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盡”這個成語一開始說的是誰?這其中有何典故?

“江郎才盡”這個成語一開始說的是誰?這其中有何典故?

文|趣味歷史學說

現在的文化教育非常普及,國家義務教育的程度也越來越高,年輕一輩中已經很難再看到文盲的存在。但是即使大家都在同一個時間段接受教育,文化水平也是有差別的。這一點不是體現在文憑上,而是在才思上。不過這一點在古代可能表現在吟詩作對上,在現代可能就是普遍表現在作文上吧。小編在上學的時候,有位女同學就特別有才,寫的散文那叫一個優美,小編就覺得她非常有才。不過有時候,有才的人突然沒有了作品,就會有人說他是“江郎才盡”。

“江郎才盡”這個成語一開始說的是誰?這其中有何典故?

什麼叫做“江郎才盡”?就是指原本很有才華的人才思減退,變得就像沒有才華了一樣。這並不是一個帶有褒義性質的成語,無論是誰被說成是“江郎才盡”都會覺得面上無光。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成語一開始說的是哪位有才的人呢?“江郎才盡”中的江郎究竟指的是誰呢?還是根本就沒有這個人,江郎就只是代稱而已?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說說這其中的典故。

“江郎才盡”這個成語一開始說的是誰?這其中有何典故?

在《南史·江淹傳》中,有一句這樣的話:

“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爾後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

非常明顯,江淹就是“江郎才盡”中的主人公。根據記載,這位江淹是南朝著名的文學家,從小聰穎好學,6歲就能吟詩作對。長大後寫出的詩歌也是受盡追捧,眾人看了無不稱讚一聲才華斐然。但是到了晚年,江淹卻幾乎沒有作品問世了,彷彿失去了才氣一樣。

“江郎才盡”這個成語一開始說的是誰?這其中有何典故?

於是就有了傳言說,江淹以前的好文章是因為一位術士送給了江淹一支筆,這也是“妙筆生花”的由來。但是江淹晚年的時候,有一次入夢,聽見那位術士對他說:“是時候將筆還給自己了”。於是江淹在胸前的口袋裡探到了一支五色筆,並且歸還。從此江淹再也沒有寫出過優美的句子,大家都說這是才華已盡。

“江郎才盡”這個成語一開始說的是誰?這其中有何典故?

不過想也知道,這種故事只是民間老百姓臆想的,並不存在真實性。事實上更大的可能是因為江淹到了晚年已經歷經三朝,封侯拜相,官務繁忙。所以就很少會去提筆作詩,而且他已經大富大貴,也無需再去作詩,關注的更多的還是自己的工作。大家如果有空可以去搜索一下江淹這個人,到時就會發現,他的介紹裡不僅會說他是南朝著名的文學家,也會說他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

“江郎才盡”這個成語一開始說的是誰?這其中有何典故?

只不過,由於他晚年的確是沒有什麼作品問世,就算提筆作詩了,也因為心思不在上面,所以也完全看不出他詩中的才氣。於是平常無事可做,閒下來只能聊天的許多古代民眾就給江淹編織了一個又一個理由。其中,“江郎才盡”的故事流傳的最為廣泛,所以就有了如今的成語“江郎才盡”。也就是說“江郎才盡”這個成語雖然一開始說的是南朝文學家兼政治家——江淹,但是事實上江淹並不是真的在晚年就沒有絲毫才華了。

“江郎才盡”這個成語一開始說的是誰?這其中有何典故?

而且有關於這個成語的典故也只是一個“傳說”,一個老百姓願意相信的夢境。說實話,“江郎才盡”這樣的成語其實很是傷人自尊,現在有很多人動不動就說這個作家江郎才盡,寫不出書。那個導演江郎才盡,拍不出電影。但是也許人家只是遇到了瓶頸,需要突破。又或者是生活上遇到了什麼事,轉移了眾心,無心創作。所以如果可以,帶有貶義性質的成語,在不清楚他人到底是什麼情況的時候,最好還是不要使用,這也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