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和“互聯網+”,產業互聯網時代的華山論劍

“我們原來認為互聯網企業吃不透產業,在這個賽道里應該不佔優勢,但我們的研究在某些領域卻呈現了相反的結論。”

“阿里巴巴集團投資必過山海關!”最近,馬雲此語可謂振聾發聵。

“+互聯網”和“互聯網+”,產業互聯網時代的華山論劍


而橫向看一下互聯網巨頭的投資動向,不僅阿里,騰訊也加大了東北投資。6月12日,瀋陽市人民政府與騰訊簽署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聯手建設“數字瀋陽”。阿里巴巴此次因馬雲而舉世皆知的投資,則是與黑龍江省政府合作,共建“數字龍江”。

互聯網巨頭對東北投資的力度讓不少人疑惑。但諸多因素中,互聯網巨頭與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結合,最富有想象空間。從“投資不過山海關”到“投資必過山海關”,其關鍵之一就是探索和搶佔產業互聯網“高地”。

另一方面,與巨頭們從“互聯網+”方向切入產業互聯網不同,傳統制造企業也在“+互聯網”的方向上,向產業互聯網一路狂奔。

例如:美的集團。其位於南沙工業區的工廠車間裡,幾乎不見工人身影,200多臺KUKA機器人有序作業。再例如:近日長城汽車發佈消息,將全面加速“5G+AI”進程,推動互聯網行業與汽車行業的融合進入一個全新階段。

那麼,產業互聯網多年探索下來,“+互聯網”和“互聯網+”到底哪個路徑的成功率更高?就是一個極其尖銳,也極其值得總結的事情。其答案和反思,也將為下一步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提供重要借鑑。

專訪知名管理學者、穆勝企業管理諮詢事務所創始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博士後穆勝進行了解讀。


1

“互聯網+”VS“+互聯網”,誰戰勝誰?


產業互聯網浪潮已經經過了幾年實踐,可以進行一定的總結了。以您的觀察,由互聯網企業發動的“互聯網+”方向,和傳統企業發動的“+互聯網”方向,在過往幾年中哪個成功概率更大?

穆勝:我們原來認為互聯網企業吃不透產業,在這個賽道里應該不佔優勢,但我們的研究在某些領域卻呈現了相反的結論。例如:製造業一向被認為是互聯網企業極難滲透的,工業4.0最可能是由產業裡的人做出來,但我們卻發現互聯網企業做“互聯網+”的成功概率可能要大得多,而“+互聯網”則鮮有成功者。

工業4.0的好處毋庸置疑,以需定產、大規模定製,邏輯上都是沒有問題的。但做得如何?應該說是“在路上”吧。未上市公司宣稱的數據我們不太敢相信,如果真有那麼出色,早就多輪融資並上市了。我們還是看上市公司的數據吧。

我們的研究團隊在A股市場上選取了54家工業4.0概念股,分析了2013到2018年的財務數據,其中還剔除了ST的樣本。有三個結論可以關注:

第一,毛利率並未明顯提升。有23家企業實現了毛利率的增長,而30家企業的毛利潤率下降了,53家企業的毛利率複合增長率的平均值為-0.65%。

第二,庫存商品佔營業收入的比例並未明顯下降。有26家企業該比值上升,而27家企業該比值下降。這53家企業的平均比值的複合增長率為0.49%,還有小幅上升。

第三,庫存商品佔存貨的比例並未明顯下降。有25家企業該比值上升,而28家企業該比值下降,53家企業的平均比值的複合增長率為-0.96%,只能說略有下降。

“+互聯網”和“互聯網+”,產業互聯網時代的華山論劍


有鳳毛麟角的頭部企業的工業4.0改造還是卓有成效,但你還得剔除和母公司的關聯交易,還得看看他們的工業4.0是不是在全面落地(還是放出的利多消息)……總之,我們視線範圍內並沒有太多有說服力的樣本。

2

傳統制造業的“+互聯網”,絆在了哪裡?


如果表現為這樣現象的話,傳統制造業的“+互聯網”在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往往集中在哪裡?

