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定古錢幣的基本知識及如何教你如何辨別真偽

一、鑑定古錢幣有什麼基本依據?

鑑定錢幣的基本依據是古錢的時代特徵和個別特徵。各個時代的古錢,都有自己的特徵。

先秦時期貨幣主要有三大體系,即:布幣、刀幣和環錢。有些空首布特別粗大,身 長連首有五寸,身寬三寸以上的,而且納柄的空心一直通到布身的腹部,肩圓底平,兩 面都沒有文字,同農具的鏟最接近。這種古幣不會是西周以後的東西。戰國時期布幣在 形制上發生了變革,由空首變為平首,由大變小;布幣的澆口在首端,澆口邊緣因有澆鑄時擠出範外的多銅,呈自然狀態,偽造者卻將偽幣澆口打磨而暴露其幣之偽造。大部 分得刀幣、布幣無論在形制方面或文字方面,都是自由奔放。當時鑄錢是用泥範,每範 只鑄一次,所以就是同一地方的錢幣,上面的文字沒有兩枚是同樣的。這種錢幣上的文 字書法流暢,其筆劃是一刀而成,絕不改動,偽造者偽造這些錢幣時字劃都顯得呆滯, 全沒有戰國錢幣文字的特點。

西漢的銅錢有八種。漢初半兩,身小肉厚,文字極不規則,有時甚至高挺;八銖半 兩比較大樣而肉薄,文字也扁平;三銖錢只用了四、五年,數量不多;五銖錢種類多。 目前所見的偽品幾乎都是半兩、五銖中的特殊品。偽造者一般採用真幣改刻的辦法,也 有用翻砂手段偽造的。三銖錢則由五銖錢改刻而成,應小心辨認。

莽錢中金錯刀製作精美,大泉幣直徑一寸二分,重二十銖。鍥刀和錯刀幣都是兩寸 長,錯刀有“一刀平五千”五個字。其中“一刀”是用黃金錯成的,所以成為金錯刀。 當時幣上錢文是垂針篆為主,文字的書法也屬上乘,偽品有的粗糙,有的雖精細,但文 字缺乏生動感,顯得呆板,細辨終能識別。

魏晉時錢幣種類多,但偽品也多。這是錢幣以銅錢為主,鐵錢也曾普遍通行。出現 了國號錢、年號錢及吉語錢,如“豐貨錢”,改錢徑約三釐米,篆書,為後趙石勤所造 。“漢興”有兩種,上漢下興,隸書,稱為“直漢書”;另一種是右漢左興,篆書,稱 為“橫漢書”,“橫漢書”少見。“漢興”、“永光”、“景和”的直徑在1.5釐米和1.7釐米之間,“涼造新泉”、“天清豐樂”的直徑在2.0至2.2釐米之間,“太夏真興”的 直徑在2.2至2.3釐米之間,與此不符者基本上是偽錢。因此我們一定要仔細瞭解個時期 鑄幣歷史,掌握各代錢幣特徵才能進行有效的鑑別。


鑑定古錢幣的基本知識及如何教你如何辨別真偽

二、什麼是古錢的錢文與形制?

錢文即鑄在錢面上的文字。錢文自上、右、下、左而讀的,叫做回讀或旋讀,錢文 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來讀,叫直讀或順讀。錢文的書體有篆、隸、真、草、行、瘦金和 宋體等,即使是同一字體,手法也是變化多端的。

形制即是古錢的鑄造工藝、幣材、造型結構。各個時代的錢幣,都有其特徵,出於 需要也要規定出同前朝錢幣的差異。比如方孔圓錢有的有廓,有的就沒有廓;有的穿孔 大,有的穿孔小;錢文有的直讀,有的旋讀。因而各個時代的錢幣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 風格,在鑑定古錢真偽時這種方法也是很科學的。象齊的刀布為了使錢文不易磨損,就 把幣的輪廓鑄得較高,背中間有一高點,如果沒有這些特徵,那麼就應判斷是偽品。即 使是同一幣制的刀幣,由於時間的先後關係也有變化。這就需要錢幣愛好者熟記常在錢 文中出現的字及時代特徵,以免上偽幣之當。

三、什麼是雕母?怎樣判斷其真偽?

雕母又叫祖錢。用銅塊或錫、鉛塊直接雕刻成錢模,鑄錢時用祖錢做模,翻鑄母錢 。這些母錢頒發到各地,各地則用母錢制範鑄幣。

祖錢的雕制是很精良的,目前所見雕母都是金黃色的銅質,是質地優良的銅材。銅 雕母的錢文很精美,字口深峻。雕母錢不見刀痕跡象,,比同版流通的錢稍大些、厚重些。

雕母錢被製成錢模後取走,工匠用融化了的銅液澆鑄在錢模上,待鑄幣冷卻後開模 ,取出鑄幣加工打磨光潔即成。

宋、元、明、清時期,冶金技術和採礦技術的發展,帶動了鑄幣業的發展。明清時 期黃銅鑄幣盛行起來。黃銅是銅鋅合金。以前鑑定錢幣含銅量的多少,就將幣擲於地上 ,聽聲斷其成色,成色高的銅幣,擲於地上有金聲。除黃銅外,還有白銅錢,這是銅錫 合金中錫的比例大的緣故,也有一種白銅錢是鎳銅。

雕母錢體積比母錢和流通錢大,母錢又比流通錢稍大,銅質也較好。只是因為母錢 是由祖錢翻砂鑄成的,所以錢的外緣輪廓、字口都沒有雕母深峻,各方面都比雕母遜些 。

母錢除了銅質的外,也還有鐵質的.鐵材料翻砂制的鐵母錢比同級的銅錢要大些、厚重些。

古錢幣愛好者應當把鐵母和鐵範銅錢區別開來,鐵母錢是為鑄造鐵錢翻砂製成的母 錢,再由母錢鑄成流通錢,它和銅幣實際上只是鑄幣材料的不同。而鐵範銅錢,是在大 批鑄鐵錢之前,現將融化的銅液注入,以檢查錢模的效果,因而這些銅錢稱為試鑄品, 這是與鐵錢形制完全相同的銅錢。這種錢流傳極少。

不論是打造鑄幣還是範疇,都是一種手工業的生產方式,由此造成錢幣品質的良莠 不齊和鑄造費的高昂。中國曆代的銅錢,在形式上常有錯範和流銅等現象,使錢幣不整 齊美觀,在重量和成色上也是千差萬別的,就是同一爐所鑄的錢,重量也不一定相同, 在成色上更是難以辨別。中國鑄幣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清時採用了機器鑄幣,新鑄銅元 制幣整齊精巧,大受人民歡迎,而政府也獲大利。

鑑定古錢幣的基本知識及如何教你如何辨別真偽

四、什麼是生坑品、熟坑品?它們如何鑑別?

