海軍擴充計劃中,增加新型輕巡洋艦的建造計劃,而這也就是“天龍”級輕巡洋艦的研製背景。

“水雷戰隊”旗艦的開山之作——“天龍”級輕巡洋艦的艦型特點解析

在1916年,也就是日本大正五年,舊日本海軍開始正式撥款建造新款輕型巡洋艦,分別命名為“一號小型巡洋艦”和“二號小型巡洋艦”。在同年年中,這兩艘輕型巡洋艦也正式獲得了“天龍”號和“龍田”號,根據當時舊日本海軍的首艦命名規則,這兩艘輕巡洋艦都被劃分為“天龍”級輕巡洋艦。

舊日本海軍給“天龍”級輕巡洋艦定下的性能指標十分清晰,首先就是要擁有高航速,至少要能夠跟得上“水雷戰隊”中的驅逐艦。同時,為了發揮其“雷擊戰隊”旗艦的作用,“天龍”級輕巡洋艦要裝備足夠的指揮設備,並能夠容納相應的指揮人員在艦上進行長期居住。

潛行的“天龍”,專用水雷戰隊的旗艦,舊日本“天龍”級輕巡洋艦

“天龍”級的定位就是“指揮艦”

為了能夠達到穩定伴隨驅逐艦部隊機動作戰的需要,“天龍”級輕巡洋艦的最高航速至少也需要達到30節以上。而此前舊日本海軍雖然也建造了一部分裝甲巡洋艦,但是這些裝甲巡洋艦都屬於低速巡洋艦,無論是艦型設計還是動力系統,值得借鑑的地方都不多。因此,當時的舊日本海軍決定參照英國的“林仙”級輕巡洋艦和部分驅逐艦的部分設計經驗,來設計“天龍”級輕巡洋艦。

因為要在遠洋環境下指揮驅逐艦進行雷擊作戰,所以“天龍”級輕巡洋艦使用了容納空間更多的艏樓船型設計。同時,為了保證艦艏甲板不會湧上太多的海浪,“天龍”級輕巡洋艦的艦艏高出船底約10.7米,在大部分情況下,“天龍”級輕巡洋艦的艦艏幹舷高度都能保持在6.7米左右。

潛行的“天龍”,專用水雷戰隊的旗艦,舊日本“天龍”級輕巡洋艦

可以看出其艦艏的幹舷高度更高

為了提升航速,“天龍”級輕巡洋艦的長寬比達到了11.28:1的水平,作為對比,舊日本海軍此前設計的輕巡洋艦長寬比大多在10:1的水平下,在搭配其從驅逐艦上拿來的高速動力組件之後,其最高航速可以達到33節,完全能滿足舊日本海軍的使用需求。

不過,過高的長寬比也帶來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天龍”級輕巡洋艦的橫擺情況比較明顯,特別是在高速航行的時候,只要遭到一點側浪的拍擊,艦身就會非常不穩定。如果側向的風浪過大,甚至會對艦身的結構強度造成影響。

為了加強艦身的結構強度,“天龍”級輕巡洋艦使用了和“磯風”級驅逐艦上一樣的縱向龍骨設計。不過,因為增加了縱向龍骨設計,“天龍”級輕巡洋艦不得不重新考慮艦身減重的問題,全艦改用重量更輕的高張力鋼材建造。

潛行的“天龍”,專用水雷戰隊的旗艦,舊日本“天龍”級輕巡洋艦

建成不久的“天龍”號,可見其艦身很修長

為了追求高航速,“天龍”級輕巡洋艦的排水量並不大,只有3500噸左右,這就導致了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天龍”級輕巡洋艦作為“水雷戰隊”的旗艦,在率領“水雷戰隊”執行雷擊作戰時,很可能無法抵禦對方驅逐艦的火力直擊。

考慮到無論如何進行設計,“天龍”級輕巡洋艦都無法防禦敵人驅逐艦所發射的魚雷,所以舊日本海軍降低了標準,要求“天龍”級輕巡洋艦隻需要能夠防禦100毫米左右的艦炮火力打擊即可。所以,最終“天龍”級輕巡洋艦直接用雙層高張力鋼材構建了裝甲帶,兩層高張力鋼之間則完全是中空狀態。

