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後期那麼弱,為何還要為保護越南,與世界第二強國開戰?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清朝後期國力羸弱,飽受列強欺凌。然而在十九世紀80年代,當法國人武裝入侵越南的時候,清朝卻主動選擇了與法國開戰。當時英國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強國,法國則緊隨其後是公認的世界第二強國。而清朝雖然幅員遼闊,但在國家軍事實力方面還根本排不上號。那麼清朝為何在自顧不暇的前提下,卻還要為保護越南,與身為世界第二強國的法國開戰呢?

一、清朝國力觸底回升

兩次鴉片戰爭和歷時十三年的太平天國運動讓清朝這個昔日的“東方巨人”變成了“東亞病夫”。此後清朝統治階層痛定思痛,開始謀求通過變革圖強。從十九世紀60年代起,清朝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在“洋務派”的積極倡導下,清朝一方面大量引進西方的技術、武器、人才;另一方面又在國內興辦近代化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短短二十年時間,清朝在許多領域都出現了巨大進步。歷史上將這一時期稱為“同光中興”。因此,清朝為保護越南而與法國開戰,也是有一定的底氣。

清朝後期那麼弱,為何還要為保護越南,與世界第二強國開戰?


二、清朝“主戰派”態度強硬

當時,以清流領袖李鴻藻為首的“主戰派”積極呼籲要以強硬態度對抗法國在越南的軍事行動。而與之對應的則是“洋務派”主張以和為貴。不過,在戰與和的問題上,“洋務派”卻被李鴻藻等人抓住了軟肋。此前“洋務派”極力推崇“洋務運動”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清朝已建立了新式的海軍和陸軍部隊,“主戰派”認為保護越南正是驗證清朝新式部隊戰鬥力的最佳時機,且法國離越南遠隔千山萬水,大清離越南卻近在咫尺。如果在這種情況下都不敢出兵,那“洋務運動”又何意義呢。

清朝後期那麼弱,為何還要為保護越南,與世界第二強國開戰?

在“主戰派”的強烈呼籲下,清朝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后終於決定出兵援助越南,但她又再三訓令清軍不得主動向法軍出擊。可見當時清朝對這個世界第二強國還是非常忌憚的。三、越南是清朝西南的屏藩

越南是清朝最重要的藩屬國之一。雖然到了清朝晚期,大清國力已遠不如當年。但周邊的小國還是願意承認清朝“宗主國”地位的。如今法國公然入侵越南,這就相當於直接給清朝打臉,即便是出於國際聲望方面的考慮,清朝也絕不能一聲不吭,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藩屬國被其他國家侵吞。

清朝後期那麼弱,為何還要為保護越南,與世界第二強國開戰?

更重要的是,越南與清朝西南邊境相鄰,是清朝的西南屏藩。如果越南被法國侵佔,那就意味著一個世界級的強敵在自己家門口建立起殖民地,這對清朝來說顯然是十分危險的事情。唇亡齒寒的道理,中國人瞭解得比誰都深刻。

清朝後期那麼弱,為何還要為保護越南,與世界第二強國開戰?

“中法戰爭”持續了近一年半時間(1883年12月-1885年4月)。最終在雙方互有勝負的情況下,清朝與法國簽訂了《中法新約》,清朝承認越南成為法國殖民地,法國則撤走在戰爭期間進駐臺灣和澎湖列島的軍隊,兩國都無需向對方支付戰爭賠款。

清朝後期那麼弱,為何還要為保護越南,與世界第二強國開戰?

從表面上來看,清朝似乎輸了面子,也丟了裡子。但事實上,法國作為當時的世界第二強國,與軍事實力不入流的清朝打成了幾乎平手的結局,國際威望大大降低,時任法國總理的茹費理也因此被趕下了臺。而清朝雖然失去了對越南的宗主權,但其在戰爭中的表現卻讓世界各國刮目相看,從這一點來說,清朝也並不算太吃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