古錢帶有出土鏽色稱生坑,所以出土不久稱新生坑;出土時間較久,尚帶鏽片殘跡 稱老生坑,或稱熟坑。

生坑品也有偽品,那時後代人偽造前代的古錢,我們鑑別生坑錢的真偽主要是觀察 錢幣的文字、鏽色。因為錢幣上的字多為著名書法家所寫,而偽造者學些的字有其形而 無其神,有時文字與錢幣形制也不同,雖然銅鏽是真的,錢幣也是假的。

銅也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金屬,在常溫、常溼的情況下也不容易生鏽。入土後的錢幣 經過幾十百把年甚至上千年,錢幣的表面便起了化學變化,生成了銅鏽,這種銅鏽是不 會脫落的。一些偽品的鏽是經過特殊處理過裝飾而成的,雖很逼真,但在沸水中浸泡後,鏽就會脫落。

五、什麼是古錢的面、背、幕、穿、廓、肉?

古錢的正面稱為面,一般鑄有文字,叫做面文或者錢文。面有豎線稱豎文,橫線稱 橫文。錢的背面簡稱背,背有文字稱背文,如果既沒有文字又沒有紋飾的,就叫光背, 一般錢背稱幕。

錢的方孔或者圓孔叫做穿,也可叫做好、函。穿孔大的叫做廣穿,小的稱為狹穿,又 有花穿。穿外的錢體叫做肉。肉的外緣叫做邊,或者叫做廓;內緣形成邊框的叫做內廓 ,或稱做好廓、函廓;內廓細的叫細廓,非常細的就叫做瘦廓。漢代以前圓錢背無內外 廓,我們稱它平背,從漢武帝鑄五銖錢開始,錢幣就有了內外廓。外廓雙重叫做重輪或重廓;內廓雙重就叫做重孔或重穿。內廓比外廓低些,我們就成為陰廓。

六、什麼是記號錢、蟻鼻錢與鬼臉錢?

記號錢,就是面、背部有特殊記號的錢幣。比如錢面錢背有星紋、月紋等等。象乾 元重寶,有瑞雀紋的價值990元。宋鹹淳元寶,有小平和折二兩種,背文從元字到八字, 這表示鑄幣的年代,八年的鹹淳錢是宋最後一次鑄幣,九年、十年大概都沒有鑄幣,以 後的前幼帝、端宗和後幼帝也沒有鑄幣。

朱元璋早期鑄造多種大中通寶錢,即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當五、當十, 並在 各省分設寶泉局鼓鑄,這次鑄的錢,背面有各省的局名,計有北平、豫、濟、京、浙、福、 鄂、廣、桂等,小錢背面多隻有局名。凡發現當三以上的大錢背文有北平、鄂、京、桂 等字樣的古幣,就要留神鑑別,真幣每枚價值千元以上,皆屬珍品。

世俗所稱的蟻鼻錢,是銅貝的高級形態。 錢幣學家認為蟻鼻錢是楚國的貨幣,因為 大多出土於南方,而且文字是陰文,和中原的貨幣不同。蟻鼻錢的形狀是正面凸起,背 面平。按照錢上的文字可以分為許多種。最普通的是所謂鬼臉錢,因為錢身為橢圓形, 而且上面有的陰文,看起來的確象人的臉。其次是各六朱,因為上面的文字好像是各六朱三字的連寫,同時又象一隻螞蟻,加上鬼臉上的高鼻子,於是就有了蟻鼻錢這個名稱 。這兩種錢最多見。其餘幾種蟻鼻錢,即銅貝銘文作“全”字者,均很少見。解放後在 湖北、湖南、安徽、江蘇、魯南都不斷髮現蟻鼻錢。普通鼻錢傳世較多,幾乎沒有偽品 ,但出土少的“全”字幣,就應留神有否做偽痕跡。



鑑定古錢幣的基本知識及如何教你如何辨別真偽

七、通寶、元寶、重寶的區別?

通寶是中國自唐至清末銅幣的一種名稱,唐高祖武德四年,鑄造開元通寶。開元意 思為開創新紀元,以後歷代沿用,並常在“通寶”二字前冠以年號、朝代或國名。從唐 朝起,錢就不再以重量為名稱了,而改稱寶。如“大唐通寶",“唐國通寶”、“太平通 寶”、“永樂通寶”、“康熙通寶”等等。貨幣稱寶是有其社會意義的,這就是貨幣的威力增大了。

專家總結了歷代錢幣中錢文稱為通寶的有“宋元、太平、天禧、皇宋、至和、嘉佑 、治平、熙寧、元豐、元佑、元符、建國、聖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靖康”等等。

“元寶”這一名稱最早是用於唐肅宗時史思明在洛陽鑄的"得壹元寶"和“順天元寶 ”。順天元寶是由得壹元寶改制的。這兩種錢可以說是一種佔領貨幣。

大曆年間曾鑄有大曆元寶,製作不精。當時錢價很低,銅價卻很高。因此官鑄也不 精良。以後還有天福元寶、淳化元寶、聖宋元寶、宣和元寶、靖康元寶等。

“重寶” 也是銅幣的一種名稱,這一名稱最早是用於唐乾元元年鑄的“乾元重寶” 。乾元錢法定有兩種:一種是乾元重寶當十錢;另一種是當五十的乾元重寶,這種錢的 背面的外廓是雙圈,所以稱為重輪乾元錢。乾元重寶流傳下來的很多,特別是小平錢, 僅次於開元錢。朝鮮曾鑄造乾元重寶,背面有“東國”二字,這是朝鮮最早的錢幣。乾元錢有光背,有背面穿下俯或飛鳥或雲朵,也有云朵在穿上的。以後有南漢“錢亨重寶”,北宋“慶曆重寶”,“崇寧重寶”,清“咸豐重寶”、“光緒重寶”等等。