潛行的“天龍”,專用水雷戰隊的旗艦,舊日本“天龍”級輕巡洋艦

“天龍”級裝甲帶結構圖

作為一款“水雷戰隊”的旗艦,“天龍”級輕巡洋艦另一個重要的性能點就是其艦隊指揮能力了。“天龍”級輕巡洋艦的艦橋為三層艦橋,最上層的是羅經艦橋,安裝有羅經儀、望遠鏡和測距儀,只有帆布作為遮蓋物。

中間一層是指揮艦橋,擁有海圖室和戰鬥指揮設備,在執行作戰任務時,充當戰鬥艦橋的角色。而最底部的艦橋則是通信艦橋,除了負責進行電報收發任務之外,還充當了休息室的角色,可以為非當值軍官提供休息區域

潛行的“天龍”,專用水雷戰隊的旗艦,舊日本“天龍”級輕巡洋艦

其三層艦橋非常具有辨識度

雖然是“水雷戰隊”的旗艦,不過在必要的時候,“天龍”級輕巡洋艦也需要親自承擔起雷擊作戰的任務。所以,“天龍”級輕巡洋艦上同樣安裝有魚雷發射裝置,艦上共安裝有2座六年式三聯裝533毫米重型魚雷發射裝置,分別安裝在中部三座煙囪的前後位置上。

潛行的“天龍”,專用水雷戰隊的旗艦,舊日本“天龍”級輕巡洋艦

六年式533毫米魚雷發射裝置

“天龍”級輕巡洋艦裝備的三聯裝魚雷發射裝置既可以採用電機驅動旋轉,也可以在緊急情況下采用人力進行旋轉瞄準,以26節的速度發射時,其航程可以達到15500米。不過,因為艦上沒有備用魚雷和魚雷再裝填裝置,所以“天龍”級輕巡洋艦隻能夠進行一次魚雷齊射

潛行的“天龍”,專用水雷戰隊的旗艦,舊日本“天龍”級輕巡洋艦

“天龍”級輕巡洋艦的武備佈置一覽

為了驅逐敵人的驅逐艦部隊,“天龍”級輕巡洋艦還安裝了4門三年式140毫米單管艦炮作為主炮,這種140毫米單管艦炮最大仰角僅有20度,最大射程也只有15800米,由於缺乏先進的火控設備,該款艦炮對高速航行驅逐艦的命中率並不理想。而後來的實際使用也表明了,該款艦炮更適合用來進行對陸支援。

潛行的“天龍”,專用水雷戰隊的旗艦,舊日本“天龍”級輕巡洋艦

三年式140毫米單管艦炮

比較有意思的是,因為當時各國海軍開始裝備水上飛機,出於防空作戰的需要,“天龍”級輕巡洋艦在艦艉位置上,還安裝有一門76.2毫米的高射炮。但這門高射炮同樣使用純人工操縱和瞄準,對空射擊效果也不理想。

首艦“天龍”號在1917年5月份開工,2號艦“龍田”號在同年7月份開工。兩艦的建造速度差不多,都在兩年後建成並服役。其中“天龍”艦成為第二水雷戰隊的旗艦,而“龍田”號則成為第一水雷戰隊旗艦。

潛行的“天龍”,專用水雷戰隊的旗艦,舊日本“天龍”級輕巡洋艦

建成後的“天龍”號輕巡洋艦

從整體上來看,作為舊日本海軍“水雷戰隊”旗艦的開山之作,“天龍”級輕巡洋艦的設計只能夠說是中規中矩。為了滿足高速航行的需求,其艦體設計和動力組件基本上照搬了當時舊日本海軍驅逐艦已有的成熟設計。而作為其追求高航速而大幅減重的後果,就是“天龍”級輕巡洋艦排水量只有3500噸左右,看起來更像是一艘大號的驅逐艦。

潛行的“天龍”,專用水雷戰隊的旗艦,舊日本“天龍”級輕巡洋艦

航行中的“天龍”號輕巡洋艦

如果僅從設計初衷上來看,“天龍”級輕巡洋艦基本上滿足了舊日本海軍原先的作戰需求。但是其較小的排水量導致其後續升級潛力有限,當舊日本海軍的驅逐艦性能進一步發展之後,“天龍”級輕巡洋艦就不再適合作為“水雷戰隊”的旗艦。

