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的滅亡,從與八國聯軍之戰結局就能看出

八國聯軍侵華,為什麼清朝會輸掉這場戰爭呢?是因為武器落後嗎?,很多人都應該會這麼認為,認為清軍是拿著刀棍去跟八國聯軍的槍炮抗衡的局面。但是實際上情況並不是這樣的,大家想一想,在明朝的時候中國已經有火槍了,過了2百多年,清朝的武器還只是冷兵器嗎?其實當時的清政府經過了洋務運動之後,還是取得了一定的現代化成果。當時清朝軍工廠仿製的毛瑟槍、炸藥等武器都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雖然可能比不上八國聯軍的裝備,但是也不會相差太遠,再加上清軍在人數上佔優勢又是本土作戰。所以正常情況來說,八國聯軍在清軍面前根本不足為患。但是偏偏是不正常的情況,清政府輸的一敗塗地。清政府為什麼會輸掉這場戰爭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的幾個原因:

一,清軍士兵戰鬥力低下

當時的清軍士兵雖然有著先進的武器,但是士兵本身卻是沒什麼戰鬥力。戰鬥力低下到什麼程度呢?當時的清軍士兵已經到了連騎馬都困難的地步,甚至於連槍都拿不動了。這一切都是當時西方國家輸入中國的鴉片導致的,也就是毒品,當時清軍士兵吸食鴉片已經到了一個可怕的地步,所以之前才會有林則徐虎門銷煙。


大清朝的滅亡,從與八國聯軍之戰結局就能看出


二,清軍潰散根本無心打仗

首先士兵不想打仗,畢竟誰不想好好活著,能苟且偷生就苟且偷生,但是他們沒想到,國之不存,何以為家。當官的也不想打仗,畢竟誰也不想削弱自己的實力,清朝後期基本上是一個擁兵自重的時代,誰擁有軍隊多,誰在朝廷上就有絕對的話語權,但是他們沒想到在十一年後,他們的歷史將會徹底的被辛亥革命終結。


大清朝的滅亡,從與八國聯軍之戰結局就能看出


三,清朝皇室權力被削弱 出現東南互保


東南互保,或作東南自保,指清末八國聯軍時大清東南各行省督撫不理會朝廷命令,不與列強宣戰,避免與大清一起陷入戰爭局面。

慈禧太后向八國宣戰後,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等人,即和外國達成和平協議,他們在東南各省違抗“支持義和團”的命令。他們的理由是清廷的宣戰詔書,是義和團“矯詔”,脅持朝廷所下的“亂命”。


其實,太平天國後,兩江、閩浙等地區已非皇室勢力所及,實為湘軍、淮軍系統把持。


庚子拳亂髮生後,在清廷尚未向各國宣戰時,兩江總督劉坤一(湘軍江忠源舊將)、湖廣總督張之洞(與湘軍、淮軍關係俱佳)、兩廣總督李鴻章(淮軍領導人)、鐵路大臣盛宣懷(父親盛康是湘軍胡林翼的軍需官,盛宣懷自己與李鴻章關係甚佳)、山東巡撫袁世凱(淮軍吳長慶舊部)、閩浙總督許應騤(族叔許祥光曾與湘軍江忠源一起鎮壓太平天國)等即商議如何保存東南的穩定,避免列強有藉口入侵;同時密議盤算倘若北京失守而光緒帝、慈禧太后不測,當改建共和,由李鴻章作大總統支撐局面。

1900年6月21日,清廷以光緒帝名義,向英、美、法、德、意、日、俄、奧八國同時宣戰。


當時宣戰詔書下至各地方時,鐵路大臣盛宣懷下令各地電信局將清廷召集義和團民及宣戰詔書扣押,只給各地督撫觀看,並且電告各地督撫,不要服從此命令。張謇、趙鳳昌等人分別勸告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倡議抗命,李鴻章覆電朝廷:“此亂命也,粵不奉詔,此一電報也鼓勵了東南各省督撫。時局日益糜爛,湖廣總督張之洞隨後提出“李鴻章大總統”方案:一旦北京不保,就共同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總統”以主持大局,李鴻章幕僚劉學詢並去信孫中山謂:“傅相因北方拳亂,欲以粵省獨立,思得足下為助,請速來粵協同進行。”


東南互保,是清末各地官方實力派人物首次公然聚眾反抗朝廷,此事件雖使河北、山西以外的地區得以免於義和團運動及八國聯軍戰亂的波及,但同時此事也使得清廷威信掃地:東南眾大臣抵制的慈禧太后,事後不但不敢處罰他們,甚至還表揚他們“度勢量力,不欲輕構外釁,誠老成謀國之道”,太后與皇室的虛弱乏力表露無遺;而各省亦因八國聯軍入侵而自覺需有自衛的武力需要,因此清廷治下各省及各實力人物由此開始軍閥化(典型例子即為淮軍發展而來的袁世凱系北洋軍閥諸部及原清朝廣西綠營及巡防營發展而來的舊桂系陸榮廷部),至辛亥革命時,各省外籍主官均被驅逐,即為此軍閥化過程的結束,並由此展開民國軍閥時代的序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