一、常見作偽方法

既然有人搜求收藏,不可避免的就有人作偽,以從中獲利,這種作偽大概在清代乾隆年間就有了,歷代的收藏熱時期都同時也是作偽盛行的時期,清代、民國、到現代的1990年代至今。三個收藏熱,作偽盛行,作偽技術也花樣翻新,讓人防不勝防。主要有下列幾種。

1、翻鑄法。此種方法以真錢中形制較厚大、質精的原品為模製範偽造。為求逼真,多用殘破和價值低廉的古代銅錢或銅鏡,因此翻鑄銅質與古錢真錢相同。由於熱漲冷縮緣故,所鑄偽錢較原錢為小。此種偽錢是最為常見的,有的幾可亂真。一般從鑄造砂眼、鏽質、大小、筆畫的粗細、變形等鑑別。

2、改刻法。選擇舊銅錢較厚的的磨去原有文字,改刻另一種稀見品來偽造。此種偽造品為數不少。如五銖改刻為太清豐樂,小貨泉改刻為永光景和等。還有選擇錢文模糊的添刻文字或星月,如改刻半兩為兩兩或半半,改刻五銖為五五或銖銖。很多偽造的珍品錢幣就是用這種方法,有的鑑別極難。一般需要藉助放大鏡,仔細觀察有無刻痕。

3、粘合拼接法。此種方法多用於連泉、合背、同文錢等。將要改掉的部分磨刻掉,從別的錢上將需要的部分磨刻下來,粘貼拼合在一起,即成連泉、同文錢;或找兩個形制相同的錢磨去二個錢的背,拼合成合背錢。這種偽錢一般可聽其聲音鑑別,將錢擲地,真錢聲音清脆渾然一體,沒有殘破感,如聲音沉悶,須警惕。

4、鏽的偽作。出土古錢歷經百年地下腐蝕,有的滿身翠綠、有的紅、綠、黃、白,斑斑駁駁,稱為“生坑鏽”。傳世的古錢由於長久玩賞,油汗入表,錢體呈黃褐或褐色,稱“傳世古”。作偽者為取得“生坑”、“傳世古”的表面效果,便在偽錢色澤上作舊。常見的方法如下:

偽造綠色。出土的古錢中綠鏽最為常見,偽錢中也以偽造綠鏽為主,偽造綠鏽的方法有幾種:

(1)將偽造的錢埋入土中,經過二三年後取出來,就有滿身綠鏽了。

(2)將偽造的錢幣浸以鹽酸或醋酸,再埋入土中,經過一年半載後取出來,就有滿身綠鏽了;以上兩種方法生成的鏽鬆散,不入骨,鏽色浮,易脫落。

(3)用膠水或松香調以綠色粉末,塗在偽錢上,便成為一種類似硬綠的鏽;這種錢用開水煮,鏽會脫落,松香也有較大氣味。

(4)用綠色瓷漆塗在偽錢上,經過一年半載,瓷漆乾燥堅硬,頗似硬綠繡;現在多用樹脂,效果更好,鑑別時可用刀或針試一下硬度,樹脂硬度小,也不會崩鏽。

(5)用真錢的鏽粘在偽錢上,這樣看上去更加逼真;鑑別時注意觀察鏽和錢幣的粘接處,或某些過度部分,會發現不自然。

(6)將錢浸在醋中,加入硫酸銅,便能腐蝕生出綠鏽。這種鏽一般低仿錢用,高效。但鏽色浮,易鑑別。

偽造紅鏽方法。出土的古錢也有生紅鏽的,偽造紅鏽的方法有:

(1)將造成的偽錢用火燒煅使透,浸入冷水,便帶紅色的鏽;再浸以鹽酸或醋酸,埋入土中,經過一年半載取出來,便有紅綠鏽色,頗似出土古錢了;但此種方法只能用於水紅銅的錢,明對清黃銅錢,雖經火煅也不能生成紅色。

(2)用膠水或松香調以鏽紅色粉末,塗在偽錢上面,偽造紅鏽;缺點及鑑別同偽造綠鏽。

(3)用紅色瓷漆與綠色瓷漆調塗偽錢上面也能造成紅綠鏽。缺點及鑑別同偽造綠鏽。偽造古錢時紅鏽不能孤立存在,一定要配合綠鏽、藍鏽或傳世古。

偽造傳世古法。流傳數代沒有入土的古錢,錢面往往呈黑褐色,稱為傳世古。作偽者偽造這種包漿的方法通常有下述兩種;

(1)將偽錢用火煅燒,取出後使冷,錢的表面上便發生黑色,再放衣帶裹之,經過一年半載,色澤光潤,便與真錢相似;

(2)將偽錢用稀鹽酸或稀硫酸浸泡,取出便現黑色,再隨身攜帶把玩一年半載,色澤漸發光潤,與傳世古錢相同。

鑑定古錢幣的基本知識及如何教你如何辨別真偽



二、古錢的真偽鑑定

第一,要掌握不同朝代錢幣的時代特徵。古錢都反映有鑄造錢幣的時代特徵,如鑄造工藝、文字風格等,同時古錢還有它的個別特徵。古錢的特徵包括錢文和形制兩方面,錢文是鑄在古錢上的文字,形制指古錢的結構、工藝和成分。掌握這些特徵可以迅速判斷年代、種類,並根據這些特徵區別真錢和偽錢。

第二,用科學方法辨別偽錢的偽鏽、偽色。在古錢幣鑑定中,分辨銅鏽、銅色的真假是相當重要的方法,因為有些偽幣單從文字形制很難絕對斷定真偽,而鑑定鏽色方法簡便,也不會破壞錢幣本身。

第三,熟悉偽錢的製作工藝和特徵。不同的偽錢具有不同的工藝特徵,熟悉這些有助於找到偽作的破綻。

第四,掌握與古錢鑑定有關的知識,如貨幣理論、歷史知識、古錢的鑄造常識和古文字學等。如朝鮮、越南、日本等周邊國家,仿鑄過不少中國的錢幣,要掌握他們錢幣特點,避免同中國錢幣混淆。

