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60秒預警,一場與死神的賽跑

6月17日22時55分,四川宜賓市長寧縣(北緯28.34度,東經104.90度)發生6.0級地震,此次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震中距珙縣22公里、距長寧縣27公里、距興文縣33公里、距高縣39公里、距筠連縣43公里,距宜賓市52公里,距成都市261公里,距重慶市211公里。截至18日5時30分共記錄到2.0級及以上餘震54次。其中5.0至5.9級地震1次,4.0至4.9級地震3次,3.0至3.9級地震9次。


此次地震已造成122人受傷:長寧48人(雙河37人,長寧鎮4人,竹海鎮1人,梅硐鎮3人,硐底鎮2人,古河1人),其中危重5人,重傷16人,輕傷27人;珙縣受傷71人(其中巡場65人、2人重傷,珙泉鎮4人,底洞2人);高縣3人(沙河2人,來複1人)。

長寧被困14 人,救出13人(已死亡6人),1人正在施救,無生命危險。

地震60秒預警,一場與死神的賽跑

在此次地震中,不少當地市民拍攝的地震預警視頻在網上廣為流傳。社區“大喇叭”讀秒、電視自動彈出倒計時……這一地震預警系統讓不少民眾感到新奇,而其預警的準確性更是迅速成為網絡熱點。

地震60秒預警,一場與死神的賽跑

這一系統的研發者是四川省地震預警重點實驗室主任、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汶川地震後,他選擇歸國,專注預警系統研究。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時,33歲的王暾是美國康涅狄格大學的一名物理學博士後。浙江大學工學學士、中科院力學研究所力學博士、美國康涅狄格大學理論物理學博士……這是當時科研工作者王暾的履歷。

“作為四川人,要為家鄉做點事。”王暾說,從那刻起,自己開始搜索地震預警技術相關的信息,發現地震預警只在日本等少數國家應用。他決定回成都進行預警系統的研究,於是帶著從同學和親友那籌來的300萬元啟動資金回國。

王暾回到國內後,成都高新區也在第一時間為他提供了創業場地以及20萬元的資助。2008年6月,王暾在成都組建了研發團隊,併成立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開始著手研究地震預警技術。

地震預警打的就是時間差,為了在技術上突破,王暾帶領團隊採用全新的分佈式計算、預警倒計時等技術,在2010年底完成了地震預警系統的雛形,並把儀器部署在汶川地震餘震區進行實驗。

一年後,國內首次實現手機短信接收地震預警信息,證實該技術基本成功。又過了一年,汶川電視臺開通了國內首個電視預警功能,在地震波到來前,電視會自動跳出彈窗並開始倒計時。

地震60秒預警,一場與死神的賽跑

在國內媒體高度關注的同時,對地震預警的質疑聲也開始出現:提前幾秒、幾十秒預警有用嗎?地震預警信息發佈渠道是否受法律限制?

面對質疑,性格溫和的王暾不厭其煩地給出回答:“如果在地震波到達時提前3秒收到預警,傷亡人數可降低14%;提前10秒,傷亡人數可降低39%;如果汶川地震發生時有預警,死亡人數可能會減少2萬至3萬。”

而對於此次預警的成功,他表示高興之餘也有憂慮,“我們特別希望能促進地震預警‘最後一公里’的打通,讓更多老百姓躲避災害,減少人員傷亡。”

地震60秒預警,一場與死神的賽跑

王暾說,目前四川地震區有79個縣已經開通了電視、手機預警服務,佔了四川省地震區60%區縣,剩下的地震區還有幾十個縣還沒有開通。從全國來看,開通電視預警的也就只有四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