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視角下的曹操屯田:租稅沉重也是人間樂土,亂世中的最好選擇

“什麼?回家種田要把一半以上的收成交給官府?這個曹操真是心黑啊!”因戰亂而背井離鄉的張三(本文虛構人物)

猶豫了半天,不禁長嘆一聲:“唉,還是回家吧。”

漢末群雄並起。曹操以兗州一隅地盤最終統一北方,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大力推行屯田,奠定穩固的經濟基礎。

歷來史家對曹操屯田制的評價,肯定該項制度促進經濟恢復的同時,也詬病其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上,並課以重稅,是赤裸裸的剝削。

這樣的評價,總體上沒錯,不過評價歷史事件不一定要高高在上的審視,假如以一個普通農民——張三的視角看待曹操屯田,又會是一個怎樣的答案呢?


農民視角下的曹操屯田:租稅沉重也是人間樂土,亂世中的最好選擇

“耕者有其田”+安定的生產環境:曹操能夠滿足亂世中農民的基本要求

張三是許昌人,回想起近幾十年來的經歷,簡直不堪回首。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黃巾起義、董卓之亂、諸侯爭霸相繼而起,中原大地在戰火淪為廢墟。連年戰爭使整個社會遭遇滅頂之災,從城市到鄉村,人口大量死亡。

天下戶口減耗,十才存一。——《三國志·魏書·張繡傳》

在這一背景下,人們根本無法安心從事生產勞動。為了避難,倖存下來的人們紛紛逃亡,留下的是處處荒蕪的土地。

因為缺糧,人們在逃亡的過程中,連草根樹皮都吃得精光,在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人相食”的慘劇。


農民視角下的曹操屯田:租稅沉重也是人間樂土,亂世中的最好選擇


張三就是一名從許昌逃亡到荊州的流民。一路上,他朝不慮夕,整日在惶恐中度過。“什麼時候才能回家,過著有田種,有飯吃的太平日子啊?”

這時候,一個轉機出現了——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招募流民,在許昌一帶進行屯田。

曹操的目的,當然是恢復農業生產,這樣才有足夠的糧食支持他的統一戰爭。

但在張三看來,曹操屯田也給他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優惠,至少滿足了他看起來簡單,但在過去的十幾年裡,卻又有是遙不可及的願望:

一、安定的生產環境

漢末地方社會的動盪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流寇橫行、軍閥混戰、地方豪強趁火打劫。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出任兗州牧,有了自己的地盤。在此之前,他收編了30多萬青州黃巾軍,解決了相當大的一部分流寇問題。

之後,曹操四處出擊,相繼削平周邊割據勢力,地盤南越淮河,北跨黃河。196年,站穩腳跟的曹操,將漢獻帝迎至許昌定都,重建東漢朝廷,政治上也逐漸走上正軌。

地方上的豪強為社會毒瘤,動不動就擄掠人民物資,為害一方。對此,曹操採用懷柔加鎮壓“兩手抓”的方式,逐漸消除地方豪強勢力。

頃遭荒亂,人民流入荊州者十萬餘家。聞本土安寧,皆企望思歸,而歸者無以自業。《三國志·魏書·衛凱傳》


農民視角下的曹操屯田:租稅沉重也是人間樂土,亂世中的最好選擇


經過曹操集團的一番努力,中原一帶終於恢復了安定。逃亡在荊州的十餘萬戶流民,包括張三在內動了回鄉的念頭。

可是回家以後,連地都沒了,拿什麼養家餬口呢?幸運的是,曹操連這個問題也一併解決了。

二、每個人都可以分配到田地。

在長期的戰亂中,不論是平民還是地主豪強都四處逃亡,土地處於無主狀態,官府可以將大量土地收回作為公田,進行統一分配。

今承大亂之後,民人分散,土業無主,皆為公田。——《三國志·魏書·司馬朗傳》

在土地的分配方式上,曹操接納棗祗的建議,採取“分田制”,就是由政府確定授予每個農民的屯田數,並且有一定限額(根據一些學者的推測,基於後世的均田制和古代生產力水平,屯田客一夫一婦被授予的公田約為一百畝)。

曹操的“分田之術”,一方面限制人均耕地面積,避免廣眾薄收;另一方面強調精耕細作,務求增加收穫量。

在農作物的挑選上,也是儘量選擇比較高產的作物,其中以種植粟、麥等糧食作物為主,間或種桑、麻等經濟作物。


農民視角下的曹操屯田:租稅沉重也是人間樂土,亂世中的最好選擇

在屯田的管理制度上,曹操集團也是精心設計,保證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

首先是設置各級田官。大郡設典農中郎將,小郡設典農校尉,縣設典農都尉。

這些田官都配有一定數量的屬官,形成嚴密的軍事化組織,對屯田進行系統管理。

田官與郡縣官吏互不統屬,這樣就可以有效減少行政干預,充分發揮屯田系統的主觀能動性,全心全意進行農業生產。

另外,如果在地廣人稀的土地上,農民如果是以個人為單位進行生產勞動,是無法應對自然災害的。為了提高農民的抗災能力,政府還牽頭到處興修水利。例如在“許下屯田”,棗祗就曾引穎水灌溉田地。

