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康醫療業績走下坡,資產負債率連續三年上升


恆康醫療業績走下坡,資產負債率連續三年上升

出品|鈣媒體

作者|周建波

2019年開年以來,恆康醫療債務纏身,從深陷困局,到不能跳出困局,如同在困局中游泳。二級市場卻對這家公司鍾愛有加,在一個半月的時間中,股價從最低點上漲超過70%。資本市場為何如此偏好這麼一家在泥潭裡無法翻身的公司呢?

據企查查資料顯示,恆康醫療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恆康醫療),前身是2001年9月30日註冊成立的甘肅獨一味生物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王偉,註冊資本為186523.643萬元,最大股東為闕文彬個人持股42.49%。公司涵蓋醫療服務、藥品、日化品、保健品四大板塊,員工人數超過1000人。公司於2008年3月,在深圳中小板塊市場掛牌上市,深交所股票代碼002219。

資產負債率連續三年上升

經歷了2018年盈利指標斷崖式下滑、償債能力備受質疑、董高監頻繁變動,以及前實控人甘肅前首富闕文彬遭遇債務危機後,將2019年喻為“浴火重生之年”的恆康醫療(002219.SZ)或再度面臨考驗。

在財政部監督評價局會同國家醫保局基金監管司共同隨機抽取的77家藥企檢查名單上,恆康醫療全資子公司康縣獨一味生物製藥有限公司(下稱獨一味)位列其中。

據悉,財政部決定組織部分監管局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廳(局)於6月至7月開展醫藥行業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工作,而進入名單的公司將面臨“銷售費用真實性”“成本真實性”“收入真實性”以及“銷售返點”“流程控制”等多個方面的檢查。

2019年6月4日,也就是消息傳出當日,恆康醫療股價日內跌幅一度擴大至7.52%,並最終報收於3.06元/股,全天跌幅為4.08%。截至2019年6月24日,恆康醫療3.18元/股收盤價較52周高點已下挫70%。

在對A股299家醫藥生物上市公司相關數據進行整理研究後,《投資時報》記者發現,截至2018年年底,恆康醫療1.9億元的銷售費用排在A股醫藥生物行業299家上市公司的第197位,且158.61%的銷售費用同比增長和4.96%的銷售營收比均不顯眼,但事實上該公司61.58%的銷售費用都出自於即將面臨相關部門檢查的獨一味。

恆康醫療2018年年報顯示,當期實現營收38.38億元,同比增長12.9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14.17億元,同比大幅下滑799.09%。

而上市10年來首次虧損的主要原因則包括計提7.98億元的資產減值準備、增加1.37億元至3.44億元的利息費用,以及同比增幅達158.61%的銷售費用。

對於銷售費用與營業收入變動趨勢不一致的原因及合理性,恆康醫療在對深交所《2018年年報問詢函》的回覆公告中表示,“公司認為銷售費用的變動系國家實行兩票制導致的結果,對公司銷售毛利的影響不大,銷售費用的變動是合理的”。

但從該公司2018年年報可知,獨一味當期實現營收2.57億元,同比增加0.6億元;銷售費用1.17億元,較上一年增加0.62億元,佔營收的比例為45.53%。鑑於毛利同比未發生變化,也就意味著獨一味銷售費用增速大於營收增速的同時,對母公司恆康醫療淨利潤貢獻的增量微乎其微。而該子公司銷售費用支出則是其1708.93萬元淨利潤的6.85倍。

等待“接盤俠”

2017年,恆康醫療淨利潤在多年增長之後首次下滑。2018年更是出現嚴重虧損,4月30日發佈的年報顯示,恆康醫療淨利潤虧損14.18億元,同比下降798.52%;同日發佈的西部資源年報,營收同比下降36.3%,降幅較去年收窄,但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保留意見。

債臺高築的闕文彬開始尋求外援作為接盤俠。2018年7月26日,四川恆康與隆沃文化簽署了《股份轉讓協議》及《表決權委託協議》,四川恆康通過協議轉讓的方式,將所持有西部資源24.55%的股份轉讓給隆沃文化,權益變動後,隆沃文化及其實際控制人王靖安將分別成為西部資源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

2018年11月18日,闕文彬與張玉富、於蘭軍共同簽署了《股份轉讓協議》和《投票權委託協議》。根據《股份轉讓協議》,張玉富、於蘭軍以承債方式作為受讓股份的對價,權益變動後張玉富持股份約佔總股本的29.95%;於蘭軍持股份約佔總股本的12.62%。張玉富將成恆康醫療實際控制人。

但2019年3月,兩筆股權交易先後宣告終止,恆康醫療解釋稱,張玉富、於蘭軍經過近半年時間,仍未能就債務轉移、股份過戶等具體事宜與債權人、法院等相關各方達成一致意見。一位接近恆康醫療的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接起這個大盤,不僅需要在資本方面進行考量,也要有很強的醫療運作能力。

2019年3月7日,恆康醫療發佈了一則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拍賣闕文彬股權的公告。4月8日至9日,闕文彬名下150萬股恆康醫療股票在京東司法拍賣平臺上被公開拍賣,起拍價為552萬元。拍賣平臺的信息顯示,這場拍賣僅有2人報名到場競價,最終被一位名為“付強”的自然人以564萬元價錢拍下成交。

一位長期運作醫院併購的醫療集團CEO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在民營醫療機構的收購中有很多陷阱,而且醫療屬於回報慢週期長的行業,過高的溢價收購以及前期資金承壓會給後續發展埋下很大的隱患。

從恆康醫療收購案例看,很多存在高溢價現象,在已經完成的高溢價收購中不乏業績承諾陷阱。如2013年,恆康醫療相繼收購德陽醫藥、邛崍福利醫院各100%股權,溢價率分別為313%、217%。但在兩年後,恆康醫療以7500萬元原價返售前述兩家醫院,原因是業績實現數與承諾數相距甚遠,且成長性不足。

實際上,在闕文彬因債務轉讓股權的期間,多家上市公司都在簽署股權轉讓協議。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7月31日,兩市已經有近150家公司簽署了股權轉讓協議。其中6月7月兩個月有近60家上市公司簽訂股權轉讓協議,佔比超4成,7月一個月的時間裡已有30家上市公司簽署股權轉讓協議。

現在的恆康醫療所面臨的處境,可以說是不利因素全都佔全了,而現在新進的大股東,不管是出於什麼目的,是很有可能為公司帶來價值的提升,而不太可能使公司陷入更大的麻煩。大股東的背景越模糊,留給二級市場的想象空間就越大。

��6\\\u0001�\u001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