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悲哀的代工廠成了最軟的柿子?

4月,春暖花開,疫情初步得到控制,大部分人也迎來了期盼已久的復工通知,一切看起來都越來越好。但現實卻似乎並沒有那麼友好.......“我們快要放假了!做完今天白班,就放假了,通知已經下了。”一位印染廠的擋車工小夥子邊收拾東西邊說。

疫情下,悲哀的代工廠成了最軟的柿子?

很多人沒想到事情的轉折來得這麼快:一二月份中國疫情嚴重,作為“世界工廠”,中國企業無法生產,海外客戶緊急催單;進入三月份,中國工廠紛紛吹響復工復產的號角,國外卻開始疫情加重,原本催單的客戶紛紛推遲訂單,甚至取消訂單。剛剛從國內延遲復工復產的第一波壓力之中走出來的代工企業,又迎來了第二波壓力:訂單取消、暫停!無單可接,無單可做!隨著局勢進一步嚴峻,全員進入休假模式,並鼓勵員工主動辭職的企業越來越多。

世界的工廠,中國的代工,怎麼就這麼容易被擊垮呢?

深度爆料

利潤低到塵埃裡!中國代工60%以上的利潤給了銷售渠道商,30%歸了品牌商,而中國耗費大量資源、辛苦勞作的製造商拿到的只有區區10%。廣東東莞喬鴻鞋業生產過Hello Kitty、New Balance、Paul Frank在內眾多品牌鞋子。他們稱現在“賣一雙賺一塊錢”。像喬鴻鞋業這樣有著300多人規模的工廠,一個月必須代加工10萬雙以上的鞋,才能保持收支平衡。這種勞動密集型又利潤率極低的產業,一旦沒有訂單支撐,只能以停工放假甚至裁員的方式來解決危機。

疫情下,悲哀的代工廠成了最軟的柿子?


沒有話語權。面對上游原料供應商,工廠都得先全額付款後提貨。而在面對品牌商銷售收款時,想要贏得訂單合同就需要有較長的付款期,短的45天長的半年,工廠要墊付2至6個月的貨款,給企業流動資金的週轉帶來影響。很多工廠只能向銀行貸款上千萬才能勉強維持運營。冗長沉重的資金鍊就像給代工廠套上了一個枷鎖,不得喘息的機會,一崩就斷。

沒有自主權。代工廠僅有的利潤來源都是依靠品牌商扔過來的訂單。自己普遍沒有品牌沒有渠道,更無市場優勢,沒有了訂單就像是一個生活不能自理的植物人。平時面對產能過剩競爭激烈的業態,也要面臨接單利潤極低,不接單停工賠得更慘的尷尬局面。此時疫情導致外需疲軟,相當於直接切斷了代工廠的口糧,停工放假自然也成了他們最直接的處理方式。

疫情下,悲哀的代工廠成了最軟的柿子?

代工廠還有出頭之日嗎?

對於國內紡織企業而言,能夠叫的出名字的休閒、時尚品牌並不多。眼下更多的是拱手讓出國內市場,甘心成為優衣庫等國際品牌的代工廠,還要承擔國際產業鏈轉移帶來的風險。如果按照大部分代工企業的現狀發展下去,估計倒閉已是不遠的事實。但事實上,在給他人作嫁衣的同時,中國代工廠在生產工藝、管理水平、研發能力等方面,積累了和世界一流工廠相當的水準。只要這些高水準的代工企業將管控、研發、工業設計、生產製造等環節嫁接到自己創立的品牌中,完成代工廠走向品牌設計機構,並不無可能。

山東魯泰紡織是高檔色織面料生產商和品牌襯衫製造商,在每年2000萬件襯衫的產能裡,雖不乏有ARMANI、HUGOBOSS等國際品牌的代工業務,但魯泰卻把它最優秀的生產線留給了自己的品牌產品,生產自主品牌襯衫。目前,魯泰已積極通過天貓等電商平臺成功轉型。

對此,衛士藍高端獵頭業務副總武素菊認為,對於任何企業形態而言,核心技術都是最有發言權的。對於代工企業,抓緊時間引入專業的設計人才,搭建營銷體系,利用好疫情這個黃金宣傳期以及移動互聯網新媒體這個陣地,轉危為機,那麼疫情結束很可能就會柳暗花明。

疫火中,保命要緊,這些代工企業能否涅槃重生,你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