鑑定錢幣的方法可以用“文、質、聲、色、神、味”六字來概括,其中“文”是指錢幣的文字及紋飾風格,“質”是指錢幣形制、工藝、材質,“聲”是指錢幣擲地或敲擊時的聲音,“色”是指錢幣的鏽色、包漿,“神”指錢幣的神韻,它是錢幣時代風格、文字、形制、包漿等的綜合體現,“味”是指錢幣的氣味,是相對偽錢來說的。

文字、紋飾及圖案氣息、風格,是指看錢幣的文字、圖案是否是流暢、舒服,文字及圖案或雅或拙,是否與時代特徵相符合。從文字風格看主要是文字的時代特點。先秦錢幣文字為大篆,秦統一六國後方有小篆;漢外戚王莽篡權,所鑄錢幣字體流暢瀟灑,佈局勻稱得體,字體懸針篆,製作精美;孫吳的貨幣文字比較圓渾豪放;唐開元通寶為歐陽詢所書,字體為八分隸,凝重端莊;五代十國時,多繼承了唐代的書風;到宋代,每一皇帝每改元一次均鑄年號錢,錢文豐富多彩,制工精湛,是我國錢文書法發展的頂峰。

運用鏽色包漿鑑定錢幣。真錢的鏽色,都是入土數十年或數百年,甚至數千年而成的,像硬綠非常堅硬,土化綠也是入骨的,甚至銅質已化的(既通常所說的脫骨或脫胎)。作偽者決不會等待埋入土中數十年或數百年再取出來售賣,至多埋入土中二、三年,不會產生硬綠,土化綠也是不能入骨,僅在錢的表面生成一層類似土化綠的綠鏽而已,一經洗刷,容易脫落,所以較易辨別。真正的傳世古雖是極薄的一層,用水煮洗刮都很難去掉。許多傳世古的假錢多是在煤煙上燻黑後,再上蠟打光的,錢如同墨染,錢幣中根本沒有這種包漿。還有一種用真的銅鏽粘在偽品上的假錢,這種方法本來是用於偽造青侗器的,現在據說有一批造假銅器的人轉行做古錢了,這種雖然看上去硬綠紅斑滿身,但總體感覺不自然,而且因鏽比較硬,難於加工,多與錢體之間有縫隙,所以多做成滿身黃土或黑色垃圾的坑式,其中黑色是偽造的半傳世古,傳世古中隱約有綠鏽、紅斑,仔細看會發現錢上好象塗了一層油或臘,用刀削或剔時容易除去。

形制是指古錢的造型結構、鑄造工藝和幣材成分。不同的時期的鑄錢,或出於需要,或出於規定而形成一些特定的現象。如齊的刀幣為保護錢文而把輪廓鑄得較高、宋錢面深背淺等,不同的錢幣有不同的形制。古錢的銅質主要有青銅、黃銅、紫銅、白銅等數種,青銅屬銅錫鉛合金,其顏色有青白、微黃、淡紅或水紅等種;黃銅指銅鋅合金,紫銅的含銅量最高,呈紫紅色;白銅指實際上指銅鎳合金,但有一些銅色偏白或銀白的古錢,習慣上也稱為白銅錢,但實際上並不含鎳或含鎳很少。它是一種青銅,只是鉛或錫的成分較多而引起了銅色的變化(根據史料《天工開物》記載,我國在宋時已出用砒霜等藥物製成的砷白銅及用甘石製成的黃銅,但工藝複雜,而且有毒,估計在當時只是供富用享用的奢侈品)。由於各個歷史時期各地的科技發展水平、礦產資源、鑄幣金屬成分比例的不同,所以古錢的銅質銅色也有較大的差異。總體來說先秦圓錢的銅質雖然是青銅,但銅色較紅,接近紫銅。而刀布幣的銅色多呈淡紅,半兩及五銖錢的鑄行時間很長,銅質精精不一,具體品種要具體分析;開元錢早期多是青白色,南唐錢幣的銅色也多數偏黃白色;宋錢或偏青或偏紅,銅色繁雜;遼錢銅色偏深紅或紫紅;元錢銅色以深紅及淺紅者居多,而寺觀供養錢也有偏黃者(有人認為可以是黃銅);明嘉靖之前鑄錢用青銅,明嘉靖之後則多用黃銅,著與掌握了鋅的提煉技術有關;清雕母(祖錢)銅色以金黃為主,銅質精良,給華麗富貴的感覺;清代新疆鑄錢用紫銅,故稱新疆紅錢,銅質溫潤細密,色紫紅。

在鑑定一枚錢幣是否符合當時的形制時,除要看錢的大小、厚薄、重量是否對外,還要仔細觀察穿、外郭磨損是否正常,錢背是否與同時代的錢幣一致。錢幣的鑄造工藝也是鑑定錢幣的一個重要方面,先秦錢幣採用泥陶範,如聳肩空首布、齊大刀,燕刀等;石範,如安陽布等;銅範,如楚蟻鼻錢等,先秦刀、布的澆口及邊緣常有澆鑄時的流銅,因未加磨琢而呈自然狀態。秦至西漢早期主要沿用先秦的鑄造方法與工藝,但鑄錢的工藝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最初以石範應用最廣;到後期,開始運用銅範鑄幣,從漢鑄半兩開始,錢幣鑄好還要進行進一步的加工,主要是磨(鑿)去錢緣及穿內的流銅。西漢中晚期以泥陶範為主。王莽時期是秦漢鑄幣工藝集大成,工藝精美,號稱鑄錢第一好手,工藝仍是主要採用銅範、泥陶範,很少用採用石範。東漢到南北朝主要採用泥陶範鑄錢。隋到五代時,這時期是比較有爭議的一個時期,有專家推測在隋時出現了翻砂法鑄錢的工藝,但無相應的實物佐證。宋時根據史料的記載,採用母錢翻砂鑄錢的工藝。這種工藝一直沿用至今。

運用聲音鑑定錢幣真偽的方法由來已久,真幣治鑄已久,火氣已經消失,敲擊時聲音低沉,餘音短,而新鑄出的錢幣敲擊時聲音清脆響亮,餘音長。現在這種方法對付部分偽品已經沒有意義,這部分偽品的聲音已經完全過關了,據說是在翻鑄時加入部分雜質。而且古錢幣因保存環境的不同,可能會同現同一種錢幣,完全不同聲音的現象。但這種方法對付用粘合拼接法做成偽錢及破損後修補錢特別有效,這兩種錢向只要將其輕摔在桌面上,或用金屬敲擊,會發出破聲,沒有正常錢幣的金屬聲,泉友們可以自己試一下,比較一下。還能用這種方法檢查錢幣的骨質好壞,在敲擊、摔在桌面上時注意一定要輕,不要損壞錢幣。

