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里面“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當丞相,卻因貪汙,晚景淒涼

小學課本里“鑿壁偷光”故事大家都很印象深刻。裡面的主人公匡衡是中國西漢晚期有名的人物,他少年時候鑿壁借光的故事流傳了兩千多年,直到現在還是人們用來勸人學習的經典。

課本里面“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當丞相,卻因貪汙,晚景淒涼

匡衡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裡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揹著揹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裡鑿壁偷光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學習,勤儉節約,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這個故事也就是人們傳頌的鑿壁偷光,又做鑿壁借光。

課本里面“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當丞相,卻因貪汙,晚景淒涼

由於勤奮學習,他對《詩》的理解十分獨特透徹,當時儒學之士曾傳有“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之語,是說聽匡衡解說《詩經》,能使人眉頭舒展,心情舒暢,可見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開始卻並不平坦。根據漢朝規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經”中的一經,即可通過考試獲得官職,考試得甲科者,可為郎中,得乙科者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補文學掌故。匡衡九次考試,才中了丙科,被補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但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已為當時經學家們所推重,當時身為太子的元帝也對其深有好感。

漢元帝即位後,任用匡衡為郎中,遷為博士,給事中。匡衡任職期間,多次上疏陳述自己對朝廷政策的意見,陳述治國之道並經常參與研究討論國家大事,按照經典予以答對,言合法義,博得元帝信任。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韋玄成病逝,匡衡又代為丞相,封樂安侯,輔佐皇帝,總理全國政務。匡衡可算是因明經而位極人臣的典型。

漢元帝后期時,宦官石顯為中書令,他結黨營私,把持朝政,慫恿元帝加重賦役,剝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寵幸,沒人敢觸犯他。成帝即位後,匡衡便上疏彈劾石顯,列舉其以前所犯罪惡,並糾舉他的黨羽,這是匡衡所做的最後一件剷除奸佞,為漢朝廷盡忠的事情。不久,匡衡與同僚間漸有離隙,被人彈劾,貶為庶民,返回故里。

但匡衡官越做越大後,有點兒飄了,開始貪汙了。

匡衡當年被封為安鄉侯的時候,安鄉的土地堤封為三千一百頃,南邊以閩佰為界線,但當時漢代地圖商榷閩佰卻被劃為平陵佰的邊界,一下子讓匡衡封地的面積多了四百頃,而匡衡也並沒有如實的將這種錯誤彙報給朝廷,就這樣,這個錯誤一直積攢了十多年。直到後來被人告發之後,朝廷為了顧及面子和威嚴,當即下令將匡衡廢為了庶人,徹底讓這個表面忠憂國憂民,暗地中飽私囊的蠹蟲退出了歷史舞臺。

匡衡被貶後,不久後,就病死在家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