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博士告訴你,怎樣擺脫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的魔咒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是優秀的,可畢竟“寸有所長,尺有所短。”總有一些孩子是落後的。

家長們在“怒其不爭”時,經常會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在誇獎別人的同時,也貶低了自己的孩子。

比如:

“看看你的分數,再看看某某某的分數,跟你一個班,老師都是一樣的,怎麼你就比人家少了20分?”

“你作業怎麼還沒做好,看看人家某某某早做好了,現在都出去打籃球了!”

心理學博士告訴你,怎樣擺脫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的魔咒

01

積極暗示能加強孩子的自信心

毋庸置疑,家長的出發點肯定是好的,他們希望通過這種對比,讓孩子看到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從而起到激勵的作用,進而奮發圖強,一心向上。

可是孩子們在這種被比較的過程中,感受到的只是自己不如別人,從而很容易喪失自信,沒有了對抗困難的勇氣。

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尓曾經做過一項實驗:

他在一所學校選了18個班,並對這些班上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之後,羅森塔尓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以及有關的老師,並叮囑一定要保密,不然會影響實驗的正確性。

其實這些名單中的孩子,只是隨機抽取的。

8個月之後,羅森塔尓對那18個班學生進行復試,奇蹟出現了:在名單上的孩子都有了很大的進步,而且性格也活潑開朗,很是自信。

這就是非常著名的“羅森塔尓效應”。

心理學博士告訴你,怎樣擺脫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的魔咒

為什麼在短短的時間之內,這些孩子有這麼大的變化?

因為他暗示了這些學生的老師,這些學生將來會成為“最有前途”的人。而老師們也將這種暗示傳達給了這些名單上的學生,從而增強了孩子們在學習上的自信心。

這些孩子在心理上感受到了一種積極的暗示,即使在之後的學習中遇到了困難,也會想辦法克服自己的不足,迎難而上。

心理學博士王金海曾經說過:過多關注孩子的缺點,並加以批評和指責時,實際上這些缺點也會因為被強調,而產生持續放大的效果,孩子自我認知會越來越消極。導致原本的一些優良品質也被丟掉了。

02

童文潔拿方一凡和磊兒比,導致方一凡徹底放棄學習

這兩天熱播的《小歡喜》中,期中考試過後,方一凡告訴童文潔,自己分數比以前起碼提高50分時,童文潔高興壞了,憧憬著如果每兩個月就能提高50分的話,到高考時就能達到600分了。

心理學博士告訴你,怎樣擺脫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的魔咒

幸福來得快去得也快,童文潔後來得知,提分只是因為這次的試卷難度降低了,方一凡的全區排名還是很落後。

童文潔爆發了,即使孩子們還在吃著飯,即使是在公共場合,也控制不了她憤怒的情緒。

心理學博士告訴你,怎樣擺脫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的魔咒

她拿本來就是學霸的磊兒和方一凡比,兩人的成績可謂相差巨大,這種落差造成了強烈的消極暗示,讓方一凡感到極度的沮喪,從而進一步地對學習失去信心。

心理學博士告訴你,怎樣擺脫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的魔咒

同時,也讓方一凡對他的媽媽有了強烈的不滿,讓他對他媽媽的教育方式提出質疑,隨著雙方爭吵的升級,方一凡對媽媽產生了情緒上的消極抵抗,最後激憤之下決定以後再也不學習了。

由此可以看出,家長拿自己家孩子跟別人比,不僅沒有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反而還會激化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矛盾,讓孩子產生抵抗情緒,從而選擇和家長期望相悖的方向,直至離優秀越來越遠,最後自暴自棄。

03

父母對孩子的積極暗示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據說曾經有個學校做過這麼一個嘗試:

給成績好孩子的戴紅領巾,成績差的孩子戴綠領巾,希望以此來激勵那些差的孩子,從此奮發向上。可過了一段間之後,發現那些綠領巾的孩子,絕大部分成績是越來越差,只有5%的孩子在進步。

經過調查,發現造成這極少部分孩子進步的,是因為他們的父母,每天在不停地鼓勵他們,並表示相信他們,一定會變得優秀。

心理學博士告訴你,怎樣擺脫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的魔咒

由此可見,父母對孩子的積極暗示,在孩子的進步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王金海博士說過:如果肯定孩子的優點,那孩子的自我認知也是越來越積極,他會想辦法克服自己不足的方面,讓自己的優良品質越來越多。

04

父母愛拿孩子比較的解決辦法:同理心對待

有的家長會說:“其實我也知道拿自家孩子跟別人比不好,但看到熊孩子的成績那麼差,火就上來了,控制不住自己情緒!”

那怎麼樣才能控制住這種情緒呢?

很簡單,先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不要高高凌駕於孩子之上,認為孩子是自己生的,就必須得聽自己的。

然後最重要的是:將心比心,同理心對待。

我們來想像一下:

假如你的領導經常罵你:“看看你做的方案,再看看某某某做的,你這個方案是人做的嗎?”

恐怕你立刻撂挑子不幹了,心裡說不定還罵領導:“就算我做得不好,你不能好好說麼,什麼素質?”

再比如,你老公天天罵你:“看看你家裡,整個亂七八糟沒條理,再看看某某某家裡,乾淨整潔,清清爽爽,你還跟人家是好朋友呢,咋不跟跟人家學學?”

估計你得跟她嗆:“嫌我不好,離婚,你找別人去!”

是的,我們成年人都有選擇的機會,因為“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可孩子們呢,他們沒得選,父母是他們最信任也是最依賴的人,他們無路可逃,無可奈何之下,很可能選擇走向叛逆,從而放棄自己。

心理學博士告訴你,怎樣擺脫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的魔咒

05

用縱向對比代替橫向對比

一個人真正的幸福,是找到自我成長的感覺。

所以我們最應該比較的是自己,即縱向對比,就是拿自己的現在和過去比,從自己的進步中汲取力量,讓自己變得勇敢和堅定。

如果我們總是拿自己跟別人比的話,潛意識裡,我們把自己的幸福,就建立在超越別人的基礎上。

這將變成我們痛苦的來源,因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永遠有人是我們超越不了的。

正像《小歡喜》中黃磊說的那樣:“當我們老了,回首人生的時候,所有的成功、失敗、進步、退步、歡樂、喜悅、痛苦、悲傷都得豎著看。”

心理學博士告訴你,怎樣擺脫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的魔咒

漫漫人生中,學習僅僅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要想讓孩子有個幸福的人生,最好的辦法,就是換個思路,摒棄橫向對比,選擇縱向對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