高速輕甲的困擾——進階無望的“天龍”級輕巡洋艦

隨著時間的逐漸推進,舊日本海軍也開始逐漸推動自己“水雷戰隊”的裝備升級,排水量更大,並且航速也更快的“峰風”級驅逐艦開始成為“水雷戰隊”中的主力驅逐艦,排水量僅有3500噸的“天龍”級輕巡洋艦,不得不逐漸把“水雷戰隊”的旗艦位置,讓位給性能更強的5500噸級輕巡洋艦。

潛行的“天龍”,專用水雷戰隊的旗艦,舊日本“天龍”級輕巡洋艦

綜合性能更強的“峰風”級驅逐艦

在被解除了“水雷戰隊”的旗艦職務之後,“天龍”號和“龍田”號開始被編入“遣外艦隊”,參與對外軍事行動。而到了1937年,隨著空中威脅的逐漸加劇,舊日本海軍決定開始嘗試加強現有軍艦的防空作戰能力。為了規避不必要的風險,舊日本海軍最終決定將當時已顯老舊的“天龍”級輕巡洋艦作為試驗對象,進行改裝嘗試。

潛行的“天龍”,專用水雷戰隊的旗艦,舊日本“天龍”級輕巡洋艦

正在執行作戰任務的“天龍”號輕巡洋艦

考慮到“天龍”級輕巡洋艦的艦體狹長且排水量偏小,因此舊日本海軍提出的兩種改裝方案也比較保守。第一種方案是用4座八九式127毫米高射炮,取代“天龍”級輕巡洋艦上已經落後的單管140毫米艦炮。第二個方案則是使用4-6座雙聯裝76.2毫米高射炮,取代老舊的140毫米單管艦炮。

潛行的“天龍”,專用水雷戰隊的旗艦,舊日本“天龍”級輕巡洋艦

上面的是127毫米炮方案,下面的是76.2毫米炮方案

雖然設想很美好,不過此時的舊日本海軍正處於全力擴張軍備時期。當時日本本土大部分造船廠都在忙著建造新艦,根本沒有物資和人力去改裝“天龍”級輕巡洋艦。因此,在經過多次討論後,直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將兩艘“天龍”級輕巡洋艦改裝為防空巡洋艦的方案,始終未能夠落地。

潛行的“天龍”,專用水雷戰隊的旗艦,舊日本“天龍”級輕巡洋艦

“天龍”號上加裝的25毫米機關炮

在太平洋戰爭正式爆發後,兩艘“天龍”級輕巡洋艦隻是簡單加裝了少量25毫米機關炮,即被編入第十八戰隊參與太平洋海戰。雖然舊日本海軍一直擔心防空能力貧弱的“天龍”級輕巡洋艦會被美軍炸沉,但實際上,“天龍”號和“龍田”號最終都折損於美軍潛艇之手。

其中“天龍”號在1942年12月16號,被美軍的“大青花魚”號擊沉,而“龍田”號則在1944年3月13號,被美軍“玉筋魚”號潛艇擊沉。

潛行的“天龍”,專用水雷戰隊的旗艦,舊日本“天龍”級輕巡洋艦

擊沉“龍田”號的美軍“玉筋魚”號潛艇

“天龍”級輕巡洋艦的根本悲劇來源於其“高速輕甲”的設計,這種設計在傳統的大海戰時代無可厚非,但是在航空兵和潛艇逐漸興起的太平洋海戰中,不僅未能成為其優點,反而成為了其致命傷。無論是“天龍”號還是“龍田”號,其薄弱的船體在被美軍潛艇發射的魚雷命中後,基本上就失去了搶救的價值

如果當時舊日本海軍能夠拿出一部分的資源,將“天龍”級輕巡洋艦改裝為防空巡洋艦,那麼兩艘“天龍”級輕巡洋艦在太平洋戰場上,還可以當做大號的防空驅逐艦來使用,多少可以降低舊日本海軍驅逐艦部隊在面對美軍航空兵攻擊時的損失。

潛行的“天龍”,專用水雷戰隊的旗艦,舊日本“天龍”級輕巡洋艦

“天龍”級輕巡洋艦總體設計只能算中規中矩

作為舊日本海軍“水雷戰隊”的第一代專設旗艦,“天龍”級輕巡洋艦雖然沒有什麼太大的敗筆,但是也沒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出彩之處。該型輕巡洋艦給舊日本海軍帶來最大的幫助,恐怕也只是讓舊日本海軍明白了自己究竟需要一款什麼樣的“水雷戰隊”旗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