辨味也是鑑定古錢幣的重要方法,長期埋於土中的古幣,仔細聞的話,會有一股泥土的香味。而用油漆等化工原料做偽鏽的錢幣會有一股怪味。如用水煮後再嗅,則這些特殊氣味更明顯。用硫酸、醋酸等浸泡後長出的偽鏽,除疏鬆粗、易脫落外,常留有酸性液體的氣味。各位泉友在購幣可以仔細聞一聞。

鑑定古錢幣的基本知識及如何教你如何辨別真偽



一、古錢幣常見作偽方法

  1、翻鑄法。 此種方法以真錢原品做模型偽造。澆鑄銅水多為古代銅錢或銅鏡溶化而成,因此翻鑄銅質仍為青銅或紅銅。由於熱漲冷縮緣故,以本錢翻錢要小於本錢,即翻鑄小一匝。此種偽錢上市極多,有的幾可亂真。

  2、改刻法。 選擇舊銅錢較厚的的磨去原有文字,改刻另一種稀見品來偽造。此種偽造品為數不少。如五銖改刻為太清豐樂,小貨泉改刻為永光景和等。還有選擇銅錢文制模糊的添刻文字或星月,如改刻半兩為兩兩或半半,改刻五銖為五五或銖銖。用種種辦法標新立異。

  3、粘合拼接法。 此種方法多用於連泉、合背、同文錢。取相同品兩至數枚,磨去沒錢的一部分,粘合拼接,即成連泉、合背或同文錢。還有磨去二箇舊錢的背,拼合起來成為兩面文字。

  4、色澤作舊法。 出土古錢歷經百年地下腐蝕,有的滿身翠綠、有的紅、綠、黃、白,斑斑駁駁,錢幣界稱為“生坑鏽”。傳世的古錢由於長久玩賞,油汗入表,錢體呈黃褐或褐色。作偽者為取得“生坑”、“傳世古”的表面效果,便在偽錢色澤上作舊。常見的方法如下:

  一是偽造綠色。因為出土的古錢都有綠鏽,所以偽造古錢施以綠鏽,方能逼真,偽造綠鏽的方法有七種:

  (1)將偽造的錢埋入土中,經過二三年後取出來,就有滿身綠顏色的鏽了;

  (2)將偽造的錢幣浸以鹽酸或醋酸,再埋入土中,經過一年半載後取出來,就有滿身的綠鏽了;

  (3)用膠水調以綠色粉末,塗在錢上,便成為一種類似硬綠的鏽

  (4)用松香調以綠色粉末,塗在偽錢上,便成為了一種類似硬綠的繡;

  (5)用綠色瓷漆塗上偽錢,經過一年半載,瓷漆乾燥堅硬,頗似硬綠繡;

  (6)用真的銅鏽粘在偽品上,這樣看上去硬綠滿身;

  (7)將錢浸在醋中,加入硫酸銅。

  二是偽造紅鏽方法。出土的古錢也有生紅鏽的,偽造紅鏽的方法有四種:

  (1)將造成的偽錢用火燒煅使透,浸入冷水,便帶紅色的鏽;再浸以鹽酸或醋酸,埋入土中,經過一年半載取出來,便有紅綠鏽色,頗似出土古錢了;

  (2)用膠水調以紅色粉末,也能造成紅綠鏽色;

  (3)用松香調以紅色與綠色,同塗在偽錢上面,便成了紅綠鏽;

  (4)用紅色瓷漆與綠色瓷漆調塗偽錢上面也能造成紅綠鏽。

  三是偽造傳世古法。流傳數代王朝沒有入土的古錢,錢面往往有一種黑褐色,這種顏色稱為傳世古。作偽者偽造這種顏色的方法通常有下述兩種;

  (1)將偽錢用火煅燒,取出後使冷,錢的表面上便發生黑色,再放衣帶裹之,經過一年半載,色澤光潤,便與真錢相似;

  (2)將偽錢用鹽酸或硫酸浸一二日,取出便現黑色,再裹入衣帶一年半載,色澤漸發光潤,與傳世古錢相同。



  二、古錢時代風格鑑別

  1、先秦錢幣風格。 先秦時期,貨幣以刀、布、圓錢、蟻鼻錢(又稱鬼臉錢)等為主。大部分的刀、布幣幣身極薄(部分地區釿布、戈邑方足布、即墨小刀等的幣身較厚),刀幣的澆口在首端。刀、布的澆口及邊緣常有澆鑄時擠出範外的多銅,因未加磨琢而呈自然狀態。有些偽造的刀、布幣邊緣被挫磨光滑,實際上是畫蛇添足,暴露了偽造痕跡。大部分刀、布幣的文字是用刀刻在泥模上鑄成的,其筆畫是一刀而成,絕不致竄,甚至還看得出落刀與收刀的形跡。這種戰國文字書法流暢雋秀,前後相貫,生動自然,而偽造者由於對戰國文字缺乏深入研究,故有些偽品字畫呆滯,筆意全失。由於戰國文字較難模仿,因此,偽造者每獲真錢,即有以翻鑄贗品。這種翻鑄的偽錢比較難於識別,然而通過認真觀察,可以發現翻鑄的偽錢一般較厚重,銅質也粗。當然,這類偽錢中也有鑄得極精的,這就必須細心觀察整個錢的外表及其鏽片的真偽,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

