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尽”这个成语一开始说的是谁?这其中有何典故?

“江郎才尽”这个成语一开始说的是谁?这其中有何典故?

文|趣味历史学说

现在的文化教育非常普及,国家义务教育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年轻一辈中已经很难再看到文盲的存在。但是即使大家都在同一个时间段接受教育,文化水平也是有差别的。这一点不是体现在文凭上,而是在才思上。不过这一点在古代可能表现在吟诗作对上,在现代可能就是普遍表现在作文上吧。小编在上学的时候,有位女同学就特别有才,写的散文那叫一个优美,小编就觉得她非常有才。不过有时候,有才的人突然没有了作品,就会有人说他是“江郎才尽”。

“江郎才尽”这个成语一开始说的是谁?这其中有何典故?

什么叫做“江郎才尽”?就是指原本很有才华的人才思减退,变得就像没有才华了一样。这并不是一个带有褒义性质的成语,无论是谁被说成是“江郎才尽”都会觉得面上无光。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成语一开始说的是哪位有才的人呢?“江郎才尽”中的江郎究竟指的是谁呢?还是根本就没有这个人,江郎就只是代称而已?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说说这其中的典故。

“江郎才尽”这个成语一开始说的是谁?这其中有何典故?

在《南史·江淹传》中,有一句这样的话:

“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非常明显,江淹就是“江郎才尽”中的主人公。根据记载,这位江淹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从小聪颖好学,6岁就能吟诗作对。长大后写出的诗歌也是受尽追捧,众人看了无不称赞一声才华斐然。但是到了晚年,江淹却几乎没有作品问世了,仿佛失去了才气一样。

“江郎才尽”这个成语一开始说的是谁?这其中有何典故?

于是就有了传言说,江淹以前的好文章是因为一位术士送给了江淹一支笔,这也是“妙笔生花”的由来。但是江淹晚年的时候,有一次入梦,听见那位术士对他说:“是时候将笔还给自己了”。于是江淹在胸前的口袋里探到了一支五色笔,并且归还。从此江淹再也没有写出过优美的句子,大家都说这是才华已尽。

“江郎才尽”这个成语一开始说的是谁?这其中有何典故?

不过想也知道,这种故事只是民间老百姓臆想的,并不存在真实性。事实上更大的可能是因为江淹到了晚年已经历经三朝,封侯拜相,官务繁忙。所以就很少会去提笔作诗,而且他已经大富大贵,也无需再去作诗,关注的更多的还是自己的工作。大家如果有空可以去搜索一下江淹这个人,到时就会发现,他的介绍里不仅会说他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也会说他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

“江郎才尽”这个成语一开始说的是谁?这其中有何典故?

只不过,由于他晚年的确是没有什么作品问世,就算提笔作诗了,也因为心思不在上面,所以也完全看不出他诗中的才气。于是平常无事可做,闲下来只能聊天的许多古代民众就给江淹编织了一个又一个理由。其中,“江郎才尽”的故事流传的最为广泛,所以就有了如今的成语“江郎才尽”。也就是说“江郎才尽”这个成语虽然一开始说的是南朝文学家兼政治家——江淹,但是事实上江淹并不是真的在晚年就没有丝毫才华了。

“江郎才尽”这个成语一开始说的是谁?这其中有何典故?

而且有关于这个成语的典故也只是一个“传说”,一个老百姓愿意相信的梦境。说实话,“江郎才尽”这样的成语其实很是伤人自尊,现在有很多人动不动就说这个作家江郎才尽,写不出书。那个导演江郎才尽,拍不出电影。但是也许人家只是遇到了瓶颈,需要突破。又或者是生活上遇到了什么事,转移了众心,无心创作。所以如果可以,带有贬义性质的成语,在不清楚他人到底是什么情况的时候,最好还是不要使用,这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