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免疫辯護新花樣,根源在於不自信

文|金微觀察


不知為何,最近國內又颳起了一股群體免疫風。

4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王辰院士提醒不要以為抗疫已經勝利》,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說:一些西方國家施行實質性的“群體免疫”策略,以犧牲年老體弱者的生命為代價,換來人群整體免疫水平的上升。他們會比較理性地,在資源短缺的情況下,會斷指求存。我們是比較感性的,重感情的,一定要把每個人都維護住。“後期我們可能面臨被動局面,對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國際交流和開放帶來不利影響。”


4月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佈會,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高力表示,新冠致死率等疫情數據還在上升。要等到有了有效的疫苗給人群接種、或者說人們通過暴露於病毒之後形成了足夠廣泛的人群免疫時,才能說真正地戰勝了疫情。

群體免疫辯護新花樣,根源在於不自信

4月9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表示,“完全不採取任何措施被動的‘群體免疫’將會是一場災難;但這場疫情讓我們也看到了另一種情況,如中國武漢和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即使當地採取了防控措施,但仍有很多患者感染了新冠病毒,如果很多人已感染了新冠病毒,那麼這個群體的‘群體免疫’可能已經存在。”“在上述推斷基礎上,中國唯一具有最高免疫力的城市將會是武漢。武漢可能是中國最安全的城市,因為武漢很多人已經有免疫力。"


最近數據,全球新冠病毒感染病例超160萬,死亡近10萬。中國面臨全球疫情的倒灌風險,下一步的防疫措施很關鍵。這個時候,出現了為群體免疫辯護之聲並不奇怪。


所謂的群體免疫,說白了,就是面對瘟疫,不去隔離不去治療不控制蔓延,順其自然的,讓所有的人都感染上,扛下去的活,扛不下去的就死,這是一種消極的應對方法,等於適者生存。這種“群體免疫”頂著西方科學的外衣,以犧牲免疫力低的老弱群體為代價尋求全民獲得抗體,讓人不寒而慄。


但奇怪的是,英國實行群體免疫之初,國內各種群體免疫辯護之聲,一家知名媒體更是將群體免疫吹捧為“更高的人道主義”。如今,群體免疫造成了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死亡率超10%、屍橫遍野的現實,這時群體免疫的辯護者又換了一個馬甲,比如說“群體免疫是比較理性的”、“群體免疫是為了國際交流”等。


群體免疫辯護新花樣,根源在於不自信

作為有影響力的網紅,張文宏剛推斷“群體免疫的城市武漢會是最安全的城市。”這讓不少人產生困惑,究竟如何看群體免疫的問題。而張文宏只是一個推測,是否武漢存在那麼高的免疫人群不得而知,這些人是否更安全也不得而知。


最近,為群體免疫辯護的實際上做了幾個假設:1,有了群體免疫之後更安全;2,不實行群體免疫面臨被動局面;3,沒有群體免疫不利於國際交流等。


因為西方實行群體免疫的國家造成災難的事實擺在每個人面前,他們的抗疫失敗了,說現實沒有什麼用,於是辯護者則著眼於未來:一方面放大了中國未來的危機,另一方面,畫了一張群體免疫安全的餅。


好像,人類要邁過新冠這個坎,還是要走群體免疫這條路。


群體免疫的基本假設是人類可以戰勝病毒,但前提是犧牲部分人命為代價的基礎上,這種假設在現實中一步步證實其荒謬性。第一,最初說犧牲老弱病殘,抵抗力不強的,現在不僅是老弱病殘,大量年輕人也會重症死亡;第二,新冠在全球不斷的變異中,所謂的疫情建立在最初的病毒模型之一,現在病毒已經有多個變種;第三,新冠可能出現了ADE效應,也就是說,即使有了抗體但不能中和病毒,反而充當了“特洛伊木馬”,變異後的同源病毒在有原始抗體的患者身上會產生倍數級的毒性。最近,西方國家年輕人大量死亡預示著ADE效應的產生。見:群體免疫的吹哨人