  2、兩漢錢幣風格。 漢武帝時的三銖通行時間不長,存世也少。偽造者取五銖改刻,但三銖比普通五銖輕小,“銖”字寫法也與五銖有明顯不同,易於識別。也有以錢翻鑄的偽品,但能亂真者少。漢代的普通半兩、五銖錢存世較多,目前所見偽品幾乎都是半兩、五銖中的特殊品,如“兩兩”、“五五”等(實際上確有當時錯範或戲鑄的真品)。偽造者一般採用真錢改刻的方法,也有翻砂而成的,如偽錢“五五”、“平平五銖”但翻造不精,肉質粗糙。新莽朝的鑄錢工藝非常講究,向稱鑄錢好手,但仔細觀察,王莽錢也有精細之分。拿著名的六泉十布來說,有輪廓斜削、筆畫細挺、製作特別精美的;也有文字平夷、製作較遜的。十布又有通穿(即圓穿與首端間有中線者)與不通穿二種。從整體上來講,當時的錢文以懸針篆為主,其筆畫之流暢峻削,佈局之勻稱得體,皆臻上乘。六泉十布中除大、小泉及大布外,偽品較多。有未見真錢,僅按舊譜翻造的“幼泉二十”偽錢,製作粗劣,容易識別;也有取舊錢改制的“壯泉四十”偽錢;還有照真錢翻鑄的,這種偽錢雖較精緻,但與真品相比,文字缺乏生氣,終能識別。新莽朝的大泉五十雖無人作偽,但一些特殊品如大泉五銖等亦有偽品。真的大泉五銖是當時鑄的改範錢,原來的“十”字猶隱約可見;還有一種大泉五十背有吉語,如“長樂未央”等,文字書法生動有致,非作偽者所能摹仿,但極少見。

  3、魏晉南北朝錢幣風格。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錢幣種類較多,在錢文上已打破了銖兩相稱的習慣,出現了一些國號錢、年號錢及古語錢,如“豐貨”、 “漢興”、“涼造新泉”、“大夏真興”、“永光”、“景和”、“天清豐樂”等等。這一類錢由於奇貨可居,偽造也多。“ 豐貨”錢的鑄工較差,但文字蒼勁古拙,偽品則貌似而神異,真偽易對照。“漢興”、“永光”、“景和”的直徑在1.55至1. 7釐米之間,“涼造新泉”、“天清豐樂”的直徑在2至2.2釐米之間,“大夏真興”的直徑在2.2至2.3釐米之間,若發現直徑大於此者,基本上都是偽錢。“漢興”有直接橫讀兩種,文字亦有篆隸之分。“永光”、“景和”極為少見,解放以來未見有新的出土,且錢小穿大,容易破損毀滅,故現存精美完好者屈指可數;兩者以“永光”尤為難得,偽造者常以六朝五銖改制,但形制、文字面目皆非。“涼造新泉”的文字瘦小端正自成風格,可惜筆畫間常殘留流銅,錢文不甚清晰。若發現特別清晰規整的“涼造新泉”,倒要細心觀察,看看它究竟是否真品。北魏“太和五銖”以生坑為多,而偽品則多數做成熟坑(這非說凡熟坑的太和五銖都是偽品)。凡是傳世流行的古錢,不論是攜帶或收藏,都是用繩索穿起來的,經過長時間的摩擦,錢的兩面都一平如鏡,若是人為的熟舊,往往字口輪廓磨塌,文字失去精神。

  4、唐代錢幣風格。 唐代貨幣以開元錢為主。初唐開元大型精美,會昌開元鑄工較為粗糙,其背文有“昌”、“京”、“洛”、“益”、“荊” 、“襄”、“藍”、“越”、“宣”、“洪”、“潭”、“究”、“潤”、“鄂”、“平”、“興”、“梁”、“廣”、“梓 ”、“福”、“桂”、“丹”、“永”等23種。背“永”字者最少,“永”字有穿上、穿下及大小之分,但文字多臃腫而平夷,精美者少。偽造者有取背文模糊的會昌開元改刻成永字開元,故鑑別時要留心觀察“永”字周圍有無刀刻痕跡,若系翻造者又當別論。會昌開元的背文系開鑄前用小戳子打印在模上,上下左右位置並不嚴格固定,有時凸出錢面甚多。此外,尚有背文打印不清或一時不能確釋的會昌開元,但確是真品,非改刻偽鑄者。唐代的大曆、建中錢存世也較少,亦有偽造,但摹仿逼真的尚不多見。大曆、建中錢的製作不及初唐開元。大刀錢尚有大型精美者,建中錢多數薄肉小樣,大型厚肉的極少。

  5、五代錢幣風格。 五代時各地割據政權紛紛設爐鑄錢,種類龐雜,由於連年征戰,當局者為了應付財政困難,或鑄大錢,或鑄鐵、鉛和低質合金錢,故五代時大錢多、鐵錢多、鉛錢多,製作精粗不一。如後晉時“天福元寶”大多薄小寙劣,製作粗糙;後周的“周元通寶 ”卻精美異常,於初唐開元相似。凡“周元通寶”大錢及小平背有龍鳳、佛像、公雞等圖案者,皆系後代仿製,決非當時的行用品。又同時馬殷的“乾封泉寶”大鐵錢,其間精粗相差特別大。“乾封泉寶”大銅錢傳世極少,所見偽錢文字過分造作,反失生趣,仔細分辨即能看出真偽。

  6、宋代錢幣風格。 宋代錢幣一般是每換一次年號就新鑄一種錢,其鑄量、種類之多,為歷朝罕有。兩宋300年間,通行以小平及折二錢為主,間亦行用大錢,其輪廓、大小都有一定標準。自南宋淳熙七年開始,錢背以數字紀年,錢文書體也逐漸以宋體為主。總的來講,兩宋錢幣的鑄工考究,徽宗時期尤為突出,獨創一格的瘦金體見於錢文,秀纖的書法配以精湛的鑄工。常使偽製品相形見拙。宋錢的另一個特徵就是版別多,如宣和、政和共有數百種版別。南宋的嘉定鐵錢除大小不同外,又紅又專有通寶、元寶、重寶、新寶、永寶、真寶、珍寶、正寶、之寶、萬寶等10餘種,而背文以有紀地、紀年、紀值的區別,歷朝以來,實屬創見。普通宋錢無人偽造,而康定、至和重寶背坊、虢,聖宋通寶、靖康等品種的偽錢較多,凡遇到這類錢幣時必須慎重對待,要仔細觀察有否做偽痕跡,是否與大量的普通宋錢形制相合,南宋的臨安府錢牌有三種式樣;一種是上下圓角;另一種是上下方角;第三種是上圓下方。清代仿造者取其錢翻砂,製成的贗品幾能亂真,唯鏽色、色漿不及,個別字文走形。