穆勝:傳統企業在這個領域做“+互聯網”,更希望做成一種C2M(Customer to Manufacture,從顧客到生產直連),它們認為電商等渠道或平臺遲早會被打穿,親自建了很多的線上線下銷售終端,結果效果寥寥。但除了海爾這樣擁有龐大製造能力和已經建立起渠道影響力(甚至早已建立自有渠道)的企業,其他過於弱小的製造企業基因根本不在C端,根本連接不到用戶,做流量經營反而成為了其負擔,它們理想中的C2M並沒有如約而至。說到底,即使海爾這樣坐擁工業互聯網平臺COSMO Plat這樣“殺器”的企業,依然需要通過大量第三方渠道商來出貨,去渠道、去中介時機尚未成熟。C2M的個人定製只是製造業的一廂情願。

3

大型製造巨頭“+互聯網”,為何也舉步維艱?


如果不能直連用戶,為什麼大型製造企業不能更快速地迭代出工業4.0的解決方案,並向行業的中小企業賦能呢?

穆勝:就算大型製造巨頭把自己的工業4.0方案做得異常出色,是否會有外部的企業需要它們的賦能呢?

我想這些外部企業無論大小,更多還是會將原有的製造業巨頭視為對手而非賦能者吧。這些企業內心臺詞是:你說太長遠的事情我聽不懂,我就看你能不能幫我解決銷路(流量)問題。這可能是個理念的問題,但我們看到的現狀就是這樣。

對於巨頭來說,它的規模上做工業4.0是沒有問題的。但另一些規模稍小的企業,不僅要面對工業4.0龐大的前期投入,還需要明白,改造完成後的解決方案也可能只是自己一家企業的玩具。

“+互聯網”和“互聯網+”,產業互聯網時代的華山論劍


4

“互聯網+”正在大舉滲透製造業


工業4.0的另一條道路:互聯網企業“互聯網+”的方向,近年來的總體情況如何?

穆勝:互聯網企業在製造業上做“互聯網+”的方式簡單直接很多了。從ODM(採購方委託製造方)自營模式的網易嚴選、淘寶心選、京造(京東),到轉型為OBM(自有品牌生產)平臺模式。互聯網巨頭對於產業端的滲透從來沒有停止。拼多多和阿里淘寶旗下的天天特賣(由天天特價升級而來),就力圖通過條碼、RFID、攝像頭等設備對工廠進行輕量化的物聯網式改造,將工廠產能數據與網店打通,實現極致的按需定產。

當然,你可以說這種改造很幼稚,初期的拼多多還用了手機攝像頭對著生產線這樣的粗暴形式。但巨頭們的目標很清晰,它們瞄準的是那些找不到銷路的中小企業,賦能它們相對簡單,邏輯是“你有流量我就聽你的”。另外,也別低估了互聯網企業的學習速度,從小企業開始,迭代成熟的解決方案可以向更大規模的企業滲透,它們是有機會的。

5

不認可“互聯網的下半場是產業互聯網”


產業互聯網被行業認為是傳統產業通過“互聯網+”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之一。您認可“互聯網時代的下半場是產業互聯網”的觀點嗎?

穆勝:這個觀點已經被人重複過無數次了,但我並不同意。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是相對應的,是一個鏈條上的兩段,沒有誰主誰次之分。(消費互聯網是以個人為用戶,以日常生活為應用場景的應用形式,滿足消費者在互聯網中的消費需求而生的互聯網類型。BAT屬於典型的消費互聯網公司。)你只能說產業互聯網上還有很多有待開發的處女地,且格局未定,有巨大的想象空間。但事實上,消費互聯網領域在當前也有很多變數,玩法太多了,內容電商、社交電商、私域流量……就連BAT這類的企業也存在流量焦慮。而消費互聯網的變化又會引發產業互聯網的變化,兩者是分不開的。我在下半年將會出版一本名為《創造高估值:打造價值型互聯網商業模式》的新書,裡面就詳細盤點了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領域的若干變化。我的觀點是,現在千萬別說什麼“下半場”,好比20多歲的人不應該寫回憶錄。

“+互聯網”和“互聯網+”,產業互聯網時代的華山論劍


無論如何,近年來產業互聯網的“處女地”開始被大量開發。您認為正在帶來經營環境的哪些變化?對於傳統企業和互聯網企業,它們所面臨什麼樣的戰略選擇?