好在,這種為群體免疫翻案之風國家層面的專家開始反擊。


4月10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曾光做客中新網視頻訪談,曾光表示,提出“群體免疫”是“書生意氣”。它是一種理論,當這種理論化成實踐是非常可怕的。“現在沒有一個國家真正執行‘群體免疫’,都在向嚴防嚴控的方向調整。他們也封城、禁足,甚至提出不許有超過兩個人的聚會,比中國還嚴。”“群體免疫”就是一個理論,拿到實踐裡行不通。”


群體免疫辯護新花樣,根源在於不自信

4月10日,鍾南山在與韓國專家抗疫合作對話會上表示,目前新冠病毒的基因突變已經非常適應在人體內生存,所以傳播力度比較大,但到了夏天一般可能會降低一些傳播力度。“所謂的“群體免疫”行不通,人為的干預至關重要,同時應該考慮迅速地發展疫苗。目前,關鍵的問題還是要遏制病毒傳播,減少感染。”


中國國內,鼓吹捧西方的“群體免疫”,讓我看到一種不自信的表現,一種討好西方的意識,顯示自己有國際視野,有危機意識。將中國未來面臨的危機放大無數倍,將中國取得的成功忽略不計。


中國已經實際遏制了抗疫,這些辯護者不去好好總結,找來找去還是去找西方的模式,哪怕是這個屍橫遍野的群體免疫,都反覆撿起來聞一聞,還上升到理論高度,從”更高級的人道主義“到“理性主義“再到”未來更安全“等,這都是辯護的馬甲,未來還會有新的辯護手法。


其實,這次中國控制疫情,除了體制性的優勢、文化觀念,還有很重要一點是中醫藥。如果不是中醫藥,我們不會這麼快的將輕症患者治癒。如果不是中醫藥,我們不會這麼快的將重症和危症患者拉回到普通病房。如果不是中醫藥,我們的死亡率不會這麼低。國務院為中醫正名,這次新冠疫情中,沒有西醫特效藥,也沒有疫苗。但中醫的三藥三方,就是最好的特效方案。

群體免疫辯護新花樣,根源在於不自信

但是,為群體免疫辯護者或者受西方意識影響深的專家往往忽視這些現實、或者無視這些現實。比如王辰院士在疫情之初就吹捧瑞德西韋。張文宏到到現在也只是說中西醫結合的效果。


其實承認中醫藥的療效有這麼難嗎?西方是最先進的西醫體系,他們沒有控制住疫情,中國用中西醫結合模式,說白了還是中醫藥的功勞。

這次新冠疫情,很多人會恍然發現:大災大難大疫關鍵時刻,還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中華傳統、中醫藥在保護華夏子孫生命和傳承。


問題是,中國這麼多年的西化失去了對中國傳統中醫藥的自信。疫情之初全國上下尋找西方神藥就是如此,這是一種社會集體無意心態。即使是現在中國成功控制了疫情,但依然不相信、不自信,還是要撿起群體免疫聞一聞,尋找答案。


中國有那麼多控制疫情的辦法,還有那麼多中醫藥方,不斷被實踐證實,哪怕是李躍華的苯酚穴位療法,也在實踐中證明對新冠可防可治,但這些人對國內看不上,也無法入他們法眼。


這就好比,你在燈下找的東西,你的意識決定了你的方向,總是在西方的意識形態和方法論裡打轉,你看不見燈光之外的世界,所作的辯護又是在掩蓋真相。


相關鏈接:

方方日記出海,西方知識與權力的一次“合謀”

群體免疫的吹哨人

石正麗嚇貓一大跳,病毒ADE效應這件事更值得關注

李躍華:治療新冠不是憑空想象的,有多年臨床總結

一部抗疫紀錄片爭議背後:中醫話語權的爭奪激烈

海外華人,請多一個自救選擇|一名醫生對李躍華療法的實踐

趙立堅開火之後,又一個真相浮出水面

新冠美國起源說的時間線與邏輯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