  7、遼代錢幣風格。 遼代錢幣有其特殊的風格,錢文旋讀,字含八分,筆意古拙,銅色較紅。從遼代的天顯到遼宋的天慶,近一二百年間,錢文、形制均一脈相承,這說明遼代鑄錢有明顯的傳統性。遼代早期錢幣如天顯、應歷、保寧、統和等存世極少,偽造者無從覓得藍本,故偽錢亦少。有一種統和元寶偽品,與遼代風格相去甚遠,亦易識別。

  8、金代錢幣風格。 金代錢幣向以精美著稱,這與金人掌握了宋陝西爐的鑄錢技術力量有關。金代的泰和通寶揩書大錢極為難得,數十年來,只發現二種版別,其書體甚佳,輪廓、文字略有肥瘦之分。曾見一種模仿細字版的偽錢鑄得較好,顯系用真錢翻鑄而成,但為了掩蓋新鑄痕跡,外輪被敲擊變形。小平楷書泰和通寶多數為白銅質地,亦甚難得;篆文的泰和小平錢未見真品;篆文折三泰和確有真品,然存世極罕;承安寶貨銅錢未見真品。

  9、元代錢幣風格。 元代通行紙鈔,早期錢幣除蒙文大元及至大通寶外,鑄額均少。有些年號僅有廟宇錢傳世,這種廟宇小錢不作貨幣行用,舊稱供養錢。元末的至正權鈔幣值愈大(即錢形愈大),面背錯範沒有對準所致,造成文字和輪廓都傾於一邊的現象,但出於自然,無造作氣。其背文筆畫較繁,含糊不清者居多,偽造者常用真錢翻鑄,由於翻造不精,背文模糊,與真者大相徑庭。也有一種偽品雖刻意摹仿,背文特別清晰,同樣失去原錢雄渾自然的風貌。歷朝鑄錢除特使情況外,鑄量以千、萬貫計,必然是熟練工人才能勝任,他們按工序放手操作,不若作偽者肆意模仿,顧此失彼,弄巧成拙。元末農民起義軍的錢幣如天啟、天定、天佑、龍鳳等,不僅書體極佳,鑄造亦精。大義通寶的鑄工不及以上四種,故有“精天定,濫大義”之稱。大義通寶偶而也有精美者,但為數極少。以上五種都有偽品,其中最多的要推天啟和龍鳳。有一種天啟通寶偽錢是取天定通寶改“定”作“啟” 而成,偽劣品的“天”、“通”、“寶”三字與“啟”字有明顯的不協調感。

  10、明代錢幣風格。 明代錢幣,早期與後期的文字、形制都不相同。早期狹輪,文字挺秀;後期外輪變寬,錢文以宋體為主。明初的大中、洪武錢為早期風格的代表,當時各局均有鑄造,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五式,版別較多,如“通”字就有單、雙點之分,背有紀值、紀地及光背等數種,各地所鑄的錢文自成系統,書體各不相同,存世多寡懸殊。偽造者有取常見的浙、豫版改成稀少的京、濟、鄂版,以致面背文字不符,暴露了弱點,如偽錢大中通寶背十掛的面文就完全是浙版的字體。又如偽錢天順通寶是取明末的大順通寶改鑄而成,天順在弘治之前,屬明代的早中期,不應出現明末的錢風,明代實際上沒有鑄過天順通寶。明代錢文為避朱元璋的“元”字諱。一律稱通寶,且直讀(即通寶二字在右、左方);延至清代,錢文仍以直讀通寶為主。直至咸豐發行大錢時有恢復了元寶、重寶之稱。

鑑定古錢幣的基本知識及如何教你如何辨別真偽


  

三、古錢的銅質銅色鑑別

  古錢的銅質主要有紫銅、青銅、黃銅、白銅等數種。紫銅的含銅量最高,一般在90%以上,顏色紫紅。青銅屬銅錫鉛合金,其顏色有深紅、淡紅或水紅、青白、微黃等種。黃銅指銅鋅合金,其色有淡黃、金黃之分。白銅指銅 合金,多見於近代機制幣。有一些銅色銀白的方孔古錢,習慣上也稱為白銅錢,但實際上並不含 或含 很少。它仍是一種青銅,只是鉛錫的成分較多而引起了銅色的變化,為了尊重習慣及鑑別上的便利起見,現仍稱為白銅錢。

  由於各個歷史時期各地的鑄錢方法、銅礦資源、成分配給都不相同,所以古錢的銅質銅色也有較大的差異。古錢的成反一般採取化學分析的方法來獲得,但這種破壞性試驗對古錢鑑定來講並無實際意義,所以古錢的銅色在鑑定上顯得更為重要。先秦圓錢的銅色深紅,接近紫銅。刀布幣的銅色多呈淡紅。先秦錢幣的另一特點是幣身較薄,偽造者常滲入過多的鉛以增加銅熔液的流動性,這種偽品銅色暗紅,質軟易變形。半兩及五銖的鑄期較長,銅色也深淺不同。凡傳世日久的太和五銖,銅質裸露,其色深紅,且質地極為細膩,表面幾乎找不到砂眼氣孔。一種大字版的金旁略低,偽品的銅色較淡,且銅質也粗。五代時的天德重寶銅色微帶青白。天策符寶傳世品表面常有一層黑色的氧化層,內部銅質多呈水紅。永安一百、永安一千銅色微黃,南唐錢幣的銅色也多數偏黃。

  北宋早期鐵母如宋元、太平等銅色淡黃或微黃,後期鐵母如紹聖、聖宋、大觀等銅色較深,而宣和、靖康、建炎小平鐵母多屬白銅。建炎重寶顏色深紅,南宋鐵母的銅色多數偏黃。遼錢銅色深紅或紫紅。西複錢銅色水紅。元錢銅色深紅及淺紅者多,而寺觀供養錢也有偏黃者。嘉靖之前鑄錢用青銅,嘉靖之後則多用黃銅,著與掌握了鋅的提煉技術有關。明清雕母(祖錢)銅色以金黃為主。清代新疆鑄錢用紫銅,故稱新疆紅錢。咸豐寶福局錢為紫銅質,但寶福局闊緣紅銅質,咸豐重寶當百大錢、背外緣外重五兩者屬偽品,真品存世僅5枚左右,銅色有暗黃及深紅二種,外緣寬度與普通當百大錢同。一說寶福局大錢用銅炮材鑄成,銅色深淺不同,但主要是淡紅色的銅。小平鐵母及部分當十當二十樣錢以白銅鑄成。咸豐寶河、寶陝當五百、當千大錢為紫銅質,當十至當百大錢為黃銅質,而黃銅的寶陝當千大錢則屬偽品,寶泉、寶源及寶鞏的當五百、五千大錢有黃銅、紫銅二種。咸豐滿漢文浙字錢銅色微帶金黃,且銅質細密,書體凝重,偽品錢文為普通楷書,銅色淡黃,銅質也粗。以上列舉部分古錢的銅色,但不包括特殊情況。