通過上述一系列措施,曹操集團可謂是服務很到位了,就等著敞開大門,歡迎逃亡在外的農民回家種田。


農民視角下的曹操屯田:租稅沉重也是人間樂土,亂世中的最好選擇

在保證政府收入的同時,儘量為農民著想,促成雙贏局面

回到故鄉的土地,拿起農具在地裡揮汗如雨,想到秋收後就會擁有一部分屬於自己的糧食,此時身為一名屯田客的張三心裡無比踏實。

在自己親身經歷了一些所見所聞後,張三更是慶幸自己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

在屯田之初,曹操集團的官僚主義作風很讓人不爽,不管你願不願意,將流民強迫遷到屯田區進行生產勞動。這一的後果就是屯田客不幹了,又走上了逃亡的老路。

是時新募民屯田,民不樂,多逃亡。——《三國志·魏書·袁渙傳》

政府的急於求成可以理解,但這樣簡單粗暴的方式,失去的是人心,更何況非常影響勞動積極性,到頭來對政府是百害而無一利。

所幸曹操是一位非常善於納諫的好領導,他很快就接受了袁渙的建議改弦更張。

“夫民安土重遷,不可卒變,易以順行,難以逆動,宜順其意,樂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強。”太祖從之,百姓大悅——《三國志·魏書·袁渙傳》


農民視角下的曹操屯田:租稅沉重也是人間樂土,亂世中的最好選擇


中國農民安土重遷是天性,不可能一下子就改變。最好的辦法就是採取自願的原則,願意幹就幹,不願意幹就也不勉強。如此一來,官民兩便。

張三還發現,負責推行屯田制的田官也是盡心盡責,比如“

相土處民”。

屯田區均經過田官精心挑選,確定膏壤沃土、方便灌溉後的土地後才安插屯田客,為糧食豐產提供保障。

試想,農民在這樣的條件下耕作,付出的勞動少收穫卻相對較多,政府與農民的收入都可得到保障,這樣的好事誰不樂意呢?

相反土地貧瘠的屯田區,即使在經營一段時間後也會被放棄,政府會另擇良田安置屯田客。


農民視角下的曹操屯田:租稅沉重也是人間樂土,亂世中的最好選擇


唯一讓張三覺得有點不滿意的可能就是租稅了。

起初,政府是根據屯田客手中耕牛的數量來額定田租,相當於是定額田租

與此相配套的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重則:遇上豐年,政府不會多收,遇到水旱等災年,乾脆就免了田租。

這樣的租額方式對屯田客來說當然是大好事,但是對政府來說就面臨著收入不穩定的局面。

因此棗祗提出新的徵稅法:如果屯田客有自己的私牛,收成與政府五五分成;如果是租用公家的牛,收成與政府四六分。

這樣的稅額,說實話確實是赤裸裸的剝削了,要知道漢代的田租一般是十五稅一,有時候甚至是三十稅一。


農民視角下的曹操屯田:租稅沉重也是人間樂土,亂世中的最好選擇


但站在當時農民的角度來看,根本沒得選,或者說接受這種剝削就是最好的選擇。

一、屯田的前提是保證政府的收入,以供應軍需。否則曹操集團垮臺,農民就一夜回到解放前,重新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二、相當多的屯田客手中並無任何生產資料,地是政府的,耕牛是也是政府的,他們所擁有的僅僅是一雙手,從這個角度看,租稅高點也無可厚非,有地可種就是萬幸了。

此外,需要提及的是,漢代的田租雖然低,但其他賦役卻不見得低,比如人頭稅和各種磨人的勞役。

而張三等屯田客作為政府僱傭的農民,除了負擔田租之外,是不需要負擔其他賦役的,“蠲其正課並政戍雜役”。

何況耕種著肥沃的土地,加上田官科學的管理,農民的收成本身就不低。只要不遇到災年,即使交出一半以上的公糧,也足夠吃飽飯。如此就促成了政府與農民雙贏的局面。

五年中倉廩豐實,百姓競勸樂業。——《三國志·魏書·袁渙傳》

很明顯的事實是,如果政府的剝削讓農民實在是難以承受,曹操的屯田制還能推行下去?政府的糧倉能填得滿?百姓還會相互勸勉努力勞動嗎?


農民視角下的曹操屯田:租稅沉重也是人間樂土,亂世中的最好選擇


後記

《論語》中有一章“子路問政”,即子路問孔子該如何搞好政治。孔子是這樣回答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三者之中哪個最重要,是民眾對政府的信任。

曹操依靠屯田,達到了足食、足兵的目的,最終“摧滅群逆,克定天下”,而他最為依仗的仍是“民信之”。承擔著如此沉重的田租,民眾憑什麼信任曹操政權?

站在農民的角度來看,曹操的屯田制給了他們安身立命的機會,身處那樣的亂世,像張三這樣一無所有的農民,做一個有田耕、有飯吃的屯田客已是最佳選擇。



參考資料:陳壽《三國志》、呂思勉《秦漢史》、施光明《釋曹魏屯田制中的“分田之術”》、趙幼文《曹魏屯田制述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