穆勝:產業互聯網大概分為幾類:一是交易模式,也就是B2B電商;二是服務模式,大多表現為企業級SaaS的形態(Software-as-a-Service的縮寫名稱,即通過網絡提供軟件服務);三是生產改造模式,也就是前面談到的工業4.0,或稱智能製造、互聯製造;四是S2b2C模式,也就是一個綜合的供應鏈平臺為小企業提供賦能幫助其觸達C端用戶,並完成交易的模式;五是底層生態模式,也就是騰訊和阿里做的事情。

對於傳統企業來說,這意味著互聯網正滲透到產業鏈的每一個毛孔。通俗點說,你要進貨,有B2B電商,你要發工資、辦保險,有企業級SaaS,你要生產,有工業4.0……當競爭對手實現了互聯網化,而你沒有,那麼這場戰爭的結局已經註定了。

對於互聯網企業來說,應該找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上述幾種模式中做出明確的選擇,並堅定不移地打穿打透。有的企業一會兒做工具,一會兒做平臺,一會兒做插件,一會兒做行業路由器……這是非常不明智的。我們甚至還見過有做管理工具的企業,想要連接行業上下游。

您有提到產業互聯網將對現有產業競爭格局帶來巨大沖擊,但如我們所見,這種衝擊似乎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

穆勝:的確是這樣,各個行業的產業鏈不同,實業的壁壘也比較厚,這決定了產業互聯網不會像消費互聯網一樣洗劫傳統企業。

但我們上面說到的是戰略選擇,如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所言,戰略應該建立在不變的事物上。如果我們看到終局,那麼就不難做出現在的選擇,否則就是沒有戰略眼光。其實,衝擊已經來了,有多少企業沒有通過B2B電商完成採購?又有多少企業沒有通過企業級SaaS來獲得管理在線的服務?又有多少企業不需要從線上獲得流量?很多企業覺得互聯網沒有打倒自己,但企業自己已經被“策反”了。

“+互聯網”和“互聯網+”,產業互聯網時代的華山論劍


6

B2B電商,最簡單卻最不容易


在B2B電商領域,傳統的消費互聯網領域的電商巨頭,或者BAT是不是更有優勢?

穆勝:B2B電商領域,阿里本來就是個巨頭。BATT(加上字節跳動系)的流量優勢確實很明顯,但是它們做不了太深入行業的事情。

以房地產經紀領域為例,無數巨頭都想進入這個領域,都有過無數動作,但最後還是行業平臺的天下,甚至房多多這個從行業里長出來的獨角獸已經早早達到了億級利潤。為什麼會有這個局面?房地產交易太“重”了,不是光給流量就能促成交易的。你不能繞開房地產經紀人這個小b,你得給他們各種賦能,給貨(樓盤)、給錢(金融)、給管理(管理系統、培訓等)……當然,也得給流量,但光給流量就變成了賣端口的流量販子了,也是生意,但滲透不進這個行業,觸達的商業利益量級不大。

7

商業環境中,已無傳統企業與互聯網企業之分


從資本市場上看,產業互聯網被看好嗎?現在是不是已經過了風口期了?

穆勝:所謂的風口不過是大家沒看明白之前一起撲過去而已。從B2B電商領域來看,當然,這裡面也包括由B2B電商變種而來的S2b2C(大供貨商-渠道商-顧客)項目,融資的筆數在2018年開始減少,但融資的金額卻提升迅猛。這說明,資本已經走過了廣撒網的階段,更多湧入了頭部企業的C輪、D輪。匯通達這樣的S2b2C企業,一輪就融了45億元人民幣,足見資本的信心。

“+互聯網”和“互聯網+”,產業互聯網時代的華山論劍


企業級SaaS的融資情況也相似,也是筆數減少,投資走向頭部企業的C輪、D輪。但SaaS企業的估值整體依然不高,沒有國外Salesforce(創建於1999年的一家客戶關係管理軟件服務提供商,總部設於美國舊金山)逼近千億美元估值那麼誇張。另外,還有不少產業資本湧進去,這也是一個長線投資的信號。

生產模式改造的領域,還是在起步階段,筆數和融資額都在增加,也出現了少數數億元的融資案例。當然,富士康(工業富聯)成功登陸上交所融資271億元,也是個非常強烈的風向標。

從整體來看,在產業互聯網這個賽道里,您更看好傳統企業還是互聯網企業?

穆勝:不同賽道里需要不同的基因。但我認為,現在的商業環境中,已經沒有傳統企業與互聯網企業之分,只有傳統思維與互聯網化的思維。所有產業端的企業,應該放下驕傲,正視未來,擁抱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