  四、古錢幣形制鑑別

  在錢幣的形制中,錢文字體較多地表現了時代的一致性。每種錢幣文字各有特徵,但它總還是一個歷史時期的字,有時代共性。這一規律,也可作為鑑定依據之一。鑑定一個錢幣字體對不對,首先看它是否合於時代特點,第二步才看它是否合於本品種的特點。

  比如,有的“東周”“西周”圜錢,錢文是小篆體,也有“ 化”錢文為小篆體,顯然都是偽品。小篆體是秦統一後“書同文字”,才推廣到全國的,戰國時的兩週錢文應具三晉兩週金文的基本寫法; 化錢文應有齊文字的特徵。又如,宋代錢文有“方頭通”,明清錢文也有“方頭通”,但方的程度不同,有一個從不太方到很方的變化過程。一枚錢幣上的字,同出於一人之手,應該彼此協調一致。用拼合法造的偽幣,很難做到這點。有人用南明桂王的永曆錢改成唐太宗時的大曆錢,兩種字體差距相距數百年,作法再精也能辨別出來。 各時期的鑄錢,或出於需要,或出於規定而形成一些特定的現象。如齊的刀幣為保護錢文而把輪廓鑄得較高,背中間有一高點。沒有這一特點,多半是偽品。又如唐代的乾封泉寶、大曆元寶、建中通寶、五代十國的保大元寶,錢文應旋讀,錢文對讀必假,因為 “制不類”。同一幣形,先後也有變化。

  燕的明刀幣,前期弧背,刀把上的二豎道不上侵,到刀把根部為止,明字長而狹。後期明刀幣磬折形,把上的二豎道上侵道刀身,明字多偏。明字狹長,身形磬折,或明字扁圓而身形弧背,必為偽品,因字形不符。 星、月、決紋、出紋等記號,也是古錢形制特點值得注意的地方。錢幣上鑄星月等記號,是當時人有意的製作。鑄星始於秦半兩錢,鑄月形、四決紋從西漢五銖錢開始。鑄四出紋從東漢五銖錢開始,星、月一直到明代崇禎錢上還有,隋代以後已不具有四出紋錢,四決紋似乎未出東漢。這些記號在五銖錢上表現得最多樣。試以五銖錢為例;獨漢武帝時的赤仄五銖上鑄過半菱紋,武帝五銖錢開始鑄上、下半星,至王莽錢止。 西漢五銖有面四決紋,至王莽錢止,從至今錢幣出土上看,東漢時已無此制。背四決紋開始於王莽時的“大泉五十”,西漢尚無此制。西漢五銖、王莽錢無月紋,東漢明帝至靈帝五銖錢已有月紋,但不多見。凡不符合上述情況者,多為假錢。

  五、紙幣鑑別

  真鈔紙張都是專門製造的,所用的原料和造紙技術都與普通紙不同,紙張堅韌耐磨,挺度好。為了防偽,在造紙過程中還採用一些辦法使紙張具有某些特徵,如水印紋,紙張內放有彩色纖維及安全線等,這就明顯地區別於其他紙張。假鈔用紙是普通紙,不結實,挺度差,長期使用易斷裂,一般不具有真鈔紙的防偽特徵,即使有的偽鈔仿製了這些特徵,也是可以看出來的。

  真鈔的油墨都是由專門的研究和生產部門在保密情況下調製的,色澤純正美觀,具有很好的印刷適應性。在油墨的調製中還加有某些物質,比如磁性介質材料,成為磁性油墨(美鈔正面凹印部位黑色油墨就是磁性油墨),含有熒光物質,成為熒光油墨(港幣鈔票局部位置上就是採用熒光油墨)等等。偽造者不知道真鈔上的油墨配方,都是選擇市場上賣的普通油墨,質量差,複製出的顏色不佳,只能近似真鈔。如果將真假鈔一對比,就會看出顏色是不一樣的。有的假鈔也具有熒光油墨,但與真鈔相比是不同的。

  真鈔的印刷一般是採用凹印與膠印相結合的方法,票面上主要圖案、面額數字等部位多用凹印。有手工刻板和機器刻板,印製的圖像墨層厚,有較強的光澤,線條精細,層次分明,凹印部位的油墨用手摸有凸起感。假鈔一般都是通過照像製版膠印的(平版印刷),不具有真鈔雕刻凹版印刷的特點,線紋油墨不凸起,手感平滑。真鈔的底紋圖案一般多用膠印,由於應用高性能專用印刷機和先進的工藝,膠印的花紋圖案和社會上普通膠印圖案是不同的,線紋精細,顏色複雜,看上去彩色絢麗,變化萬千。假鈔是照相製版,真鈔上的細線紋有的照不清楚,票面有線紋空白或斷線,顯得發白。比如美元假鈔正面人像面部線條粗糙,光亮處虛線看不清楚,光暗處線條又太粗,顯得過黑。從總體上看,假鈔的印製質量遠不如真鈔,有的假鈔仿製較精,有一定欺騙性,但有經驗的鑑別員還是可以看得出來的。 鑑別真偽鈔一般使用比較法。有比較才能鑑別。首先我們要熟悉真鈔的特點。另外也要了解偽鈔的一般特點,經過比較就能識別偽鈔。比較就是對比紙張、水印、圖案、顏色、凹印線紋油墨的凸起感,防偽標誌等。由於偽鈔的仿真能力不同,在它仿真能力最弱的一個方面識別它和真鈔的不同,再進一步識別其他不同點,就可剝其全部偽裝。在檢查鈔票時,一般是通過手摸和眼看同時進行的,手摸主要是摸紙張,因為紙張有與一般紙張不同的質感和手感,眼看主要是看人像(或主景)特點,因為鈔票一般都是凹版印刷,人像(或主景)線條精細清晰,有層次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